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
首页 基础教育教育管理正文

基于预学,努力践行阅读教学新理念

  • 投稿ido
  • 更新时间2016-02-05
  • 阅读量408次
  • 评分4
  • 30
  • 0
  [摘 要]预习是学习新课文之前的热身。经过有效的预习,学生会对新课文产生初步的了解,发现疑点、难点,可以激起他们探究的欲望,能使他们带着问题地去听课。教学《猴王出世》一文,教师践行阅读教学“从师本走向生本”的理念,引导学生设计预学题目,对预学情况进行分析,并对症下药,以“解决问题”的方式展开有针对性的教学,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关键词]阅读教学 新理念 预学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01-063 
  钱三强教授说过:“自学是一生中最好的学习方法。”自主预学是自己能动的独立的自主阅读、自我思考的过程,是学习新课文之前的热身。经过有效的预习,学生会对新课文产生初步的了解,发现疑点、难点,可以激起他们探究的欲望,能使他们带着问题地去听课。 
  课文《猴王出世》节选自我国古代神话小说《西游记》第一回。本篇课文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石猴从出世到成为猴王的经历,体会石猴勇敢顽皮的特点,感受其形象,激发对古典文学的兴趣。那么,学习这一类课文,学生在哪些方面需要帮助呢?应确定怎样的学习内容,让学生学有所获呢? 
  一、独辟蹊径——以“预学设计”为取向的本体观 
  当前,小学语文教学的预习,大多只停留在表面,流于形式,学生收获不大。基于这样的思考,我提出预学的要求:“不动笔墨不看书,让小小的作业纸记录我预习的收获吧!一是识记生字,理解新词;二是了解背景,熟悉作者;三是通读课文,把握内容;四是善于提问,大胆质疑。” 
  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基础设计预习题。一个学生设计这样的题目: 
   
