论文网
首页 文科毕业企业管理正文

社会转型期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困境及对策分析

  • 投稿小甜
  • 更新时间2015-09-14
  • 阅读量929次
  • 评分4
  • 55
  • 0

褚 娟

(南京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江苏南京210023)

摘 要:当代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充分认识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重要战略意义并不断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是时代的要求,而从规范层面对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对策思路展开深入系统分析尤为重要。但由于多种因素的制约,中国公民的政治参与仍存在着一定的不足与缺陷,影响并制约着公民政治参与的实际效果。通过分析公民政治参与困境产生的原因,提出解决影响公民政治参与的手段和措施,从而为保障公民的有效政治参与提供某种理论借鉴。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社会转型期;政治参与;困境;途径

中图分类号:F2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8772(2015)25-0172-02

政治参与是衡量一个国家政治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我们既要通过积极引导,不断拓展政治参与的广度、推进政治参与的深度、增强政治参与的效度,又要把握政治参与的限度,对其进行合理规制,只有这样能不断推动我国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良性发展。

一、社会转型时期影响公民政治参与的因素分析

(一)、经济水平的低下是影响公民政治参与的物质原因

当前,中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相对落后,这就决定了我国公民政治参与水平相对较低。尽管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有较长的时间,各种配套制度也在完善之中,但仍存在着各种扰乱经济发展的问题。此外,在现代化的过程中,众多的利益群体不断的出现、分解、重新组合,以求适应社会的变革,实现本身的利益诉求,这在客观上就形成了各群体成员占有各种社会资源的不平等,势必影响到民众的政治参与活动。“事实上,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就是新旧两种体制、新旧两种秩序的转轨过程,这不可避免的给社会带来震荡,导致各种问题层出不穷,必然会在一定范围一定时期内影响公民政治参与。”[1]

(二)、群众政治参与的制度化渠道不足,个体非制度化参与无序扩展

当前我国现有的制度环境无法为群众充分表达其利益需求提供畅通的制度化渠道。当其利益受到侵害,其表达方式往往是:给有关领导写信,向有关部门举报,寻求关系网中有政治影响的亲友帮忙,或者向报社、电台、电视台投诉等等。这些参与渠道不仅收效较低,成本也比较高,往往又迫使他们采用一些非法手段甚至直接收买官员的方法来实现自己的利益,由此造成了官员腐败盛行,行贿受贿之风愈演愈烈。

(三)、无组织群体性政治行为大幅增加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现有的群众团体和社团组织在群众的政治参与中并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在面对结构性利益纠纷时,人们往往倾向于聚集起来以群体活动的方式来影响政府的决策。比较典型的如2008年贵州瓮安事件、2009年湖北石首事件,这些群体性行为不仅造成社会秩序的混乱,而且导致的负面作用具有放大效果与连锁效应,从根本上危害了有序政治参与的构建。

(四)、传统文化层面的制约

“我国经历了漫长的封建社会,形成了根深蒂固的传统文化,它在中国民众心中积淀成了‘官贵民贱’、‘与世无争’、‘权威崇拜’等思想,这些在今天仍深刻的影响人们的政治观念和政治行为,成为我国公民政治参与活动发展的阻碍”。[2]中国的传统文化有着显而易见的积极作用,但其消极作用也不可忽视。“官贵民贱”的思想,在封建社会中,百姓面对森严的封建专制体制,无法进入其中,也不能影响政治过程的展开,因此只能依附在可能为他们主持正义的清官身上,以维护和实现自己应有的利益。“与世无争”的思想,作为一种政治文化现象,它要求人们安于现状,远离政治事务,做到对各种政治活动的置之不问,这种思想必然导致民众产生政治冷漠感,妨碍个人独立政治人格的形成。“权威崇拜”的思想,表现在封建统治集团借助于封建权力控制政治资源,对百姓实行“愚民”政策,使百姓变为统治者治下的顺民,这种行为引发的政治后果使得百姓缺乏自主的意识。另外,在传统因素的影响下,广大选民所想之人与所选之人相差甚远,久而久之,对于选举便失去兴趣,在更多的时候置身事外,以“旁观者”的身份来观望选举活动。加之当前社会中存在的一些损害民心的丑恶现象,加剧了干群紧张关系,削弱了两者之间的联系,“使广大公众抱有‘惹不起,躲得起’的态度,对政治参与冷漠对待”[3]。

二、社会转型时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途径

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对于我国这样的后发展国家而言具有深刻的必要性,是我国政治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我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必由之路。

