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
首页 文科毕业人力资源毕业正文

铸师魂,共推中国梦

  • 投稿蓝精
  • 更新时间2015-10-19
  • 阅读量855次
  • 评分4
  • 52
  • 0

——独立学院青年教师凝聚力提升路径探索

彭润红 谢如欢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信息科技学院

项目基金:本文系桂林电子科技大学信息科技学院2014年院级党建工作研究课题《基于实现“中国梦”的独立学院青年教师凝聚力提升研究》(项目编号:2014DJ09)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摘要:本文从共筑“教育梦”,助推“中国梦”的视角探讨如何提升独立学院青年教师的凝聚力,有利于学校吸引人才和留住人才。目前,在日益复杂的社会大环境和飞速发展的经济背景下,大多数教师的职业走向趋于多元化,绝大部分教师没有全身心投入本职工作,导致很多优秀人才流失。尤其在独立学院这种现象更加突出,很多青年教师把学校当作自己提升的一个跳板,一旦遇到合适的机会就跳槽到更好的学校去。因此研究如何提升独立学院青年教师凝聚力就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它将对促进各高校的可持续性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中国梦” 青年教师 凝聚力提升

2012年11月29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带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参观中国国家博物馆“复兴之路”展览时,提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战略思想。“中国梦”的实现,教育要先行,注重教师的成长和发展,汇聚广大教师的“筑梦”力量,共筑“教育梦”,打造实现“中国梦”的强大正能量。高校教师是广大教师队伍中的重要构成部分,是促进教育的科学发展、实现教育梦、推动中国梦的重要力量,因此构建一支充满活力、师德高尚、结构合理、业务精湛的专业化、创新型、高素质的高校教师队伍对教育梦、中国梦的实现意义重大。

一、高校凝聚力

在上个世纪50年代,著名心理学家科特?勒温(Kurt Lewin)提出凝聚力主要关注个体如何知觉其自身与某个特定群体的关系。凝聚力是一个群体的灵魂和生命力,没有凝聚力就没有战斗力。高校凝聚力简单来说是高校对教师的吸引力和教师对学校的向心力的总和。它是在一定价值观和舆论基础上形成的群体聚合力,是教师之间的亲和力和相互接纳的程度,是高校生存和发展的内在动力。高校凝聚力实质是教职工对学校的归属感、使命感和责任感的整合力量。如果一个学校的教职工的价值观念一致性高,工作投入性强,校内外关系和谐,那么该学校的凝聚力就强,全体老师就能紧密团结在一起,老师自觉维护学校利益的意识就越强,这样就会让学校呈现出一种整合性高和竞争力强的良好局势。相反,如果广大老师对学校缺乏认同感和归属感,那么学校就很难形成内在凝聚力。正所谓“人心齐,泰山移”。因此,高校凝聚力是稳定教师队伍的关键因素,是搞好学校教育的前提。高校生存和发展的动力是高校凝聚力,教师合作的基础是高校凝聚力,通过对凝聚力的研究发现它能够促使教师在工作中形成自豪感、归属感、责任感,同时还能规范教师的行为准则。

二、独立学院凝聚力现状及原因分析

独立学院由于其学校管理机制和保障体制上的不完善,很多青年教师只是把学校当作自己提升的一个跳板,一旦遇到合适的机会就跳槽到更好的学校去。部分优秀人才特别是具有高学历、高级职称、经验丰富的紧缺人才的流失,对学校在学科建设、科研能力和管理水平等方面的发展产生了严重影响。目前总的来说高校教师对高校凝聚力的认知度不高,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学校在凝聚力建设和宣传方面的力度还不够,有必要加强学校凝聚力建设。教师对学校的喜爱度和关心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学校的凝聚力,有调查显示教师对学校的薪资评定、职称评审和晋升制度等普遍表现出不满意。影响独立学院凝聚力的因素主要有:

1.师资队伍

第一,独立学院的绝大部分教师是35岁以下的青年人,这一代人是在我国改革开放时期长大的,在他们身上已经深深地刻上了市场经济的烙印。有调查资料显示,年龄在35岁以下青年教师的思想倾向体现为:①从以前传统的讲究精神需要为主转向追求实惠的物质需要同时兼顾精神需要;②职业稳定性转移倾向,即从传统的一辈子忠诚于教育事业观念向多种职业选择倾向转移。

第二,事业心和社会责任感意识缺乏,与老一辈的教育工作者相比,在追逐个人物质利益和精神荣誉方面,现代青年教师的私心杂念过重。面对五彩缤纷的市场经济,一部分教师在终身从事“教师职业”的思想认识上存在不稳定性;还有一种较为普遍和严重的现象是部分教师“身在曹营心在汉”,他们挂的是学校教师的头衔,个人的大部分时间和精力却放在了校外,将自身的本职工作当成了“第二职业”。

