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丽萍
关注“语言文字运用”有效教学,已经成为多数语文教育工作者的共识。让语文教学回归“以文本阅读理解为根本,以语言训练为中心,以言语表达为着重点,有效理解和表达并重”的语文学科本真。本文以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为例展开研究探讨如何根据文本的语言特点,引导学生学会“语言文字的运用”的有效途径。
一、触摸寻常词语,品味语言真意
言语有温度,字词知冷暖。在小学语文教材各文本中,通过多年的课堂实践及对文本的深入探究,笔者认为文本中的每一个词语都不是个呆板的符号,而是蕴含独特审美性格的精灵。所以,对于执教者来说,在教学当中,要采取有效的策略,引领学生通过想象,或介绍课文的背景资料等行之有效的方法来解读这些词语,从而使它们更加深刻、鲜活,使其成为阅读教学中的一道靓丽的风景。例如在教学《浅水洼里的小鱼》时,首先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文去理解“浅水洼”与“蒸干”的意思,引导学生运用课文语言表述“小男孩”的感受、“小鱼”的感受,然后,再结合个人的实际,谈谈自己的感受,这都需要学生之间加强合作,在充分发挥想象的基础上来完成。教师还要开展一些知识检测性活动,即在课堂教学的最后阶段,教师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或小黑板等,展示几个题目,如字词填空、拼音标注,或针对文章展开的需要思考和解答的问题,以检验小学生对一篇课文学习与掌握的情况。
再如教学《每逢佳节倍思亲》,教师发现学生对古诗中的比喻、双关等写作手法,以及其中一些事物如“茱萸”的象征性意义,难以准确或快速地理解。在这种情况下,教师使用逆向刺激法,推动他们加强语言文字的学习,在现代汉语与古代汉语之间找到最佳的结合点,不仅要保留原诗的意境,还要保证对诗歌意义的理解和把握,实现“词能达意”的学习提高过程。
二、聚焦关键句子,欣赏语言深意
在小学语文教材文本中,如果你能用心去挖掘,会发现许多关键句子往往蕴涵着丰富的思想内容,有些重点词就直接点明了文章的中心思想。只要理解了这些句子的深刻含义,就能把握住文章的中心思想。所以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紧抓这些语句来解读。
聆听完全国特级教师窦桂梅的精彩教学后,让我对聚焦关键句子、欣赏语言深意有了更近一些的了解。如她在执教《卖火柴的小女孩》这篇课文时,第一句话:“天冷极了,下着雪,又快黑了。”教师犀利地抓住这一极为普通的句子,引导学生品读“冷”、“雪”、“黑”这三个关键字,从而体会故事发生的时间、季节、天气,等等。接着引导学生体会更深层次的意义,即把这三个字叠放在一起,让学生感到那不是一般的冷,那是冷极了!这样的引导让学生非常真切地感受到小女孩当时冷的程度,营造了一种冷酷的氛围。在教学最后一段中“她死了,在旧年的大年夜中冻死了。”一句时,窦老师敏锐地发现了当中的逗号和句号背后的信息,并有意删掉,问学生:如果请你为小女孩的死加上你心中的标点,你会怎么加?有了前面深厚的情感铺垫,学生纷纷发表见解:生1:大年夜却没有得到亲人的疼爱,没有得到人们的同情,我感到很不理解,也非常痛恨那个黑暗的社会,所以我会给这里加上两个感叹号。生2:我会给这句话加上逗号和省略号。读到这句话时,我内心很难受,难道一个小生命就这样结束了吗?内心的忧愁的感觉没有诉说完,给我留下无限回味的余地……
这样教学,让学生真正懂得,在学习过程中哪怕是一个词或一句话,甚至是一个小小的标点符号,只要我们用心去领悟,都会产生独特的见解,得到深刻的启迪。
三、潜入篇章段落,妙解文章内容
“文眼”是聚集一篇文章构思的焦点。文章围绕这个焦点,把零散的材料有序组织起来,使文本形成一篇整体精彩的篇章。语文教学关键是要找到“文眼”,它是文本的情感密码,如能找准这个切人点,就会产生“牵一发而动全篇”之效;对学生而言,则能开启他们的心智,激活他们的思维,引发他们进行深层的、多向的思考与探析。
叶圣陶先生在《语文教学二十韵》中指出:“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教学《匆匆》时,教师引导学生阅读,发现文中问句特别多,假如把所有的问句组合在一起,就会发觋它们都在追问着同一个问题。那就是:时间匆匆而过,我们该怎么办?而其它部分则是作者在描述自己的观察和思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能引领学生发现这一点,可以把内容相同部分整合起来教,这样,作者巧妙的构思就能被孩子们悦纳。
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有效语言文字能力,而语言文字的训练又是语文教学的根。因此,只有我们携手共进,扬起“语言文字运用”之帆,让孩子对经典语言“细嚼慢咽”,又适时进行“迁移运用”,才能到达“借助文本学语言”,实现“跳出文本用语言”,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作者单位 福建省浦城县石陂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