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
首页 基础教育教育管理正文

基于Google Earth的中学生心理地图构建——以《荒漠化的防治》为例

  • 投稿宝江
  • 更新时间2015-09-03
  • 阅读量1623次
  • 评分4
  • 41
  • 0

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 周慧 江辉仙

【摘要】构建心理地图是教师的一种教学手段,更是学生的一种重要学习方法。文章以《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为例,设计如何构建心理地图,并通过案例分析的方法,简单介绍GoogleEarth用于构建心理地图的部分功能,以此论证GoogleEarth如何辅助构建心理地图,提高学习效率,从而为中学地图教学提供新思路、新想法。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心理地图;GoogleEarth;技术手段;中学地理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5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568(2015)21-0015-02

一、引言

目前,国外中小学地理教育十分注重构建学生的心理地图,心理地图在国外的中学地理教学中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但我国中学地理教学还没有对心理地图给予足够的重视,中学地理课标也没有明确提出心理地图这一概念。尽管如此,仍有很多专家学者及一线教师尝试对此做出相应地研究,提出多种心理地图的构建策略。其中有部分学者提出利用多媒体辅助构建心理地图的策略,但多媒体大多仍然是传统的纸质地图,或者是比较专业的GIS软件。而在具体实践过程中,中学教师在地图教学方面仍然停留在传统的教法上,偏重知识而轻视技能训练,重理论而轻实践,教学过程偏于静态。基于上述思考,本文将结合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在前人的基础上探讨如何借用GoogleEarth这一大众多媒体软件辅助构建心理地图,希望以此给中学地理教学带来新的教学手段。

二、借助GoogleEarth辅助构建心理地图的意义

按照《地理为生活——美国国家地理课程标准1994》的解释,心理地图就是人们对地表某一方面或某些方面的内化了的印象。它反映出人们对位置和不同尺度区域(从学生卧室的布局到海洋和大洲在地表的分布)的认识,这些地图给学生提供了一种感知世界,存贮和提取地球上人文信息和自然信息的必要方式。心理地图对学生的学习与生活有着重要的影响:一方面,心理地图是学生丰富的学习资源,可帮助学生加工整合各种地理信息,为学生提供构建地理知识的框架;另一方面,心理地图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地理技能和地理空间思维,可以成为终生受用的生活工具,为日常生活提供便利。

借用GoogleEarth辅助构建心理地图,对中学地理地图教学有着重要的意义。一方面,这是一种新的教学手段,能为地图教学提供一种新思路,促进地图教学中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的革新,同时引导学生将GoogleEarth作为一种新的学习工具;另一方面,初中地理课标要求构建开放的地理课程,着力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倡导多样的地理学习方式。《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要求注重信息技术在高中地理课程中的应用,营造有利于学生形成地理信息意识和能力的教学环境。因此,在素质教育理念下,将GoogleEarth应用于课堂,通过强化构建心理地图可以增强学生的地理信息意识、提高学生对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三、借助GoogleEarth进行中学地理特色教学

GoogleEarth软件是Google公司于2005年7月发布的地图搜索服务软件,它采用3D地图定位技术,将地球做成3D地球仪形状,用户可随意地翻转模拟的地球,从任意角度浏览世界任一个角落的地图。虽然GoogleEarth软件不是专门为地理教学而设计,但是它所包含的内容及内容呈现的方式都与地理教学有密切的关系。地理科学以其直观性、应用性与GoogleEarth有很好的结合点,尤其将GoogleEarth作为地图教学中一种新的教学手段、学习方式,可以实现其它教学媒体所不能实现的效果。

1.创建动态地理教学课堂。GoogleEarth的3D地球仪相当逼真,它所呈现的虚拟卫星影像直观、形象地展现了地球的地形地貌特征。例如,通过调整比例尺来判读卫星影像,从宏观地观察地球到微观地探究地球表面:通过旋转地球、开启飞行器等功能在三维空间中感受立体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通过显示地理网格对任意地点实现精确定位等。通过虚拟立体地球,不仅置地理事件于“看得见”的空间中,还通过与虚拟地球的互动,模拟真实的地理过程,让抽象、复杂的地理过程变得具体而直观,让偏于静态的地理教学变得动态化。这样的动态过程让学生像探险一样学习,学生学习动机强,印象深刻。

2.整合利用丰富的地理信息资源。GoogleEarth中包含大量的自然地理、人文地理信息,提供种类丰富的图层。大部分图层与地图教学有紧密的联系,如边界、交通、居民点、地形、全球意识等。在教学、学习中,根据不同的目的勾选不同的图层,实现多种图层的叠加,可以从中提取、分析、归纳地理信息,实现不同信息的整合。

四、实例分析

下面就根据心理地图的一般构建策略,以《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的部分内容为例,简单介绍GoogleEarth可用于辅助构建学生心理地图的部分功能。《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选自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第二章第一节,是高中地理区域可持续发展模块的教学内容。该模块的学习必须有区域背景知识做铺垫,而构建心理地图是强化区域背景知识的重要方法,在培养学生明确区域位置与特征、阐明区域差异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1.空间定位。

(1)技术手段。在备课时,使用“添加—网络连接”功能载入一段视频,使用“添加—多边形”功能,在地球上圈出西北地区;“视图—网格”;“视图—总览图”;“工具—进入飞行模拟器”。

