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
首页 基础教育教育管理正文

地理教学引发学生探究兴趣的策略

  • 投稿凡夫
  • 更新时间2015-10-09
  • 阅读量912次
  • 评分4
  • 14
  • 0

尹淑香

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将探究界定为:“科学探究指的是科学家们用于研究自然并基于此种研究获得的证据提出解释的多种不同途径,探究也指学生用于获取知识,领悟科学家思想观念,领悟科学家研究自然界所用的方法而进行的种种活动。”可见,后面一句中的探究指教学中的探究。探究式学习,就是在教师指导下学习运用探究的方法开展的学习活动。变“注入式”为“探究式”已成为当前教学改革的主流,是适应科学创新和素质教育的正确选择。目前,已有不少人就学科教学活动的探究进行了有益的尝试,本人拟就个人在地理教学中的体会,谈几点探究的具体做法。

一、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英国著名教育家洛克曾经说过:“你不可能在战栗的心理上面写上平正的文字,正同你不能在一张震动的纸上写上文字一样,而只有当学生与导师相处时思想上感到‘安适与自由’,只有当学生心理保持一种‘安闲沉静’时,他才能接受新知识,容易有印象。”可见,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自由、活泼、关怀、支持的课堂气氛,是学生开展探究式学习的重要前提,它不存在威胁命令。“非指导教学观”认为:相对传统的指导,“非指导”较少采用,乃至不采用直接告诉、命令、详细指示等方法。而较多采用的是间接的、不明确的指示和命令,不作详细指点的方法。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咨询者和合作者,学生思想情感的反映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学习活动的激励者。教师作为学生自主学习的“促进者”,要做的是:帮助学生澄清自己应该学习什么;帮助学生安排学习活动和材料(信息支持者的作用);帮助学生明白学习材料对个人的意义,维持某种滋育学习过程的课堂氛围。可见,教师只有有了这样的教学观,才能营造出适合学生自主探究的氛围,才能较好地开展研究性学习,才能培养出和谐发展的新人。

二、抓探究基本环节训练

1.创设科学探究情境,让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俗话说:“学始于思,思源于疑。”提出了问题就等于成功了一半。教师提供的背景资料要具有指向性和探究性的可能性。特别是现实的背景资料最容易引起学生的认知心理冲动,动摇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学习心理平衡,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比如,事先让学生调查他们与祖父辈的姐弟的人数,学生会很自然发现现在多是独生子女,而他们的祖父辈多是弟妹三五个。并提出“为什么现在独生子女特别多”之类的问题。以上这样司空见惯的问题,蕴含着深刻的地理意义,值得他们去探究。科学的生命力在于应用,应用学过的地理知识,分析解决现实中的一系列问题,才能使学生体验到提出问题的成就感。激发他们的探究动机,逐步养成善于思考的习惯。

2.鼓励大胆设想,保护学生创新创造的“萌芽”。科学知识是已被实践证实相对正确的知识,科学的发展源于对知识的怀疑。没有怀疑就没有创新。在探究的过程中,要鼓励和引导学生从多角度看待问题,多维观察世界。从而发现新的科学规律。比如,对“南极洲为什么有煤田分布?”学生的回答可谓五花八门,有的说:是鲸和企鹅的遗体埋在地下形成的:有的说:南极洲是从热带漂来的。……从上面可以看出,有些学生提出的问题甚至是荒谬的,教师也应当给予鼓励,让其找出独特分析的理由,从而保护其思维的独创性,对这些创造的“萌芽”应倍加呵护,而不能一棍子打死。我们应使课堂形成一个“百家争鸣”的探究氛围。只有在这样的课堂氛围中,学生的创造思维才能“舒展开来”,自主发挥,从而完成对旧知识的批判和创新。

3.引导旁征博引,培养学生收集与分析地理信息的能力。美国《国家地理标准》将地理能力目标确定为五项核心地理技能;收集、分析、整理地理信息的技能;回答地理问题的技能。在信息传播高度发达和“知识爆炸”的今天,地理学的研究范围、方法、技术已发生了很大变革,因此,培养学生具有收集和分析地理信息的能力意义重大,这对学生实现具有“五项技能”的目标是一个先决条件。学生在日常读书、看报、看电视、上网等方面收集到的信息,每周安排一次课外交流,在学习中自己不断更新地理知识。如行政区、科学数据、工农业及贸易等方面的变化,这样就使课本与实际紧密联系起来。新课标下的探究之风就培养起来了。

综上所述,探究之法是学习地理的必由之路、正确之路。它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增长了学生的才干,符合新课标的要求,教师同仁应大力推广,让中学地理教学的路子越走越宽广。

(作者单位 山东省青岛市黄岛区第六中学)

(本栏责任编辑 李彩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