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
首页 基础教育教育管理正文

大众文化语境下小说创作及其影视剧改编

  • 投稿李狗
  • 更新时间2016-05-15
  • 阅读量784次
  • 评分4
  • 67
  • 0
 内容摘要:在大众文化语境下,中国的小说创作有了商业化、平民化等特征,而且多数小说被搬上荧屏,使得小说创作与影视剧改编有了密切的关系。 
  关键词:大众文化 文化语境 小说创作 
  一.大众文化的内涵、特点及其形成背景 
  大众文化这一概念最早出现在美国哲学家奥尔特加《民众的反抗》一书中,主要指的是一地区、一社团、一个国家中新近涌现的,被大众所信奉、接受的文化。后来不断有不同的解释。改革开放后传到我国,在90年代后便迅速壮大为与来自官方的主流文化、来自学界的精英文化并驾齐驱、三足鼎立的社会主干性文化形态。它的发展壮大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文化的传统格局,积极影响了国民人格塑造和社会发展面貌,但也引发了多重社会效应和多种不同的评价和议论,这促使人们不得不去思考它的价值、效应及其发展控制问题。 
  大众文化指畅销小说,流行音乐,时尚杂志,带有娱乐性质的电影和电视、广告、酒吧、茶吧、互联网等文化。从实质上说是在现代工业社会产生、与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一种市民文化。它一方面与同时态的官方主流文化、学界精英文化相互区别和对应的,另一方面也是同传统自然农业经济社会里的各种民间文化、通俗文化有着一些原则差异的,商业性、流行性、大众媒介性、娱乐性和普及性可以说是其最主要的基本特征。 
  大众文化的特点:1.商品性:即它伴随着文化产品大量生产和大量销售,大众文化活动属于一种伴随商品买卖关系的消费行为;2.通俗性:即大众文化不是特定阶层的文化,而是为社会上散在的众多“一般个人”的文化;3.流行性:即大众文化是一种时尚文化,呈忽起忽落的变化趋势;4.娱乐性:大众文化文本无论其结局是悲是喜,总是最求广义上的愉悦效果,使公众的消费、休闲或娱乐,渴望获得轻松的满足;5.依赖性:即大众文化主要是在大众传媒的引导下发生、发展和变化的,没有大众传媒,也就没有大众文化。在这个意义上,大众文化也是一种传媒文化;6.大众媒介性:即大众文化以大众媒介为主要传播媒介,具有这种媒介所规定的特点。大众媒介,通常包括机械印刷媒介(报纸、杂志、书籍等)和电子媒介(广播、电影、电视、网络等)两大类;7.日常性:与欣赏高雅文化带有更多的个体精神性不同,公众对于街头广告、电视剧、流行音乐、时装、畅销书等大众文化的接受,是在日常生活的世俗环境中进行的;8.类型性:大众文化批评:新世纪以来,特别是近几年来,最多的是大众文化批评,首都师大的陶东风,王一川,王岳川,周宁(美归博士),肖鹰等掀起了不大不小的热潮。 
  二.文化语境的概念 
  文化语境,指与言语交际相关的社会文化背景。它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是文化习俗,指人民群众在社会生活中世代传承、相沿成习的生活模式,是一个社会群众在语言、行为和心理上的集体习惯,对属于该集体的成员具有规范性和约束性。二是社会规范,指一个社会对言语交际活动作出的各种规定和限制。 
  基于大众文化和文化语境,特选取20世纪90年代以来创作并改编成影视剧的小说及其影视作品作为研究的对象,分析大众文化语境下的小说创作呈现的特征。 
  三.大众文化语境下的小说创作 
  1.小说创作的多元化格局 
  (一)历史小说的影视剧改编 
  历史题材的影视剧是电视剧的主力军,观众群体也很广泛。如二月河的《康熙大帝》(改编成陈建军版的《康熙大帝》、陈道明版《康熙王朝》),《雍正皇帝》(改编成刘信义版的《雍正皇帝》、唐国强版的《雍正王朝》);熊召政的《张居正》(改编成《万历首辅张居正》)等。这些影视剧屡演不衰。但是受到大众文化娱乐倾向的加剧和民众功利实用观念的影响,影视历史或成为一种现实的意识形态话语,或成为文化产业进程中的商业利润杠杆,这类题材的创作是为了迎合观众的需要,为了实现利润,有势如破竹的趋势。从总体上来说,历史题材影视的发展前景是非常乐观的,现在的中国历史题材的剧作家已经在寻求改变,在变化中求发展才是历史题材影视应该走的路线。我们要做的就是坚持科学发展观,努力创作有中国特色的历史影视剧,不一味的停留在现阶段的水平,做出令其他国家和观众都吃惊的耳目一新的历史剧。 
  (二)婚恋体小说改编 
  婚恋,作为重要的人生与社会问题一直是各种艺术表现的重要主题。电视剧作为一种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文化休闲方式,丝毫没有忽略这一主题的理由。根据小说创作改编成的电视剧,自播出以后就受到了强烈反响。例如,王朔的《过把瘾》,王海鸰的《牵手》《中国式离婚》《新结婚时代》,王丽萍的《媳妇的美好时代》,王宛平的《金婚》;(网络小说)六六的《双面胶》,三十的《和空姐同居的日子》;海岩的《你的生命如此多情》《拿什么拯救你,我的爱人》《舞者》。综合分析这类婚恋剧,其无外乎讲述的是婚姻围城中男女之间的博弈,探索与思考隐藏于背后的干预与破坏因素,从而揭示出婚姻中“第三者”的问题,展现了人们对于婚姻遭遇外在和内在冲击的茫然与痛苦的生命体验。当代婚恋剧从文化层面细微地展现了现代人婚恋情感的困惑与危机,并试图寻找问题的症结与解决问题的方法,其触及的灵魂与情感之深使它成为人们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适当利用陌生化的程序,引起人们关注与思考的同时,更能使其成为现代人情感慰藉的良药,成为人们情感自由交流的中介和促进婚恋和谐、社会和谐的助力器也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重要的方面。 
