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
首页 基础教育教育管理正文

一节好课的基本特征

  • 投稿菜花
  • 更新时间2015-10-09
  • 阅读量999次
  • 评分4
  • 51
  • 0

范竹发

课堂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主阵地,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渠道。新课程改革以推进素质教育为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面向全体学生,着眼于学生的个性获得充分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锻炼和提高,培养在知识、能力、道德、情感、个性等方面全面发展的创新型人才。这就要求教师要关注在生长、成长中的人的整个生命,不断探求和实现有效教学,领会和掌握好课的基本特征。

一、课堂的真实性

真实性是教学的生命线,是衡量一节好课的必要前提。一节取得成功效果的课,不仅在于它能够体现新课程理念,对新课程的推进具有引领和示范作用,更在于它应该让学生有实实在在的认知收获,能客观反映师生的真实水平和教学的实际情况,让人有真实感、亲近感和亲切感。一节取得成功效果的课应摒弃由于“高利害”的需要被赋予太多额外的价值,抵制“涉嫌”作秀和表演色彩的“公开课”。一节真实的课,从特点上看,应该是在回归常态课基础上的一种实践创新,避免形式主义,避免失真,避免作秀,而应凸显其自然平实的基本特色,追求实效,让学生有实实在在的收获和真实情感、思想、行为的表现。从内容上看,课堂的真实性集中表现为课堂的动态生成。一节课不完全是教师预设好的,而是在课堂中有教师和学生真实的情感、智慧、思维和能力的投入,有真实互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既有资源的生成,又有过程状态的生成;既有学生知识、技能的主观建构,又有学生情态、态度、价值观的自我生成,这样的课方可称为真实的课。

二、教学的有效性

有效性是课堂教学对教学目标的达成和通过什么途径达到目标,这是衡量课堂教学效果的基本标准所在。教学的有效性,要求教师尊重教学规律、合理取舍教学内容,并选择有效教学方法,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物力的投入,获取尽可能好、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在教学活动中,我们应从以下四个方面关注教学的有效性。第一,教学目标的达成。衡量一节课是否是有效的,首先要关注教学目标能否落实。这要求教师增强对教学大纲的认识,明确每节课的教学目标,甄选促成目标实现的方式与方法。第二,学生主体性的发挥。激发并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主体能力,是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核心命题。教师应该通过课堂上教与学的双边活动,促进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第三,符合教学规律、认知规律和学生的心理特点。教学活动是建立在个体认知能力、身心发展规律基础之上的,教学内容要符合学生的内在需求。第四,面向全体与因材施教相结合。教学要关注全体学生的发展,让所有学生都能在原有水平的基础上得到提高。

三、发展的自主性

自主性,即学生的自主发展,包括学习主体知识的建构、能力的锻炼,自主学习习惯、行为、态度、品质的养成。评价一节课质量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一节课教师给予和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方式和途径,取决于这一节课推动学习主体对知识、技能的主观建构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自我生成方面的成效。积极促成主体的自主发展,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人手。第一,改进学习方式,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性学习方式的应用。学习过程应该是学习主体积极参与、不断生成的思维活动与实践创新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能够对学习内容进行能动的、自主的选择,对学习行为进行自我监控与调整。第二,重视学生实践操作,关注学生的身心体验。这有利于让学生的学习行为不只是停留在知识的习得、能力的发展上,还能将蕴涵于知识中的情感、精神纳入内心深处,融合在自身的情感、态度之中。第三,重视课堂情境的创设和塑造,激发主体的学习热情。课堂情境的创设有利于激发学习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促成主体主动参与,积极思维,让学生乐学、好学。

四、过程的生成性

生成性是展现课堂真实性和激发主体生命活力的基本途径,也是新课程倡导的重要教学理念。生成性教学关注生长与成长中的人的整个生命,强调教学的过程性,突出教学的个性化建构,追求学生的生命成长。正如余文森先生所言:“把教学提升到生命层次,使教学过程成为生命被激活、被发现、被欣赏、被丰富、被尊重的过程,成为生命的自我发展、生我生成、自我超越、自我升华的过程,这是新课程教学的最高境界。”实现生成性教学应把握好三方面的问题。第一,课堂预设环节要留空间,教学设计要有弹性。教学过程不可能拘泥于课前预设的教案而不加任何变动,而应充分考虑师生生命活动的多样性和教学环境的复杂性来推进教学过程。第二,营造师生互动的教学氛围。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是课堂教学得以动态生成的形式要件。没有教师与学生间的互动,就不可能出现动态生成性的课堂。第三,培养问题意识,营造生成空间。“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问题意识的培养正是课堂生成的关键。教师要鼓励学生对问题大胆质疑,以激发他们主动探索的欲望,营造生成空间。 课堂是生命相会、师生共同成长的地方。我们应深入理解好课的基本表征,努力实现有效教学,方能让课堂这块主阵地真正肩负起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伟大使命,造就全面发展的新人。

(作者单位 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平冈中学)

(本栏责任编辑 李彩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