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
首页 文科毕业人力资源毕业正文

地方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 投稿臆想
  • 更新时间2015-09-14
  • 阅读量873次
  • 评分4
  • 14
  • 0

李 松 张书洋

(黑龙江大学 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0)

摘 要:作为社会发展的一份子,人在进行社会发展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人才素质的高低深深地影响了一个地区的发展。在西方许多发达国家,资源的使用主要用于投入人才的培养之中,而不是土地的购置或者是机器的购买。本文从现下地方高校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入手,探讨了人才培养的最新方法,为国家的人才储备的培养提供了策略。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地方高校;拔尖人才;培养;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8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8772(2014)10-0215-02

一、引言

现今社会的人才培养模式不再限于使每一个学生受到公平合理的培养教育机会,而是使每一个培养出的人才所具备的能力与社会的发展需要相同。然而,由于社会经济的不断变化,使得现下的人才观以及质量观充满着各种不同。在这种严峻的形势下,培养全方位的拔尖创新人才成为了地方高校发展过程中的基本要求。在进行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我们必须通过统一思想的方式,使得素质教育全方位的推进。当今的时代是一个全面发展的改革时代,改革开放和社会的开拓创新已经成为了时代进步的主要旋律,在进行创新型国家的建设过程中,要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通过对科教兴国策略的全面解读,进一步地推动民族精神的进步。进一步说,现代社会的竞争最主要的是人才的竞争,对于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人才的需求求贤若渴。为了适应社会多方面的需求,地方高校在进行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上,进行全方面的素质提升,真正培养出具有时代精神的创新型人才。

二、地方高校人才培养中的问题

(一)培养目标与社会环境脱节

现代大学生在培养的过程中,国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用于综合素质以及学习能力的提升,按照投入成本的观念可以表明,现今的大学生拥有极高的思想文化水平,理应成为我国劳动市场上的优势就业主体。但是,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进一步地表明了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逐渐成为了市场上的一个司空见惯的现象。这种现象的发生主要是由于我国的社会经济结构的不平衡与劳动力的实际贡献度之间的不匹配所引起。而地方高校在进行学生培养时的培养机制不足也是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主要原因。地方高校的培养体制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巨大脱节也使得现在的高校并没有形成一条完整的招生,培养以及就业的过程链。在我国现下的劳动市场中,我国每年所需要的技术型人才还不到十万人,但是每年培养的研究生以及本科生却有三百多万人。这部分的学生涌入社会后,社会的容量难以被消化,也间接地造成了大部分学生无法顺利毕业的现状。同时,我国的高校在进行学生的培养过程中,脱离社会的实际需求,只顾进行理论方面的学习,造成了现下的大学生动手能力偏弱的特点,不能充分地适应所在工作岗位的要求。同时,由于我国的教育体系源于前苏联的教育手段,在考核以及培养的过程中,比较重视应试教育的形式,对于素质教育的要求偏低。在教学体系的设置上往往偏重理论知识的教学,而不重视知识的应用性,使得理论与实际的脱节现象较为普遍以及严重。

(二)课程培养体系不合理

经过多年的教育理念的发展,现代地方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逐步形成了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两种主要的教育理念。通识教育是新世纪发展的产物,重视对人才的全方面培养,包括思维以及做人的角度。而专业教育则是适应社会合理分工的一个产物,将社会需要的学科进行一系列地细分,并进行单独的专业学习的一种方式。我国的地方高校在培养学生时,在本科学习阶段过于重视专业型人才的培养,而西方的高校则将专业科目的教育放到研究生阶段的学习过程中。因此,在我国地方高校的学习过程中,形成了两种主要的高校学习模式,一种是注重学科型人才的培养,另一种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教育。社会发展的多样化使得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剧增,对于专业技能的应用能力以及综合水平的需求要求较高。现在的高校在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重科学轻人文的一个社会现象。

(三)标准化教育模式严重

我国高校在进行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过于重视标准化,同质化的现象,使得现在的人才培养并没有符合学生发展的特点。而人之所以渴望成为是因为其自我价值实现的需要,而社会对人才的价值评判的标准过于单一,使得高校在进行人才的培养模式上大同小异,丝毫没有根据人才的个性特点进行评判。从我国的历史发展进程上可以看出,我国的学习形式单一,以应试教育为主,进行人才的选拔以分数论英雄。学而优则仕的观点使现在的学生学习的目的只是为了考试。考试的内容则是先前的前辈说的做的,答案走的是标准化的流程。

三、地方高校创新人才培养路径

创新是知识经济时代精神的集中体现,创新人才是知识经济时代最宝贵的财富,而学校是传播知识和培养创新人才的主体。因此,如何大力倡导并实践创新教育,从而营造有利于激发创新思想,呵护创新行为的校园创新文化环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普遍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已成为现实而紧迫的课题。