  1.读课文,把不懂的词语或句子画下来,猜猜大致意思。 
  2.课文讲了什么?我知道了这篇文章的写作背景是   ,了解了作者的   。 
  3.你觉得哪些句子很有特色,摘录下来,想想有什么特色。 
  4.这是一只   的猴子,从课文中找到依据。 
  通过自学,学生了解新授课学习的大致框架,明确教学的重点难点,激发了学习欲望,产生了学习疑问。课堂教学时,他们带着兴趣学习,带着问题学习,带着思考学习,带着目标学习,以学习主人的身份进入课堂。 
  课前预习题是帮助学生预习的工具,给学生提供预习的思路。教师利用学生落实预习题设计的情况来掌握学情,以学生预习课文的情况来确定课堂教学的起点、重难点,这样的教学针对性更强。 
  二、拨云见日——以“预学分析”为取向的文体观 
  在教学《猴王出世》中,我带领学生扫除文字障碍后,就请学生交流设计的预习题,先小组内交流,选出优秀的设计;再小组之间交流;最后集体交流,分享优秀的设计。这过程是学生认知起点的一个重要反映,以表格形式反馈如下: 
  ■ 
  (一)学生阅读力的差异性分析 
  通过预学情况分析,我发现学生的阅读能力差异比较大。具体来说,大致分为四个层次。 
  1.一般概括能力。大部分学生能基本读懂课文,弄懂词句所要表达的意思,知道课文写的是什么,对课文内容有整体的了解。从预学情况来看,学生基本了解《猴王出世》的故事情节,部个学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我觉得这篇课文写得不错。石猴来历非凡,是一个感受日精月华的猴子,他出世充满了神奇色彩,很有魅力,吸引我们去看。课文很难读,有些字词意思不懂……” 
  2.初步把握语言更深层次的含义。20%的学生具备了独立探寻课文内在关系的能力,能在理清字面意思的基础上,初步把握语言更深层的含义,能捕捉到作者字里行间隐含的言外之意。 
  3.看到佳处,道出精妙。只有10%左右的学生具备一定的鉴赏阅读能力。阅读时,他们能在理解作品的前提下,对作品的内容与表达思想感情作出自己的判断和评价;看到佳处,能道出其中的精妙。由于《猴王出世》的主要人物形象是石猴,学生的感受都指向主人公。 
  4.从课文阅读中产生出新意。少数学生具有初步的创造性阅读能力,能在课文阅读中读出新意,对作品的理解能同现实生活相联系,能把课本中的知识与原有知识联系起来,看着这篇文章能想到其他类似的作品。 
  (二)学生阅读视角的多元性分析 
  语文新课标指出: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故事梗概,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深刻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在《猴王出世》一课教学中,学生预学的方向大概有三方面。 
  1.关注故事情节。课文按事情发展顺序,分别写了石猴出世——探洞——称王的过程。阅读时,学生抓住“石猴从哪里来的?又是怎样成为猴王的”两个问题阅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 
  2.关注人物特点。学习《猴王出世》一课,贯穿始终的不是情节分析,而是对猴王这个人物形象的感悟、解读。教学从“了解大意,初步感受猴王形象”开始,到“细读语言,深入感悟猴王形象”,最后再“总结提升,整体把握猴王形象”,让猴王这个活泼可爱、敢作敢为的形象深入人心。学生对这个形象比较容易把握。 
  3.关注语言表达。不少学生大多“独眼龙”,睁大了注视内容的眼,死闭着本该聚集语言形式的目。作为教师要结合具体文本、具体语言、具体情境,在语言表达秘妙处唤醒、提示学生,使他们感受语言的魅力。如,对猴王的日常生活的描写,作者运用了排比的手法;同时语言也非常短促,具有跳跃性和节奏感,让我们感受到一个顽皮可爱、活泼跳跃的石猴。内容和语言的高度融合,这就是经典。 
  三、对症下药,以“解决问题”为取向的主体观 
  (一)千锤万击出深山——确定起点  著名心理学家奥苏伯尔说过:“假如让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仅仅归结为一条原理的话,那么,我将一言以蔽之曰:影响学生学习新知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些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据此进行教学。”在《猴王出世》预学中,学生对课文内容、人物特点都有一定的了解;有个别学生已经深入思考文本,具有一定的鉴赏能力了。面对这种情况,我就想如何针对学生认知差异采取有效的方式,聚焦学生普遍关注或者容易出错的地方展开教学,以增强教学的针对性。 
  (二)闲看儿童捉柳花——引导质疑 
  培养问题意识,让问题成为学习的起点和主线,这是一个重要的教学策略。比如,课题是文章的眼睛,有很多潜藏的有价值的信息。教学时,先引导学生对题目进行质疑:“文章为什么要取这个题目?既然取了这个题目,文章写了什么内容?”然后进行课文阅读,自我解决。同时,还可以引导学生在遣词造句、写作方法上等进行质疑。如,描写石猴的语言:“我进去!我进去!”“大造化!大造化!”让学生边读边联系平时通过影视作品所感受的孙悟空的形象,展开想象,体会石猴的形象。还可以这样提问:“为什么开头要写石猴出世后自由自在的生活?”像这种伏笔照应是文学作品中常见的表现手法,它为后文石猴敢进洞埋下了伏笔;而后文的石猴敢于进洞又与前文自由自在的生活形成照应。教学时,教师应该不断创造机会,让学生进行自主阅读实践,在一次又一次的尝试提问中,提升他们的思维品质。教学应从问题开始。正如朱熹所言:“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 
  (三)一树花开满庭芳——组织教学 
  阅读的本质是还原学生在阅读中的主体地位,凸显学生个体作为“我”的独立存在,让学生获得心灵、情感的成长过程。如何让学生对文本个性化解读充分“暴露”出来呢?教学《猴王出世》中,通过组内交流到全班集体交流,学生在观点的相互碰撞中,根据自己的理解程度来解读这一人物。在此基础上,我引导学生抓住猴子不可思议的神性、活泼顽劣的猴性和敢做敢为的人性“三性合一”进行分析,使他们对人物形象的认识立体丰满。 
  教学《猴王出世》一文,我努力践行着学生主体观的理念,师生在课堂中平等对话,促进了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诚如潘新和教授所言:“读多少书,读出了什么,读出了多少自己的发现和创造,永远是衡量一个语文教师智慧水准和教学效果的潜规则。” 
  课堂是学生的主场,应让学生“一树花开满庭芳”,教师只需引导组织即可,这样才能逐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四、授之以渔用无穷——教会读书 
  (一)授“浏览法”提速度 
  教学中,教师应指导学生运用浏览法,以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研究表明,有经验的阅读者每一次注视所能阅读的内容至少是初学阅读者的三倍。像《猴王出世》这种小说型的课文,篇幅相对较长,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养成以词句为单位的整体性阅读的习惯,学会去浏览,以此扩大学生的视觉、知觉广度,以提高阅读能力。 
  漫无目的的快速浏览不可能取得好的阅读效果。想要取得好的阅读效果,就要在读之前有要求。因此,在预学阶段,我给学生提供了预学提示,让学生自己设计问题,这样提高了他们阅读的针对性和目标指向;同时在课中的问题引导,让学生的阅读具有一定的深度与广度。久而久之,学生就形成快速阅读的能力。 
  (二)授“关键点”抓重点 
  要提高阅读效率,教师应训练学生养成有目的、有重点地进行阅读的习惯,使他们在阅读时善于发现文本的重点,找出新问题,获得新观点等。《猴王出世》中的孙悟空形象他们都比较熟悉,因此帮助学生感受他最初的形象是本课教学的重点。设计教学时,教师要注意结合学生头脑中已经建立的孙悟空的形象,将读、想、做等有机地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让孙悟空的形象在学生头脑中鲜明地树立起来。 
  (三)授“类比阅读”拓扩展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课堂阅读中,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还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更要合理规划,引导学生有选择地去读相关书籍。与课文相关的书籍,可以是同一作家的其他作品,也可以是同一主题的作品等。如,《猴王出世》选自《西游记》,《西游记》是我国古典神话小说,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在教学这篇课文时,不少学生都已看过《西游记》,但也有个别学生未看过。基于预学情况,我因材施教,点拨学生看整本书的方法,让学生去感受古典文化的魅力。 
  总之,基于预学,我在努力践行阅读教学“从师本走向生本”的理念,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