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忠锋
实施创新教育是新课标、新课改的一个共同的教学理念。其核心是研究和解决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问题。在深入开展课程改革的今天,探究性教学就显得更加重要。探究性教学就是要培养学生探究的能力,就要实施自主性学习,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最大限度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语文探究性教学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让学生在探究求知中实现学习能力的个性化。让学生真正动起来,形成习惯,提升语文素养。为此,语文教师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教学:
一、激发动机,提高兴趣
俗话说:“教得有趣,学得就有味。”就是说,教师在课堂上要重视学生的“学习情绪”。一个教师的课堂教学艺术的高超,就在于他能善于采用各种有效的方法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让学生在愉快的活动中接受新知识。如在讲授人教版四年级下册21课《乡下人家》一课时,巧用电教设备,化静为动,变无声为有声,将教学内容生动、形象地展现给学生。当学生面对瓜果飘香、鸡鸭成群的乡下人家时,不自觉地会喜欢上本节课。板书课题后质疑,你喜欢这样的乡下吗?你的感受如何?你能用手中的画笔把你最喜欢的部分画下来吗?这样的问题使学生处于一种好奇,兴奋的状态,会迅速地进入到课文的学习中去。
二、刨设情境,培养意识
要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的形成,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至关重要。美国教育家布卢姆说过:“一个带着积极性学习课程的学生,应该比那些缺乏热情、乐趣或兴趣的学生,或者比那些对学习材料感到焦虑和恐惧的学生,学习得更加轻松,更加迅速。”说明环境和学生的热情对学生的自主学习很重要。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绪,营造平等、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在讲授《触摸春天》一课时,我问了学生课文的主人公为什么叫安静?你的名字有什么样的故事?通过与学生生活有联系的内容创设了人人参与的课堂。这样,不仅能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而且能够培养学生主动思考的能力。
三、激疑引思,揭示讲述
教学生有疑问,实质上就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那么,何时进行画龙点睛、揭示性讲解呢?我认为要抓住本质的、主要的知识,关键的内容,根据每课的重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关键的地方进行启发质疑和揭示讲解。所以教师不仅要于善于提问,而且要让学生思考问题深刻,在思考中提高能力,在阅读中处于主动地位。在讲授《翠鸟》一课时,课文讲到了翠鸟的嘴巴和羽毛这栏的外貌描写和翠鸟捉鱼的动作描写。许多同学在学习课文后仅仅停留在翠鸟的喜爱之情上。为了让学生更明确本节课的写作方法,我在引导学生浏览本单元的作文要求后,提问:作者为什么要选择翠鸟的嘴、羽毛和爪子这几个部分来写?经过讨论交流,学生明确了这些都与捕鱼有关系。接着,老师渗透了写作方法,在写人物或动物时要注意把外貌描写与下面要选择的事例结合起来。学生也掌握了写作的诀窍,为下一步的作文教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由此可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善于设疑,同时善于在关键时刻进行画龙点睛的讲析,对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会有很大的帮助。
四、引导多议,鼓励多问
教师在课堂上引导学生有疑,学生必然会提出很多的问题。学生提出问题后怎么办?是由教师一个人忙于回答,还是发动学生一起来议论探求答案?我认为最好还是引导学生多议多问,让学生展开讨论,鼓励学生解决问题。记得在讲授《生命生命》一课时,我在给学生出示了杏林子的个人资料:从12岁患病到61岁去世,她腿不能行,肩不能举,手不能抬,头不能转,就这样保持着一种姿势,在轮椅上坐了整整50年。有位学生举手问:老师,杏林子手不能抬是怎么完成写作的?我放手让其他同学来回答这个问题,实际上对于这个问题我也没有准备。有的同学就给出了这样的解释:她会请求她的爸爸或妈妈来帮助她把手放在稿纸上,写累了后,再极力地活动手指,为了不总是麻烦别人,她会坚持坚持再坚持,因为她热爱自己的生命,她勇于向病魔进行挑战。这样,加深了学生对杏林子的敬佩之情,加深了对生命的认识,更感动于这样的事迹。所以,学生再读课文时,感情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这样在课堂上让学生多议,引导学生提出疑问,并依靠师生的智慧来共同解决问题,这样的学习才能生动活泼,学生学得主动。整堂课下来,疑中有读,读中有议,相互启发,从文中发现疑难问题再议,这样学生就能深入理解,牢固掌握知识。
总之,自主学习是主体教育思想在教学领域的反映,我们只有把语文课堂教学建立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潜能,积极促进学生学习形式的改变,激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实践、主动思考、主动探索、主动创造,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才能使语文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作者单位山东省滨州市沾化区第二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