2.独立学院现有的学校管理体制和保障制度存在的弊端

比如在职称评定、职务晋升方面论资排辈现象较为严重;普通教职工与干部在收入上差距过大;教师医疗保险、社会保险、住房问题没有得到很好的保障。上述这些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广大教师的工作积极性、破坏了学校凝聚力,其中有些因素比较复杂,想要彻底消除仍需要较长时间。

3.校园文化建设不健全

校园文化制度建设不健全,特别是学校在对教师的人文关怀精神上力度不够。教师在生活上面临着结婚、住房、赡养父母、养家糊口等实际困难,虽然学校对此有所重视,却没有建立制度化的保障机制来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和减少他们的后顾之忧。工作中,学校设立的教师用人制度也缺乏合理性,在教师群体中有的是高职低能,有的是高能低就,这种用人制度就没有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在教师的成长发展上,缺乏公平的职务晋升制度。还有教师的考核、评价制度也缺乏科学性和公平性。

三、增强高校凝聚力对策

1.专职教师队伍建设与结构优化

学校应力争引进一批优秀的能够在教学、科研及管理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的学术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学校有一部分教师尽管学历较低,但在学校建立初期阶段他们既承担着学校的筹备与创建工作,又承担了一定的教学与管理工作,为学校的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学校应在继续教育方面给青年教师创造更多的机会,通过外派进修、培训班、以老带新等形式来为这一部分人的职业发展开辟一条高速通道。通过逐步建立一支素质良好、富有活力、结构优化和既懂教学又懂管理的师资队伍,坚持以学科建设为龙头,努力为优秀人才的快速成长和才干发挥创造环境,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增强教师凝聚力。

2.建立健全三大凝聚机制

首先,深化利益凝聚机制。建立根据个人实际工作成效和能力大小进行分配的收入分配机制。其次,构建事业凝聚机制。学校要为教师改善学习和工作环境积极创造条件。在财力、物力、人力、环境等方面帮助教师强化教学和科研,力争让每个人都事业有成,用事业和发展凝聚人。最后,重视情感、精神文化凝聚机制。梅奥在霍桑实验中发现人是“社会人”,人有强烈的情感需求。人们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追求的重心在于物质利益,但是有些时候组织如果单纯靠物质利益来吸引成员内聚力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这时就需要精神方面的力量。学校要关心、爱戴教师,为教师办实事、办好事,解决教师的实际困难,这样教师们才会真正从内心深处亲身感受到学校对自己的关切,内心会迸发出对学校的强烈情感,从而提升学校对广大教师的凝聚力。

3.构建人文关怀的文化环境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对增强高校凝聚力具有很强的推动作用。校园文化建设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实现人文关怀。生活上,建立健全教师生活保障制度,帮助教师把住房、就医、子女上学等实际困难解决好,排除他们的后顾之忧,这样他们就能全身心地投入学校工作。工作中,建立合理的用人制度,为教师安排最适合的工作任务,在最大程度上发挥他们的智慧和潜能。成长发展上,要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精神文化环境,要将校园的精神思想融入到校园物质环境建设和制度文化环境建设中,让教师们能充分感受到校园精神的气息,已达到对教师心理产生影响的目的,从而增强教师对学校的向心力。

4.深入开展中国梦宣传教育,激发共同奋斗的历史责任感和精神力量“中国梦”是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追求“至善生活”的体现。在青年教师中深入开展中国梦的宣传教育,明确中国梦在国家、民族、个人三个层面的深刻内涵和有机联系、实现中国梦的现实路径、精神支撑和力量源泉。高校党组织应结合青年教师的专业特长和职业发展平台,让老师自行将“为学术”、“为人生”与“为社会”结合在一起,创造更多机会让青年教师深入基层参加社会实践、服务社会,通过调查研究、挂职锻炼、学习考察等方式,从而进一步了解国情、社情、民情,更加正确地认识到自身肩负的重大责任和历史使命。用实干托起“中国梦”的伟大理想,映现当代青年激昂向上的精神风貌,致力在校园和社会中传递勤奉献、勇担当的正能量,让个人成长发展的青春梦、学校革新发展的教育梦和国家民族的“中国梦”在实践过程中相得益彰。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王钰.高校凝聚力研究[D].湖南大学,2007

[2]罗莉.如何合理有效地开发和激励人力资源[J].人才资源开发,2008(6)

[3]固本强基,多措并举,全面推进高校教师党支部建设工程[EB/OL].理论网,http://www.entheory.com/JCDJYXDJ/2011/615/11615213550IBEGEOG6F55DF7FI6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