  (三)官场小说的改编 
  官场的故事是老百姓茶余饭后谈论的主题。在图书市场,官场小说非常热卖,拥有着巨大的读者。暨南大学社会学教授马秋枫对这个现象分析道:“因为大家都关心官场上的事情,但又没有其他的途径可以了解。”所以,大家只能通过官场小说来了解。官场小说中所描写的故事情节对社会现实中人们的生活有着一定的影射效果,作家的创作是来源于生活的。官场小说在普通老百姓中间的热销主要有以下原因:有些读者抱着偷窥猎奇的心态,想了解官场内幕,了解官场是怎么回事、是怎么运作的,官员们怎么活着;有些人痛恨腐败现象,或者他们受到腐败的牵连,而在现实中他们看不到对腐败分子的惩治,所以,他们寄希望于官场小说。他们看到书中对腐败分子的揭露、对贪官的严惩,从而来宣泄内心的不满与憎恨。在文学商业化、社会媒体多样化、受众的诱惑多元化的时代,纯文学的受众面越来越小,官场小说作为大众化的通俗性读本,发行量销售量巨大,能为出版社带来较高利润,于是出版社通过书评、专家名人的评介、文学排行榜、各级文学评奖活动等,极力向公共推荐,更刺激了官场小说的销售与阅读。所以,官场小说改编成的影视剧也独树一帜。例如,张平的《抉择》(电影《生死抉择》),陆天明的《苍天在上》、《大雪无痕》、《省委书记》,周梅森的《绝对权力》《国家公诉》、《中国制造》改编为《忠诚》。(四)市民生活小说的改编 
  不论是电影还是电视剧,其所面向的传播对象是广大的普通群众,因此影视剧的艺术语言要求表达的平民化。它需要影视剧为广大人民所接受、所理解、所喜爱,因此,它追求的应该是“用百姓的语言讲述百姓的故事”。例如,刘恒的《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池莉的《生活秀》、《来来往往》,《小姐你早》(改名为《超越情感》),《你以为你是谁》(改编为电影《家事》);刘震云的《一地鸡毛》、《手机》等,叶兆言的《马文的战争》。 
  另外,出现的其他类型的小说创作改编成的电视剧也影响很大:军旅小说的改编:《突出重围》(柳建伟)、《DA师》(王维)、《士兵突击》(兰晓龙)。新革命历史小说的改编:《父亲进城》(《激情燃烧的岁月》)(石钟山),以邓一光、石钟山等作家为代表的父亲系列小说通过上演革命者“一地鸡毛”式日常生活的酸甜苦辣,营造了后革命时代一种浮泛的感官情感强度的文本实践。革命战争题材(新英雄传奇、市场化风格的战争故事)小说:徐贵祥《历史的天空》、都梁的《亮剑》、权延赤《狼毒花》、龙一的《潜伏》、杨金远的小说《官司》改编《集结号》、麦家的《解密》。青春成长小说的改编:《青春的童话》《泡沫之夏》《十七岁不哭》《花季雨季》《杜拉拉升职记》。农村题材小说的改编:周大新的《香魂女》《湖光山色》。 
  四.大众文化语境下小说创作蓬勃发展的原因 
  1.传统小说向大众化和娱乐化转型 
  由于观众群体是广大的老百姓,他们乐意接受的是平民生活与大众化趣味;当他们看见和自己经历相关的事情内搬到荧屏,会感受到个人化写作与欲望描写,像是在看自己的故事。另外,文本的生产方式也有向“文学创意+故事策划+写手=小说”的大众文化生产线方式发展的趋势,有出版社的商业性在里边,为以后改编成电视剧奠定基础。 
  2.商业化和市场化机制深刻地影响着文学创作与影视生产。 
  随着中国步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代,与市场经济相生相伴的大众文化迅速崛起,以自己强势文化地位打破了大众文学与精英文学的壁垒,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大众文学兴盛、精英文学衰落、主流意识形态文学向大众文学逐渐靠拢的局面,三者相互竞争而又相互转化。文学上的多元格局决定了小说创作活动也相应呈现出明显的大众文化倾向与商品属性。作家只有面向市场,分享经济利益才能获得起码的或是更好的生存条件。作品的销售情况直接关系到作家的生存和作品的再生产,因而创作在一定程度上迎合市场也在所难免。作家在创作前,首先考虑的是哪些作品会满足大众的阅读习惯,哪些是市民关注的热点,怎样写才会畅销,实现名利双收。这是作家方面的问题。另外,出版商出于商业化的考虑,出版商首先调查、了解图书市场行情,然后归类整理,再根据小说市场需求来物色相应的作家。被相中的作家再根据书商提供的市场信息和书商的写作要求来创作小说。 
  3.作家与编剧导演的同频共振。商业文化利益驱动下,部分作家主动或被动调整身份与行为方式以适应文学的市场化选择。小说与影视传媒的联姻,既是作者、出版社、影视企业的利益最大化追求的同声相应(同频共振),是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宣传需要,也是消费时代社会大众的精神需求。这样既扩大了小说的影响与销售,为影视传媒开拓了不竭的题材源泉,也丰富了大众文化快餐。 
  参考文献 
  [1]张德祥.历史题材影视剧令人堪忧的权谋文化观[N].深圳特区报,2003-06-09. 
  [2]李治亭.历史影视创作应当尊重历史[J].人民论坛,20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