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竹发
在担任班主任工作期间,为了解决好问题,常常需要与学生谈话。一次成功的谈话,能化解学生之间的矛盾,激发学生的热情,鼓舞学生的信心;反之,如果谈话方式不当,不仅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反而可能引发学生的逆反心理,加重问题的处理难度。因此,班主任要讲究谈话的艺术。在此,笔者结合自身多年班主任工作的实践,就班主任与学生的谈话技巧谈几点心得和体会。
一、了解情况,找准时机
教师了解和掌握学生的个性特征和实际情况,这是谈话开始的前提和必要准备。班主任与学生谈话要提前准备,要事先掌握清楚学生的实际情况,了解谈话对象的思想症结所在,研究对方的性格特征。只有充分掌握了学生的性格特点,才能进行有针对性、实效性的谈话,达到谈话的预期目的。班主任需要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包括学生的年龄、家庭、爱好、学习态度、同学关系、对社会的看法,等等。掌握了这些有关谈话对象的特征和信息,谈起话来会更容易接近学生心理,更能找准谈话的切人点,更能拉近谈话双方的距离,使谈话效果大大提升。另外,谈话还要注意选择有利时机。班主任找学生谈话的契机应该是:问题未形成,矛盾初露时;初次犯错误,产生悔恨时;火头已过,心平气和时;思想症结解不开,易产生过激行为时,等等。谈话也需要考虑地点和环境。一般来说,表扬性、鼓动性的谈话,可以选择在公众场合,以弘扬正气,树立典型;需要点名批评的谈话,应该在相对隐私的场合,这有利于保护学生的自尊心;总之,班主任与学生的谈话应该因人、因时、因地而异,而不能随时随地、随心所欲、不计后果。
二、倾听诉说,心灵对白
倾听是一种品质,是一种素养,是一种欣赏和尊重。学会倾听是当代教师的素质要求,善于倾听是教师的宝贵品质。华东师范大学李政涛教授这样认为:“教育的过程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相互倾听与应答的过程,倾听受教育者的叙说是教师的道德责任。”班主任要特别注意让学生表达出自己的看法,倾听学生的诉求,通过学生自己的语言来准确解读学生的思想和心理状态。实践证明,教师只有通过倾听学生,才能深入学生的情感世界和理智世界,才能达成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心灵的共鸣与思维的共振”。需要注意的是:第一,班主任在听学生诉说时,绝不可心不在焉、心猿意马,而应全神贯注、目不斜视,这会使学生感到老师对他的尊重和关心,学生也愿意将心里话告诉老师。只有学生肯于将心里话说出来,才能够证明谈话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第二,对学生的表达,教师必须用理性的思维加以分析、判断和点拨,引导学生辨别是非。不加分析地盲目倾听、盲目认同,看似是对学生发言的尊重,实则是一种极大的不尊重。
三、合理表扬,把握原则
表扬和鼓励是对学生的一种信赖,它能帮助学生克服缺点,为学生增长信心和力量,帮助其扬长避短,不断进步和完善。班主任在与学生的谈话过程中,要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行为习惯、道德品质等各个方面要予以关注,挖掘其闪光点,及时鼓励,适时表扬。如对学习成果较差、学习主动性较弱的学生,则要善于捕捉他的闪光点,予以充分肯定和赞许,让个体品尝到成功的喜悦。教师不妨做出这样的评价:“看着你一天天进步,老师为你高兴!”“你的进步是大家有目共睹的,老师为你鼓掌!”给予学生及时、正确的表扬,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健康向上的班集体。当然,表扬也要把握原则,而不能无原则地表扬;滥用表扬无异于怂恿学生犯错。班主任对学生的表扬要注意:第一,表扬要实事求是,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把握求真的价值追求,既不夸大,也不缩小;第二,表扬要把握时机。教师表扬学生,表扬早了时机不成熟,达不到目的,然而表扬晚了事过境迁,达不到表扬的效果;第三,表扬要与批评相结合,将表扬和批评结合起来,双管齐下,方能入木三分。
四、以情载理,情理交融
班主任与学生谈话时要遵循以情载理、情理交融的原则。既要注重教育对象的情感需求,又要对教育对象给予理性引导;既要促进学生的情感升华,又要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唯有炽热的情感、真挚的语言,才能让被谈话者感到可亲,引起肯定性的情绪反应,使之愉快地、心悦诚服地接受教育,正所谓“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要做到以情载理、情理交融地谈话,教师需要做好以下三点:第一,有亲切的表情,亲切友善的表情,有利于消除学生的紧张心理和对立情绪,消除学生内心深处的抵御防线。第二,有幽默的语言,风趣、幽默的语言不仅可以增强语言的感染力和说服力,而且有助于形成轻松愉快的谈话氛围,消除学生惶恐不安的心理,让学生敞开心扉、开诚布公地说出心理话;第三,有平等的姿态。教师建立起与学生平等对话的姿态,能缩小师生间的心理距离,让学生感受到信任、尊重与爱。
谈话是一种教育行为,更是一种教育艺术。不管哪一种形式的谈话,班主任都应恰当地选择时机,找准切入点,巧妙地运用语言艺术,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提升与学生谈话的策略和技巧,为增强班主任工作的艺术性注入新活力,为提升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寻找新路径。
(作者单位 广东省深圳市平冈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