(2)具体教学步骤。打开GoogleEarth软件,在侧栏中点击视频资料,向学生呈现一段全球不同地区的荒漠化土地及土地上人们的生产生活的视频,学生根据视频感受和体会荒漠化并结合课本回答荒漠化的概念和实质。

打开“视图—总览图”(或拖动三维地球,360°旋转),整体感知全球荒漠化土地的分布,再打开飞行模拟器,近距离浏览全球荒漠化地貌景观,最后定位到中国,学生根据卫星影像了解全球及我国荒漠化分布现状。

在侧栏中打开添加的多边形,显示西北地区范围;打开“视图—网格”,显示经纬网,如图1。学生根据影像读出西北地区的经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结合中国地形图和气候图,读出西北地区的相对位置(以地形为分界线的相对位置和以年降水量线为分界线的相对位置),学习过程中学生要各自练习绘图。

(3)心理地图之外部轮廓粗化。此阶段,利用视频、虚拟立体地球让学生感知荒漠化,利用经纬网绝对定位法和相对定位法对西北地区进行空间定位。在这一阶段,学生明确了西北地区整体范围,在头脑中形成西北地区的基本外部轮廓。

2.分层显示地理要素。

(1)技术手段。图层显示功能。

(2)具体教学步骤。在侧栏图层栏中勾选“边界”图层,学生需结合政区图读出西北地区的范围,在已绘地图上标出;结合中国地形图,读出主要地形单元、河流与湖泊,在已绘地图上标出;概括地势特征。转动导航环,调整观察角度,向学生呈现三维地形,如图2。

(3)心理地图之内部要素细化。此阶段,利用图层叠加显示功能,通过读图、识图、绘图,让学生在了解外部基础轮廓的基础上对西北地区范围和内部的自然地理要素进一步细化分析。

3.利用、提取地理信息。

(1)技术手段。在备课时,利用“添加—图像叠加层”,添加图层“中国年降水量分布图”,用“添加—照片”载入“天山中部降水量随高度的变化图”。

(2)具体教学步骤。打开图像叠加层“中国年降水量分布图”,学生需在前面地形地势特征和位置特征的基础上,结合教材17图2.2“西北地区自东向西降水和植被景观的变化”思考下列问题:本区的年降水量在哪个范围内,属于哪个干湿区?地表植被以什么为主?它的更替规律是什么?体现了怎样的地域分异规律?该区年降水量与植被景观的变化有何关系?本区最显著的自然特征是什么?受其影响,土地的自然生产力有什么差异?

打开“天山中部降水量随高度的变化图”,放大模拟地球,使视图显示在塔里木河流域。学生需要结合前面地形地势特征和气候特征读图思考:天山南北两坡降水量随高度的变化规律是什么?为什么?新疆绿洲的分布有什么特点?其灌溉用水的来源是什么?

结合教材活动,教师分析讲解,说明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并做小结,强调气候异常是导致荒漠化的主要自然因素。

(3)心理地图之地理要素整合。此阶段,利用新图,结合原图,叙述西北地区的干湿区分布和地表植被分布状况,分析地理规律,总结地理要素的空间关系。以图释图、以文释图使地理要素实现空间上的整合,心理地图在原有基础上更加完善,基本形成完整的心理地图。

4.展示地理环境变迁。

(1)技术手段。“视图—历史图像”。

(2)具体教学步骤。打开“图层—居民点”,打开“视图—历史图像”,展示塔克拉玛干沙漠面积及周围居民点分布的变化状况。学生需读教材图2.4“西北地区土地荒漠化的人为因素”回答问题:西北地区土地荒漠化的人为因素有哪些?为什么会出现这些不合理的行为?

教师小结,学生自学教材,完成表格。

拓展延伸:用Flash动画演示次生土地盐渍化的形成。

例证巩固:非洲萨赫勒地区荒漠化的自然、社会经济因素分析(学生可以利用GoogleEarth解释相关问题)。

(3)心理地图之内化。此阶段,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感受具体的荒漠化变化过程中,运用脑中地图分析荒漠化的人为因素,培养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活化学生的心理地图。

通过上述教学过程可以看出,GoogleEarth空间定位、图层显示和叠加等功能可以有效辅助构建心理地图。首先,GoogleEarth高度的立体感和真实性能够渲染真实地理情境,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习动机;其次,GoogleEarth的虚拟卫星影像和海量图片为心理地图的形成提供丰富的高质量的地理图像积累;最后,GoogleEarth图层显示和叠加功能体现建构主义思想,利用它构建心理地图符合学生学习认知规律。总之,GoogleEarth所呈现的三维立体地球更加有利于构建简洁、清晰、准确的地理空间图形,形成心理地图中的地理分布空间表象。识记材料是影响记忆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直观、形象的地理图像比平面、静止的地理图像更易于记忆,因此,GoogleEarth的利用有利于提高学生心理地图的构建效果。希望广大教师充分挖掘GoogleEarth软件,使其变成地图教学中的“利器”。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林元龙.心理地图的内涵剖析和构建策略[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09,(4):14-16.

[2]成丽娟,谢云.GoogleEarth软件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以《德雷克环球航行》教学设计为例[J].教育信息技术,2008,(3):21-22.

[3]孙汉群.用GoogleEarth整合地理教学[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2010,26(6):47-50.

[4]袁仁忠.GoogleEarth转变学生地理学习方式运用初探[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4,(16):40-42.

[5]葛焱.GoogleEarth辅助地理教学实践的研究[J].教育信息技术,2013,(Z1):81-83.

[6]李家情.地理课程与教学论[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编辑:杨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