(一)多种培养模式相结合

全球教育的根本目标是开发人类内在所具有的潜能,使人类由不完全向着全方面的形式进行改变,以达到全人的改变。但是现在的地方大学的教育又按照一样的专业学科的形式进行划分,使得在各学科的教育过程中,要不断地加强专业意识的训练,使得专业意识逐渐渗透到各个大学的人文教育以及工程技术教育中去。这种专业素质的教育,虽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塑造成千上万的人才,但是由于对通识教育模式的培养缺乏,使得在教育的过程中出现了高等教育不均衡的现象,极大地制约了我国社会的发展。但是对于我国人才的发展模式看来,进行专业教育的培养已经成为了一种长期发展的趋势,这种趋势的出现会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严重的危机。但是这种模式也给人们的专业发展带来了一定的益处。在现下的高校发展的过程中,要将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进行完美的结合,以实现人才的全方位的培养。通识教育是指学生在进行学习的过程中,进行共同科目课程的培养教育,其目标是促使现在的大学生学习最基本的思维能力,加强社会适应能力以及自身的判断能力。通识教育的出现对人类的自主性进行了全方面的解放,提高了人类的全方面的发展,使人才在学习的过程中,具有博与专的多方面的特点,提高了人才的思维能力以及沟通理解能力,促进了人才的多方面的提高。专业教育是现下的地方高校教育的基本形式,是通过教授系统性地进行学科的教育,以全方面地为未来的职业做准备。专业教育是指通过系统地进行一门学科的讲学工作,以培养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以及专业技能的人才。专业教育的出现是指通过分科教学的模式以为未来的职业做好相关的准备。

(二)选拔合适的教学人才

“师父领进门,修行靠个人”,“名师出高徒”等多种谚语的存在表明了优秀的老师是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新提条件。创新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创新教育,而创新教育的实施有赖于教师。在创新教育中,教师是主导力量。因此,创新教育首先要提高教师的创新意识。教师要在创新精神的引导下,铸就良好的创新素质。在学校营造创新教育的环境之下,进行高素质的教师队伍的教育是社会发展的要求。地方高校在发展的过程中,选拔具有长远目光的校长是做好学校管理工作的关键因素,要选拔教育界具有杰出教学贡献的人士或者是科技界的人士进行校长的任命工作。在国外的一些高校,具有知名度的教授每年都会收到来自全球各地高校的邀请,以担任客座教授,实现优秀师资的共享。这些优秀的教授不仅是各个科研领域胡领军人物,也是活跃在教学一线的优秀力量。同时,部门有能力的地方高校可以通过自行编写教材以及教法的形式,自主灵活地进行人才的培养。高校也可以采取课堂讨论的模式,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进行全方面的提高,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三)大力发展科研技术

从科学理论上而言,高校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与科学技术的发展密不可分。一方面而言,高校具有的得天独厚的优势和丰富的人力资源使得现在的科研可以顺利地进行。另一方而,高校老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通过教学的方式带动科研成果的提高,将自己研发的科研成果带动到教学中去,使学生能够获得最前沿的科学理念的知识,使得教学水平全面地提高。同时,大学与企业的结合,教育、科研、生产一体化体制的形成使高等教育融于社会实践,从而使高校能够熟悉科研与生产的前沿问题,有利于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开拓能力的高质量人才,也使大学师生有了用武之地。但是,基于其自身利益的考虑,目前科研人员和高校都有重视科研、轻视教学的倾向。加之近年来高校扩大了招生数量,教学质量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滑坡。例如,韩城市与西北大学共建大学生素质教育实践教学与科研基地,实践教学基地的挂牌和建设,为西北大学开展教学实践提供了平台,同时也为韩城科技创新、企业科研、结构调整、人才培养创造了条件,这是一件互利共赢、共同发展的好事。

四、结论

当今世界的不断变化使得各国之间的交往更加密切,国际竞争形式也变得更加剧烈。在新的形势之下,为了更好地推动人才的进步以及经济的发展,地方高校进行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成为了重要的发展重点。为了适应社会多方面的需求,地方高校在进行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上,进行全方面的素质提升,知识经济时代的出现使我们深深地意识到,创新人才的缺乏对于社会的发展起着制约的作用。只有强化高校的人才培养机制,才能全面地提高社会的进步。知识经济的到来使得人们认识到创新精神才是社会发展的根本,人才的需求变化也带动了现在的教育观的变化,以创新人才和创新能力为主要核心的创新观念的变化使得现代的地方高校担负了更重的使命。在这样的新形势下,必须不断地认识到创新能力的重要性,加快创新人才的培养工作,全面地提高人才的工作才能和才干,使这一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 贾永堂;崔波.论我国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四个根本转变[J].现代大学教育.2014(01).

[2] 何其颖;石红梅.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育人与高校创新人才培养[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4(01).

(责任编辑:王兰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