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洁玲 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
摘要:本文对实验教学在人力资源管理教学中的地位与作用以及人力资源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人力资源实验教学质量提升对策。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人力资源管理 实验教学 教学体系
一、实验教学在人力资源管理教学中的地位与作用
1.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人力资源管理实验教学通过亲验性学习有效弥补传统课堂教学不足,学生通过自己亲身的经验来学习,有利于其技能掌握。实验教学通过充分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促使其将所需内容运用到实验过程中,主动探索,培养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有利于满足企业用人需求。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实验性教学能满足企业对毕业生培训成本,培养出不仅有理论知识也有实际技能的应用型人才。传统的教学模式过多地强调理论课程,忽视了技能的培养,而实验性教学通过模拟软件能够间接地增加应届毕业生从业的经验。
3.有利于学生从理论走向实践。实验教学相对于理论教学具有直观性、验证性、综合性、启发性和创新性的特点,具有课堂理论教学所不可替代的作用。具体体现在:一是人力资源管理实验教学有利于弥补理论教学的不足,激发学生学习创造力;二是实验教学可以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与方案设计能力,使之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
二、人力资源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实验教学定位模糊。长期以来,实验教学以训练基本实验操作为目的,实验教学只能算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一个辅助环节,忽视对学生综合能力培养,限制学生创造力与创新思维发展,学生的专业工作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无法得到实质性训练,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亟待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成为难题,学生毕业后无法适应社会需求。
2.教学实验条件存在不足。一套完整的人力资源管理综合技能实验室和设备的成本很高,大部分学校并未建立专门的实验室,导致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学生大部份毕业都没见过什么人事评测软件和人力资源管理软件。另外,由于作为人力资源专业的教师缺乏在企业的工作经历,也影响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三、人力资源实验教学质量提升对策
1.准确定位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验教学的目标。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验教学目标来源于人力资源管理工作需要,因此应该将人力资源管理实验教学目标设定为:以培养学生应用能力为中心,重点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全面发展学生专业技能与设计创新技能,培养适合企业需求应用人才。
2.完善实验室建设,积极探索多种社会实践模式。建立现代的人力资源管理实验室,让学生不出校门也能在短的时间内亲身感受到较为系统、全面的人力资源管理的各个环节,让学生在模拟活动、方案设计角色扮演中,真实地感受到管理艺术的真谛,提高决策水平,培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验室除了要配备必要的人力资源管理教学软件和实验指导书外,还要配有完整、真实的人力资源管理各环节的操作文案资料,如企业人力资源部门工作计划、企业的工作说明书、企业劳动合同企业员工手册、企业招聘计划书、企业薪酬管理办法、企业员工测评与考核方案、企业员工培训管理办法等。同时,充分发挥专业教师作用,积极拓展校企、校校之间、学校与科研单位之间合作办学,构建稳定实习基地建设。通过校外教学基地,组织学生参加管理实践,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利用教师理论知识丰富的优势,积极为企业服务,让企业也能从教学基地中受益,与企业建立横向课题,由教师带领学生共同组成课题组,以科研课题作为社会实践的载体。
3.建立主体性实验教学机制。在实验教学中,由于操作能力和操作方式的灵活性,应让学生参与到实验的全过程并且掌握主动权。从实验的准备、实验方法的设计、进程的安排和结果分析等都应交给学生自主设计。教师做抛砖引玉的作用,项目应根据已有条件与学生兴趣选择实验项目。在实验课上,不妨尝试采用提问方式促进教与学互动,鼓励学生主动提问,实现亲验性学习,即通过学生自己亲身经验来学习。
4.建立综合的实验考核体系。检验学生实验效果,应综合运用过程检验与结果检验评估手段,制定规范实验结果评价指标体系:实验准备、实验实施、实验结果分析。实验准备应从实验材料完备性、实验内容理解准确性、实验小组分工合理性来考察;实验实施可以从实验设计合理性、实验过程中独立与合作协同性、实验中应变能力、实验时间把握等方面来考察;实验结果分析包括数据记录是否准确与完备、结果分析是否准确、深刻等方面考察。通过综合实验结果评价体系能够有效地考察了学生的实验成果,培养和锻炼学生实际操作技能。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毛冠凤.基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人力资源管理实验教学改革探讨[J].人力资源,2011(12):170-172
[2]罗慧英,张丽平.基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验教学改革研究[J].科教导刊,2011(8):122-124
[3]赵红梅.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探索[J].中国大学教育,20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