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
首页 文科毕业人力资源毕业正文

基于校企合作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探讨

  • 投稿终结
  • 更新时间2015-09-14
  • 阅读量991次
  • 评分4
  • 16
  • 0

许祥鹏

(湖南汽车工程职业学院,湖南 株洲 412001)

摘 要:目前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过程中还存在诸多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校企合作是关键。应推进校企深层对接,实现校企深度融合、积极探索系统培养,促进中高职协调发展、推进校企合作,强化实践育人、深化教学改革,转变培养方式、“内培外引”并举,建设教学团队、实施第三方评价,深化专业改革发展、提高社会服务能力,推动专业示范带动。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校企合作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4)34-0162-02

收稿日期:2014-11-20

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XJK013QJG001、XJK012CJM007、XJK012QZJ003)

作者简介:许祥鹏(1976-),男,汉族,辽宁营口人,湖南汽车工程职业学院副教授,主研究方向:项目管理、教育经济管理等。

一、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思路

目前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过程中还存在诸多问题,比如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不够灵活,办学活力不足;课程教学内容与行业技术应用还存在脱节现象,教学手段和方法针对性不强等。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依靠地方产业发展,积极主动与行业、企业合作,实施“工学交替、实境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狠抓产学互动实践育人、学生职业素养与综合能力、双师结构教学团队、第三方评价人才培养质量机制、对专业群和学校整体发展的引领辐射等,进而带动学校专业发展水平、人才培养质量、办学水平的持续提升和社会服务能力的不断增强,促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

二、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路径

(1)推进校企深层对接,实现校企深度融合

进一步完善地方政府、行业、企业、研究院(所)、学院共建共享的组织与制度平台,完善有行业主管部门、企业、行业协会、研究机构以及学校多方共同组成的管理专业校企合作理事会和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形成“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合作办学体制,不断丰富和完善“校企一体,校政合作,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办学模式,实现多方合作互利多赢目标,形成“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长效机制。根据《教育部财政部关于支持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的通知》要求,以区域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为依据,加快适应“政行企校”合作的基础能力和管理能力建设,推进校企对接,在多个层面上深度合作。共同根据企业人才培养需求,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对接,深化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加强校企合作过程管理,实现校企多个管理层级的人员对接,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现代企业优秀文化理念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强化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培养,推进素质教育;与企业(行业)共同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将学校的教学过程和企业的生产过程紧密结合,校企共同完成教学任务。

(2)积极探索系统培养,促进中高职协调发展

充分利用中高职教育统一归口省教育厅职成处管理指导的优势,加大和中职学校交流对接的渠道和形式,推进中高职衔接。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为载体,对中高职培养目标、专业内涵、教学条件等方面的延续与衔接,以及课程内容和教学资源内容等方面,明确各自教学重点;编制管理专业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相衔接的专业教学标准,为技能型人才培养提供教学基本规范;以能力为核心,以职业资格标准为纽带,促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标准和评价主体有效衔接;把学院建设成为中职管理教师师资进修培训的主要基地,实现中高职师资的对接协调发展。

(3)推进校企合作,强化实践育人

系统设计、实施生产性实训和顶岗实习,探索建立“校中厂”、“厂中校”等形式的实践教学基地,推动实践教学改革。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就业为导向,努力构建优势互补、务实高效、开放灵活的校企合作新机制,充分利用校内外实训基地,建立“校中厂”、“厂中校”形式的实践教学基地,强化实践育人功能,走出了一条“校企合作、互利共赢”的特色办学之路。

(4)深化教学改革,转变培养方式

根据地方产业发展趋势和用人要求,以校企合作为基础,针对职业岗位要求,结合自身专业实际和特色,系统设计符合区域产业特点和学院办学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将产业、行业、企业、职业、实践等要素融入教学,将生产过程与教学过程紧密融合,积极探索订单培养等人才培养方式,逐步建立完善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相适应的管理机制。推行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依托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营造真实或仿真的工作环境,根据学生生源特点,共同规划人才培养过程,积极试行多学期、分段式等灵活多样的教学组织形式,在职业技能系统训练过程中,强化职业道德教育和职业素养,培养职业能力。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传统教学模式,共享优质教学资源,破解校企合作时空障碍。大力开展学生技能(设计、作品)竞赛(展示)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潜能,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创新能力。

(5)“内培外引”并举,建设教学团队

建立和完善“双师”结构教师队伍培养制度,促进专业骨干教师积累企业工作经历和树立行业影响力,促进来自生产一线的兼职教师承担相应比例的教学任务。通过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的培养,以及聘请和引进国内相关行业和领域享有较高声誉的行业专家或能工巧匠,打造一支与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的“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动态化”的专兼结合“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建立教师的培养、引进、聘用、评价和激励等管理机制。突出教学团队的梯队建设,发扬传、帮、带作用,加强青年教师培养,形成数量充足、结构合理、德技双馨的专业教学团队。

(6)实施第三方评价,深化专业改革发展

继续完善教学监控与评价制度,健全学院、行业企业、学生等多元参与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和课程评价体系,将毕业生就业率、就业质量、企业满意度、创业成效作为衡量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指标,并对毕业生毕业后至少五年的发展轨迹进行持续追踪,约束和引导专业设置或调整、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等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7)提高社会服务能力,推动专业示范带动

坚持提高学生就业质量,提升毕业生服务社会的能力,完善学院社会服务管理制度,引导和激励教师积极参与企业和社会服务;发挥学院技能优势和知识优势,开放教育资源,面向社会开展高技能和新技术培训;为在岗中职毕业生提供学历培训,增强社会服务能力,建设期内完成继续教育;和省内外的合作与交流,开展多层次、宽领域的教育交流与合作,推动职业教育与终身教育的协调发展;增加鉴定工种,积极开展职业资格鉴定;搭建产学研结合的技术推广服务平台,参与企业技术创新和研发项目,面向企业开展技术服务,推广科技成果转化。

三、结论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程中,校企合作是关键,应推进校企深层对接,实现校企深度融合、积极探索系统培养,促进中高职协调发展、推进校企合作,强化实践育人、深化教学改革,转变培养方式、“内培外引”并举,建设教学团队、实施第三方评价,深化专业改革发展、提高社会服务能力,推动专业示范带动。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 王平祥.深化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建设的思考[J].中国大学教学,2014,01:34-37.

[2] 赵宁.信息专业卓越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之思考[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02:126-131.

[3] 吴旭君.以职业岗位能力为导向创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J].中国高等教育,2014,05:34-35+45.

(责任编辑:袁凌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