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明确作业的本义
作业的第一目的是育人,是育人的载体,在实现育人目的的过程中同时实现知识点积累、技能的掌握、思维的完善,使各种素养都能得到全面培养。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在课堂教学上,教师已能逐步适应和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能引导学生展示、质疑,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体现,学生的各种素养或多或少得到了培养。目前,明显存在的问题是课堂教学是素质教育模式,而课后作业是应试教育模式。课堂上老师辛辛苦苦唤醒的学生的激情、培养的素养‘,在课外又被模式化的作业所颠覆。
二、明晰作业布置方面的问题
1.模式化。从小学一年级起,学生的作业都贴近各类考试,而且大多是试卷类。以高中为例:随着高考次数增加,各种试题和辅导资料在不断变厚,作业就是无休止的“刷题”。这样的作业是否会让学生产生厌恶和恐惧心理呢?
2.功利化。作业本应成为育人的手段和路径。从第一个师傅给徒弟布置的作业看,他一定是想培养徒弟将来适应社会所必备的素养。纵观现在的学生作业,似乎与学生本人无关、与学习伙伴无关、与社会无关,只与考试有关。难怪有很多学生一旦经历完大考,将用过的书籍和资料一股脑扔掉,更能解释为什么很多人一旦步人工作岗位,就再也怕拿起书本了。其实,我总以为知识积累应是学生完成作业过程中的副产品,或者说是完成作业路上的“礼物”。
3.单一化。首先是学科作业有自己规定的套路,循试题模式,都种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从不敢越界一分毫,学科不能融合。试想,社会发展、人的成长已无法用单一思维求解了,那怎能布置单一的作业呢?其次是目前布置的作业,主要是学生通过看着书、望着题,或自己思考或刷手机来完成的,没有引入同伴、家长、老师和社会生活,怎能促进人的发展?再次,作业批改形式单一。学生完成的作业直接呈递给老师,老师批阅后归还给学生。现在学生一天有多少门课要学?有几人还认真反思教师批改后的作业呢?我认为,作业应当是学生的作品,是学生的学习成果,它是用来展示和分享的,但大多时候,我们老师没有为学生提供这样的平台。
三、明白今后的方向
1.树立作业育人的理念。人全面发展中的诸多核心素养的培养其实是不分年龄段的,而且重视得越迟越难培养,有些在幼儿时的缺失到成人时很难补上,如诚实、守规、自信、合作,等等。所以我认为对核心素养的培养应“以终为始”,贯穿学生学习经历全程。这个方面目前是我们作业布置中缺失的部分。尤其要重视“以国为本”,布置培养学生国家自信和民族自信的作业,现在很多教育专家,总在喊外国学生做的怎么怎么好,中国学生如何如何不好,弱化了学生的国家和民族信仰。建议部分年级、部分学段让学生每学期找到一个能感动自己的人或事,不断强化学生的国家和民族自信。作为老师应明白只有学生的各种素养提升了,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效率才会大大提高,更利于实现应试教育目标。
2.把握作业育人的关键。学习往往与时间并不成正比,而与思维的深度有关。一个问题,多次重复训练,相当于我们经常从一个单位门口经过,只知道此处有这样一个单位,而这个单位有多少人,具体干啥工作却一无所知。所以作业的关键就是思维体验和思维训练。丹尼尔·平克在《全新思维》一书中提出思维的六大能力:自主性思维能力、实践性思维能力、交往性思维能力、情绪性思维能力、审美性思维能力和价值性思维能力。这六大思维能力不仅与知识的积累有关,更与学生的素养形成有关。据此,也不难看出传统作业低效的原因。其实很多老师都知道学生的素养(特别是与学习最相关的素养,如自主、合作、展示分享、质疑等)提高了,在学科学习中就有事半功倍的效果,但多不愿“浪费”素养形成初期关键的21天。
3.创新作业育人的形式。如果我们做不到通过作业培养学生的全面素养,至少可以按照平克的六大思维能力创新作业形式。以小学语文为例,如写生字,每天一个字写一行,几年后孩子能把字写好吗?看看初中、高中学生写的字,就明白我们布置的作业是低效的。如果某字让高年级学长给写个示范,某字在小组或全班展示,某字要写出笔顺,找出同桌写得最好的字和最糟的字,给其他同学写一个示范字。找一个对手在黑板比试,等等。总之,只有不断创新作业形式,才能让学生真正动起来,才能人脑人心入行。
(作者单位陕西省柞水县城区第一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