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
首页 基础教育教育管理正文

高三化学试题评讲中环保思想的渗透

  • 投稿鲁西
  • 更新时间2015-10-09
  • 阅读量427次
  • 评分4
  • 23
  • 0

◎刘秀华

最近几年江苏省高考化学试卷第一题都是关于“生活与环保类”的化学问题,此类试题难度较低,化学老师在讲评该题时常常一带而过,忽视了对题目内涵与外延内容的发掘。分析其原因,可能有如下两个方面原因:一是因为这类题目比较简单,属于识记类范畴,老师们不需要花费过多时间去讲评,学生也能理解;二是高三化学试卷评讲课,化学老师大多忽视了情感目标的落实。笔者以为高三化学老师应该重视对此类环保型试题所包含的化学思想和内涵进行充分发掘,通过这类化学试题的讲评,对高三学生渗透化学环保思想,慢慢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使学生成为素质高雅的人。

一、借尾气排放,培养学生绿色意识

在江苏高考化学试卷的第一题,经常会涉及汽车尾气、工厂废气、装修材料等有毒气体排放的题型。在评讲此类题目时化学老师可以进行拓展、延伸,引发学生思考:排放的这些毒气的成分有哪些?这些有毒气体排放后都到哪里去了?哪些绿色植物能对有毒气体进行有效吸收?学生们经过思考、讨论后,很容易发现:松树、柏树等树种对二氧化硫气体有较强的吸收能力;吊兰对甲醛、苯等由装修材料散发出的有毒气体吸收能力强。教师通过对此类知识进行拓展和引申,让学生明白绿色植物还具有这么强大的环保功能。

学生明白了这些知识,化学老师再来几句点睛之笔,学生的绿色环保意识一定会在脑海中慢慢形成。比如化学教师可以告诉学生:许多植物都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吸收有毒气体,同学们要加强对绿色植物的保护,要扩大自己周围的绿化面积,这样既可美化周边环境,陶冶情操,又可以更多地吸收环境中的有毒气体,有时还能增加部分经济收入,真可谓一举多得,同学们何乐而不为呢?

二、借温室效应,培养学生低碳意识

“温室效应”是环保类化学试题常考的重要知识点之一,而时下“温室效应”已经成为威胁人类生存环境的罪一魁祸首之一。引起“温室效应”的重要原因是:空气中二氧化碳的过量排放。空气中需要一定的二氧化碳以维系大气中各成分的平衡。然而由于人类对大自然的过分索取,导致排放到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远远超过了自然界的承受能力,使得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远远高于平衡时的浓度,空气中过高的二氧化碳浓度引起了地球表面温度的升高,进而引发了一系列自然灾害,这是由化学上的“温室效应”引起的。

对于二氧化碳能引起“温室效应”这一知识点,高三学生基本清楚,教师在评讲此类考题时往往一言代过。这里笔者以为,老师们在评讲此类试题时可以追问学生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措施,引发学生们讨论、思考,再结合高三学生的实际,让他们说说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如何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从而培养学生的“低碳”生活意识。比如我在评讲此类试题时,经常引发同学们讨论:‘‘面巾纸的使用与低碳行为”。经过激烈的讨论学生们明白了减少面巾纸的使用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减少对树木等绿色植物的砍伐,减少砍伐的树木增加了对二氧化碳的吸收,在一定程度上减缓了“温室效应”的发生。

三、借废物回收,培养学生节约意识

有人说:垃圾是放错了位置的资源。在我们的身边常看到废弃的报纸、旧金属制品等垃圾。对废旧报纸、废旧金属的回收再利用也是江苏高考化学试题常考查的对象。化学老师在讲授这类试题时,可以引发同学们关注地球上自然资源的存在以及使用状况,使同学们明白:许多的资源是不可再生的,随着人类的不断向前发展,这些资源也会越来越少,从而形成同学们的资源危机意识,慢慢形成节约资源意识。中学化学教学中废弃物品的回收是重要的知识点之一,老师们通过对废弃物品回收知识的讲解,可以培养学生的节约意识。比如高三化学老师在评讲废旧金属回收知识点时,让同学们思考地球上各种金属的含量、开采过程、社会需求量等问题,学生就会发现许多金属在自然中存在的量并不大,对它们的开采费尽周折,且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但我们的社会需求量非常大,而且这些金属属于不可再生资源。随着人类的不断开采,它们的含量会越来越少。通过这样的讲解、讨论和思考,同学们自然而然地就会形成对金属资源的珍惜。久而久之同学们的节约意识就会慢慢形成。

当然,在高三化学试卷评讲过程中,对学生进行环保思想渗透的举措可能还有很多。鉴于笔者所站的高度有限,加之文章的篇幅原因,只罗列了以上几条措施。但是我觉得:只要我们高三化学老师在试卷评讲的课堂上做有心人,注意留心把环保类问题和社会生活进行联系,并且在课堂上注意对学生进行环保思想的渗透,肯定会在很大程度上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这样就会对社会的环保事业做出一定的贡献,也一定会为保护地球贡献出一份力量。

(作者单位 江苏省阜宁县东沟中学)

(本栏责任编辑 李彩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