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
首页 基础教育教育管理正文

浅谈初中生物课“减负”

  • 投稿小耳
  • 更新时间2015-10-09
  • 阅读量368次
  • 评分4
  • 97
  • 0

邹成君

“减负”是教育改革的切人点,是改革传统应试教育的手段和方法,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首要任务。“减负”不是片面地减少学生的学习时间和作业量,也不是机械地砍掉一些课程和内容,更不是降低对学生的要求。在减轻学生各种负担的措施中,改进各科教学方法是最直接有效的措施。下面谈一谈我在生物课教学中体现在“减负”中的几个方面。

一、让学生喜欢我,减轻学生心理负担

学生的心理负担产生来自社会、家庭及学校,等等。对于学校,主要是因为教育方式和教学方法不当造成的。那么教育方式和教学方法主要实施者就是各科任课教师。我任生物课教学,首先加强与学生沟通,和学生建立良好的关系,使学生喜欢与我交往,我既是他们的“严师”,又是他们挚友,互相尊重、互相理解;学生在我面前不拘束,无话不谈,和我在一起他们感到愉悦,心里没有包袱,喜欢我和他们在一起。学生喜欢你,才能更好地喜欢上你所教的课。身体力行,用行动来感人,不仅要教书,更要育人,坚持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

二、减轻因课堂授课给学生造成的负担

要想上好每一堂课,教师必须改进课堂教学,摆正主导与主体的关系,废止教师空洞说教式的讲授,利用多种形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喜欢上这门课,在轻松愉快中掌握知识,同时注重开拓学生的思路,启发学生进行独立思考,让学生自觉主动地学习,不断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让课堂呈现以学生为主体的局面。

无论教学如何改革,“讲授”仍然会作为“有效教学”的一种有意义的常见教学方式。它一定会以它的“优势”使之在长久的教学实践中延续下来,并延续形成了的传统。课程改革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教师的“讲授”似乎不重要。其实,必要的“讲授”是不能少的,尤其是对于那些“能说会道”的老师来说更是如此。生物教学也不例外,尽管生物课需要教师讲授的内容不是很多,但是,恰到好处、画龙点睛的“讲授”总是能够吸引学生,能使学生借助某种比喻、神似的表情效应而更高效地理解、记庄某些似乎难以理解的知识。

有效“提问”意味着教师所提出的问题能够引起学生的生意,激发学习兴趣,且这种注意或学习兴趣让学生更积极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能够使学生展开积极讨论。有效提问是一个很微妙的教学技巧。一个恰到好处的问题,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思维积极性,它能够使学生全神贯注地进行思考、进入良好的思维情景中。

有效地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变被动学习为自主学习,变封闭学习为开放学习,变苦学为乐学。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中来,为获得知识、掌握技能、提高能力、关注社会中与生物有关的热点问题、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树立责任感和使命感而学。如在讲授环节动物门中探究观察蚯蚓这节课时,可将学生分成五个小组,将学生带到实验田边,每组挖找一条蚯蚓,然后让学生们观察蚯蚓的外部形态,分析蚯蚓对人类的益处,每一组做出记录,写出分析结果。教师再根据模型讲述蚯蚓生理结构,同时回答学生提出的疑问,最后教师指导学生得出环节动物门的特征。使学生在实践中得到主动尝试的乐趣,从被动学习变成主动学习;反之,教师满堂贯,从头讲到尾,累得口干舌燥,可下面有的同学已经进入了梦乡,所以说上生物课尽可能让学生动手动脑,和他们一起走近生物体,走进大自然,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使他们爱上生物课,从而就减轻了课堂对学生造成的负担。

三、减轻因作业和考试给学生造成的压力和负担

作业过多、题量过大会使学生感到厌倦,有很多作业答案就在教材中,让学生勾划标示出来,就可以了,不用抄到作业上,一个问题学生理解掌握了其实质、要点,完全可以自己组织语言回答,没有必要死记硬背所谓的标准答案。大量的课外习题都是课本知识翻版和不同形式的排列组合,学生掌握了要点问题,就没有必要再反复地去练做些无用功,为了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业可以用小散文、小说明文、讨论提纲等形式布置,如讲绿色植物是生物圈中有机物的制造者这章内容,可让学生写篇“叶的事业”为题目的小文章,学生会非常感兴趣,并发挥想象力,这样不但结合了实际,又巩固了知识,还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考试作为一种检验教学效果,考查学生能力的手段是必要的,但考得过多、过滥、过死,必然加重学生负担,其实用课堂提问、做练习题、随机小考等方法,同样能考查检验学生的学习状况,也完全可以用开卷考试,半开卷或学生出试题和答案,学生互做互判试卷等方式代替闭卷考试。这样能很好地避免学生一提到考试就紧张就厌烦而造成很大的心里压力。

总之,加强师生沟通,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减少课业及考试的负担,改进教育教学方法,都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从而也减轻因上生物课给学生造成的种种负担;同时也增强学生对生物课的亲切感和趣味感。

(作者单位 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阿荣旗那克塔中学)

(本栏责任编辑 石红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