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
首页 文科毕业人力资源毕业正文

职业院校高技能人才培养现状、问题及对策——以山东省为例

  • 投稿温酒
  • 更新时间2015-09-14
  • 阅读量387次
  • 评分4
  • 31
  • 0

张双娜

(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山东 济南 250103)

摘 要:“技能型人才在推进企业自主创新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这是胡锦涛总书记就高技能人才培养作出的指示,深刻揭示了高技能人才在推进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山东作为人才大省,近年来把培养造就高技能人才作为建设先进制造业强省的关键环节,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居于全国前列。职业院校作为培养高技能人才的主阵地,为当地经济建设培养和输送了大批高素质的技术工人。因此,以山东省为例,研究和探讨职业院校高技能人才培养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对如何完善我国职业院校的高技能人才培养机制,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现实意义。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职业院校;高技能人才培养;山东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4)34-0202-03

收稿日期:2014-11-10

基金项目:此文为山东青年政治学院科研项目“人力资本投资与高技能人才培养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张双娜(1979-),女,汉族,湖南郴州人,经济学硕士,副教授,学位:研究方向:人力资本理论。

高技能人才是在生产和服务等领域岗位一线的从业人员中,具备精湛的专业技能,能够在关键环节发挥作用,解决生产操作难题的人员。他们是技术工人队伍的核心骨干,是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一支重要人才队伍。山东作为人才大省,近年来围绕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把培养造就高技能人才作为建设先进制造业强省的关键环节,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居于全国前列。而要加快培养高技能人才,教育是基础。职业院校作为培养高技能人才的主阵地,虽然为当地经济建设培养和输送了大批高素质的技术工人。但却在专业、课程设置、教材建设、师资力量、实践教学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

一、山东省职业院校高技能人才培养现状

职业院校(含技工院校)作为培养高技能人才的主阵地,在5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为国家和省经济建设培养输送了大批高素质的技术工人。近年来,山东省各级政府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财政资金对职业教育的支出稳定增长。2010年,山东省对职业教育投入达77.56亿元,较09年增加20亿元,职业教育支出占教育总支出的比例达10.07%,较09年提高0.69个百分点。

从山东省职业教育的发展情况看,进入新世纪后,职业院校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力度越来越大,办学规模也不断扩大。近几年,山东省技工院校和中等职业院校招生数和毕业生数基本保持稳定,在校生数居全国前列(表1 )。

截至目前,山东省现有技工学校229所,年招生14.7万,其中高中以上生源占到全部生源的38.84%。技工院校在校生总人数达到39.77万人,高级技工学校(技术学院)41所,技师学院20所,技工学校规模居全国第一,年培养高级技工已经达到6.45万人。近年来,山东省各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积极调整技工教育培养结构,技师(预备技师)一高级工一中级工一初级工的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初步建立。

 另外,“双证制”加快了高技能人才的成长。山东省在扩大职业院校办学规模的同时,引导职业院校开展“双证制”教育,即学生在毕业时拥有一本毕业证书和一本等级证书,全省职业院校基本上已纳入了职业技能鉴定范围,60%的职业院校毕业生实现了“双证就业”。据统计,2010年山东省技工院校的毕业生获得中级职业资格证书的比例达到95%以上,获得高级职业资格等级证书比例可达45%。

二、山东省职业院校高技能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职业院校的专业、课程设置、教材建设与社会需求匹配度不高

调查显示,很多职业院校在专业、课程、教材建设方面,还没有与市场充分对接,难以及时适应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以及产业结构调整带来的劳动力需求变化,职业教育供给的技能人才质量与市场需求仍有较大差距。

首先,专业设置是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载体,应以市场人才需求为导向,结合院校自身实际,经过广泛市场调查后确定。部分学校由于缺乏对劳动力市场的调查和预测,对专业设置缺少总体规划,盲目追求专业齐全,在未对专业特色、课程体系、师资力量、就业前景等问题进行认真分析的基础上,一味追求所谓热门专业,专业设置在一定程度上存在随意性、盲目性、粗放性,专业竞争力不强,持续发展能力弱。近几年,随着产业结构调整,新技术:新材料、新能源不断涌现,面向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新技术,如太阳能、新能源汽车、高分子材料加工、光电信息工程、风能与动力工程、飞行器制造工程以及低碳环保等技术,已经被企业广泛应用,但职业院校的资金仍然大多重复用在传统专业上,上述新技术专业多数没有开设,跟不上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以致高技能人才供需结构矛盾更加突出。

其次,在课程设置和教材建设方面,由于缺乏广泛的市场调研、与企业结合力度不够,加之受经费所限,职业院校普遍存在课程设置与企业岗位实际需求脱节、教材更新慢、教学内容陈旧等现象,无法适应时代的发展;教材内容偏重于理论而缺乏实用知识和技能培训,教材内容更新慢,有的教材甚至是几十年前制定的,使培养出来的技能人才到企业后无法适应企业实际工作,还需要企业花费大量时间重新培训,使得职业教育形同虚设。同时,一些职业院校对于职业教育定位不准,按照普通高校的模式培养学生,导致了培养目标在方向上的偏离,使一些专业成为普通本科的“压缩饼干”,形成产销脱节的现象。

此外,职业教育中绝大多数学校仍采用学年制,按学期以学科的逻辑顺序安排教学内容,这样虽然便于课程的编制和教学组织,但是却丧失了灵活性和弹性。这种刚性的结构安排导致许多职业教育课程之间出现了冲突,使不同学科之间的知识联系被割裂,不利于课程整体优化;同时学科分段式教育是按文化基础课——技术基础课——专业技术课的顺序排列,造成理论与实践脱节,使学生在实践中不能学以致用。

