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转型 重点 原则 流程
新课标明确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这恰恰与当代教育专家郭思乐教授所倡导的“生本教育”思想相契合。“生本教育”是真正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人。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一、要实现一个“转型”
“生本教育”的教师观是:“教师应是生命的牧者,而不是拉动学生的‘纤夫’。”这就要求我们为师者必须要实现思维的转型。我们必须使学生由过去的被动学习转向主动学习,由过去的“听懂了”转型为“学会了”“会学了”。为此,我们必须要做到:以学生的角度确定学习的目标。长春版小语五(上)第五板块的“表达”要求学生以小导游的身份向同学们介绍游览过的一处景点。以往教学时,我特别注重对导游词写法的指导,结果学生的表达既无“兴致”,又不“由衷”。原因何在?就是我没有站在学生的角度去考虑他们会喜欢用什么方式来交流。我深切地体会到:实现角色的“转型”势在必行。于是,再次教学这节课时,在课前我便将导游词例文发给学生,让每个学生选择最喜欢的景点,仿照例文,结合资料,练习介绍。在课上,我让各组选定一处景点,把所在的小组想象成小旅游团,一个同学做“导游”,其他同学做“游客”。令人欣喜的是,各组的汇报异彩纷呈。其中,各组饰演“游客”的同学的表现尤为抢眼:有的提问,有的拍照,有的背包……这不正是集体智慧的完美体现吗?而我仅仅在他们讨论时给予了些许点拨。
由此可见,只要我们能够转换角色,在备课时仔细思考,找到学生的兴趣点;在课堂上把时间还给学生,那么学生必能各展所长,学有所获。
二、要夯实两个“重点”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我们的教学理应紧紧围绕这两大特点来设计活动、展开训练。因此,我在制定每节课的教学目标时进行了大胆的取舍,我把这一理念命名为“1+2”策略,即:一个“中心”(一个中心问题)、两个“基本点”(品词句,感情读)。在教学长春版小语文六(下)第四板块第一篇课文《落花生》时,我提出的中心问题是:你是怎样理解花生的可贵之处的?而“批注重点词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就是两个基本训练点。第二篇课文《风筝》篇幅长,文中有很多文言词,再加上鲁迅的文章内涵深刻,即使带着学生去深入挖掘,学生也不会懂。因此,我提出了一个问题:作者最想表达什么情感?(生:内疚),然后各组只抓住体现“内疚”之情的语句谈感受。
总之,若想在课堂上体现“小组合作”的成效,目标一定要简洁,易于操作,这样至少在课堂上可以解决一个中心问题,使学生“一课一得”,总比面面俱到,没有重点要来得扎实、有效。三、要遵循三个“原则”
(一)合作之前有目标
学习目标是指导学生有序、有效学习的关键。因此,每次合作之前必须要有明确的目标。而学习目标的表述要简洁、明了、具体。如:在教学长春版小语六(下)《井冈翠竹》这篇课文时,我提出的目标如下:(1)说:感受深刻的词、句;(2)品:句子的修辞,翠竹的精神……(3)读:读出对翠竹精神的歌颂与赞美之情。这三个目标既对学生在组内交流时起到了引领作用,又给组内的分工提出了建议,各组在交流及汇报时就能有的放矢。
(二)合作之中有指导
虽说“生本教育”提倡“以学生为主体”,但并不代表老师在课堂上就要一言不发。我们既然是“生命的牧者”,就有责任给“羊群”寻找草地和水源,有责任在“群羊”之间产生矛盾时,出面调解……因此,面对一个个学习小组,作为“牧者”的我们必须深入“羊群”,时刻关注其动态。所以,在“以学为本”的同时,教师应该通过巡视及时地了解各组的学习情况,从而因势利导。
(三)合作之后有提升
合作之后的提升不光指小组整体汇报效果的提升,更重要的是每个组员的感悟要有所升华。这就要求之前的组内交流绝对不能流于形式,必须要有思维的碰撞。最终一定是在合理的分工下,展示大家“智慧”的结晶。
四、要完善四个“流程”
四个“流程”指的是:个人先学、小组交流、全班交流、教师点拨。
(1)“个人先学”指的是教师通过“前置性作业”(课前布置的“学案”)的形式,让学生先学。若想让学生在课前充分地自主学习,使课前预习成为课堂学习的有力基础,我们就必须要精心设计“学案”,务必让学生完成“个人先学”的任务。
(2)关于“小组交流”时的目标引领、“全班交流”时的补充评议,每个环节的设计都需要我们在课前反复斟酌,从而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在每一次合作后都能得到有效的提升。
“找出一种教育方法,使教师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这是夸美纽斯的教育理想,而“生本教育”所要实现的正是这样的理想。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探索者。”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恰恰给学生创造了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空间。
因此,只要我们心怀教育理想,不断更新教学理念,扎实开展教学研究,就终究会实现“小组合作”的最优化,就终将会迎来“生本教育”的春天。
参考文献:
[1] 郭思乐. 教育走向生本[M].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作者单位:吉林省吉林市朝鲜族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