(一)、以政府为主导,保持政治的持续稳定

我国是后发展国家,这决定了我国的发展具有追赶性、模仿性,我国的发展难免会以发达国家作为参照标准,将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项事业全方位展开,这必须以政府的强大能力做后盾来全面驾驭各领域发展的进程,保证各项工作有序进行。“同时,我国的政治发展具有摸索性和渐进性”。[4]我国公民由于受到发达国家的强烈对比,难免面临着期望与满足的矛盾,不成熟的政治、社会结构与强烈的公民政治参与欲求在这个时候往往形成巨大的反差,这势必将带来一系列政治不稳定的因素。处理这个时期政治不稳定的最佳选择就是建立强有力政府,将政治参与的程度置于可控的范围之内,在政府引导下,渐进的增强政治参与的有序性,减少极端政治参与行为的发生。

(二)必须正确处理政治参与经济发展的矛盾,创造对公民政治参与起到推动作用的经济环境

经济的发展水平就决定了此国公民的政治参与程度。如果经济没有得到较大程度的发展,民众连最起码的温饱饮食问题都尚未解决,是不会有闲情逸致来谈论政治的。这就需要我们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从而为我国公民的政治参与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一方面,要大力法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经济,从而促进其他各个方面的进步,这样就为公民的政治参与提供了必要的手段保证;社在得到发展的同时,也提高了国民财富和受教育程度,使得公民的经济意识和维权意识得到提升,这样,公民就会诉诸政治行为来维护并实现自身的利益;另一方面,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来推动思想解放,使人们在头脑中产生进行经济竞争的意识,并以此为导线,成为发扬政治民主,激起公民政治参与愿望的前提。

(三)构造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参与性政治文化

当前,我国政治文化现状距离参与型政治文化还有很大的差别,因此要依据公民当前的现状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来促进参与型政治文化的发展和成熟。第一,要旗帜鲜明的弘扬中国主导政治文化,通过各种政治社会化媒介向全社会进行灌输和教化;第二,培养公民的政治意识,提高公民的文化素养,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并“通过教育手段使公民意识到可以通过自身的政治参与来影响和实施对政治事务的管理”[5]。第三,继续推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借助于当前政治体制进一步改革的东风,将我国过去主张的政治冷漠与政治狂热一并去除,取而代之的是适度的、有效的并且是在党的领导下按照法律法规依法进行的政治参与。

(四)完善和建立健全公民政治参与的法律制度

第一,建立健全政治参与法律法规。公民只有通过合法渠道、遵照法定程序参与政治,才是有序和有效的政治参与。要健全公民政治参与权利的法律规范,并使之具体化、明细化和可操作化。要专门制定保障公民政治参与权利行使的法律法规,以具体细则和条文规定公民政治参与权利的具体行使方式、行使范围和行使程序等,尤其要明确规定对妨碍权利人行使政治参与权利行为的法律责任与权利人的救济途径。要建立科学、公正、严格的行政执法程序,从法律程序上严格规范行政执法主体的权力行使,保障权力运行过程的合法性,规范权力运行、防止权力滥用。要建立侵犯公民政治参与权利的法律惩治体系,形成维护公民政治参与权利的法律救济机制和司法救济机制。第二,不断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要进一步强化人民代表大会的立法职能和监督职能,大力推进立法和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扩大代表的覆盖面,让不同社会阶层和利益群体的代表都有机会参与国家社会政治生活,赋予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工人和农民群体、特别是赋予弱势群体以充分表达自己意愿和利益诉求的机会。第三,健全新闻媒体的舆论表达机制。为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社会功能,有必要尽快出台新闻法,促进新闻管理走上法制化轨道,为民众通过新闻媒体实现政治参与提供法律保障。

(五)积极开展公民文化教育,培育社会主义公民社会

中国传统文化当中种种不合理因素往往制约了政治参与的质量,通过公民文化教育和社会主义公民社会的发展,可以从根本上保证政治参与的健康发展。第一,要促进我国公民政治参与的发展,就必须大力发展和普及科学知识,大力发展教育事业,使每位公民都成为有理性思维的,真正能独立运用自己的文化知识进行政治活动的人,要“对公民进行政治知识的灌输培养并塑造理性的公民”[6]。第二,要使得公民明白政治参与既不是什么高深莫测的国家行为,也不是什么无关紧要的个人行为,适当并且适度的参与既可以锻炼自身的政治素养,又可以为国建言献策,能够做到两全其美,展示出一个现代公民应有的文明;第三,要尽最大努力组织不同层次的政治参与,对于拥有较多资源的公民要组织其进行高层次的参与,对于广大普通民众,国家要大力鼓励其参与政治,通过完善基层群众自治组织,使他们能够发挥自己的主人翁地位,从而增强其政治参与意识,并逐步引导他们参与国家和社会事务的管理。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陶东明,陈明明.当代中国政治参与[M].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

1998年版.

[2]伍俊斌.公民社会基础理论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3]王维国.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途径[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7年版.

[4]马长山.国家、市民社会与法治[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167.

[5]韩广洁.当前中国公民政治参与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菏泽学

院学报.2005(4).

[6]唐治国.我国公民政治参与方式的变迁及其原因[J].广东行政

学院学报.2009(1).

(责任编辑:袁凌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