(二)职业院校师资力量薄弱,缺乏“双师”型教师

教师的素质决定着学生的培养质量,没有一流的师资队伍就不可能培养出一流的人才。由于职业教育发展困难,造成许多优秀教师外流,目前职业教育师资力量相对薄弱,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第一,数量不足,学历层次偏低。我国职业教育起步较晚,加上一些历史原因,教师队伍水平普遍偏低,很难适应职业教育发展需要。部分教师知识老化,教育方法、教学手段陈旧。

第二,结构不合理,“双师”型教师匾乏。从目前职业院校的教师水平看,普遍缺乏具有现代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能力、具有专业实践和专业操作指导能力的“双师”型教师。教育部提出,“十一五”期间,各类高职院校具备“双师”素质的教师比例应达到专业教师总数的80%以上,而目前山东省职业院校与上述目标相比还有较大差距。据调查,多数职业院校里来自企业一线的技师型教师很少,多数教师是高校毕业后直接任教,实践经验不足,对企业实际生产过程、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及市场需求了解不够,缺乏必要的实践工作能力和技能。在指导学生技能、实践动手方面,大多数只能是纸上谈兵,与目前高等职业教育培养复合型高技能人才所要求的知识能力结构不相适应。

第三,职务评聘不规范,队伍不稳定。教师职务评定没有自己的序列,其标准参照普通高校教师序列,由于过分强调科研、论文的质量和数量,迫使教师必然把大量的精力用于科研或理论研究,使他们失去了自身应具有的实践能力强的特色。

(三)多数职业院校实践教学仍然薄弱

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实践教学的水平和质量,但就目前山东省职业院校实践教学状况来看,仍存在诸多薄弱环节,大多数职业院校在实际中仍然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由于实践教学对师资、设备、基地建设和产学合作等硬件要求很高,而当前多数职业院校实践教学设施投入严重不足,实训设备老化,实践教学指导教师缺乏,缺少足够数量且比较稳定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社会、企业参与度不高,导致实践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实用性及先进性大打折扣。实践教学管理较为松散,没有建立一整套关于实践教学的管理制度和相应的质量管理与评价体系。而对于毕业实习,学生参与企业实习的资源仍显不足,不少院校采取学生自行联系单位实习,缺乏必要的监督和管理,实践教学质量难以保证。

三、对策与建议

进入新世纪,经济社会要实现科学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离不开劳动力素质的整体提高,因此,充分认识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高技能人才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作用,加快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建设一支强大的高技能人才队伍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针对山东省职业院校在高技能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结合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具体要求,提出如下对策和建议。

(一)主动适应区域经济发展要求进行专业、课程、教材建设

首先,专业设置要符合社会需要。各职业院校要加强市场调研,根据所在地区经济特色和市场需求设置对应的专业,把传统特色专业不断做大做强,形成专业支柱,并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出现的新变化,积极拓展新兴专业。各职业院校应该根据所在区域特点,及时调整并优化专业结构,形成与产业结构相匹配的专业结构。

其次,课程建设要适应行业企业需求。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以产学结合为基本途径是职业教育的特性和规律。课程建设要尊重职业教育的特性和规律,按照企业的需求,结合学生的特点来进行。职业院校要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课程,构建新的课程体系,在深入行业企业进行调研的基础上,通过认真确定岗位核心能力和岗位能力,准确地分析并提炼出以突出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的课程标准。

最后,在课程及课程体系建设的同时,进行教材建设,开发与课程相匹配的、能体现岗位技能要求、促进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培养、紧密结合生产实际、具有职教特色的教材。

(二)推行“一体化教学”,加强实践教学的建设和改革

一体化教学模式是指集理论、实验、技能训练于一体,使教师的“教”、学生的“学”及动手操作“做”揉合为一体的教学式。这种融“教、学、做”为一体的方法,强化了技能操作,符合教学规律,有利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为此,学校必须建立一体化教学体系,改变传统的学科分段式教育,积极探索实行学分制教学管理模式,将现行的学年制改变为学分制,进而实现弹性学制,实现不同院校之间学分互认,充分利用每个学校的优势资源。

要加强实训和实习,建立工学培养、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实训基地是实践教学的重要载体和平台,学校一方面要面向社会、依托企业建立一批长期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另一方面必须下大力气建设好自已的实训基地,使实训基地既能满足实践教学的需要,还能产生令人满意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时,强化实践教学的管理与监督,结合职业规范和标准建立科学的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三)提高师资队伍的学术能力和技术操作能力

教师的职业能力和教学能力是实现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与保证教育质量的重要条件。要根据实际情况,内外结合,坚持“请进来,送出去”的方针,积极拓宽师资队伍的来源渠道,优化教师队伍。“请进来”是指聘请行业专家和企业技术能手,担任专或兼职教师,既能补充学校专业教师之不足,又能将企业中体现时代主流的新技术、新工艺带进校园;“送出去”是指将职业院校中青年骨干教师送到科研机构或高等学府进修,提高学术水平,或到企业一线进行生产锻炼,提高实践动手能力,增强实践经验。同时,鼓励教师经常化地深入企业实践,不断拓展技能性知识的深度和广度,提高实践技能,实现教师实践知识和应用能力与企业发展的同步性。此外,职业院校要根据专业发展方向,在教师职称评审和职务晋升等方面进行激励,引导教师不定期地挂职锻炼和参加技能考核。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 吴德永.校企合作是培养高技能人才有效途径[J].南方论刊,2009(6).

[2] 贺修炎.高职院校高技能人才培养[J].高教探索,2008(1).

[3] 蒋建强、周文、何建秋.职业院校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比较研究[J].广西轻工业,2010(12).

(责任编辑:王兰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