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
首页 基础教育教育管理正文

谈高中语文选修课程

  • 投稿放学
  • 更新时间2015-10-09
  • 阅读量730次
  • 评分4
  • 99
  • 0

——以《唐诗宋词选读》为例

杨惠君 吴伟昌

高中语文设置选修课,其目的是为了实施适合不同发展倾向和个性特点的教育,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权和选择权,让学生有选择性地开展学习活动,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的自由空间。选修课的开设为语文教育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同时也对语文教育工作者提出了一个巨大的挑战。选什么、怎么选、怎么教,是选修教学必须解决的问题。按照各个系列的课程目标,根据本校的课程资源和学生的需求,有选择地设计模块,开设选修课。如何达成语文选修课程目标,如何少教多学,我们以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课程《唐诗宋词选读》为例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思考与探索。

一、课程设置的目的意义

我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在我国可以说是源远流长,而唐朝是诗歌创作的鼎盛期,到宋朝,词则发展到顶峰。苏教版选修教科书《唐诗宋词选读》是在必修基础上,针对对唐诗宋词有较浓兴趣的学生开设的。旨在精选唐宋不同时期重要诗词流派和诗人、词人的代表作品,在诵读涵咏中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获得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共鸣和精神的陶冶。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学习从创意和构思、意境和意象、语言技巧等方面对唐诗宋词作品进行赏析,感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获得丰富的审美感受。在个性化阅读、多元化鉴赏中努力开拓创新阅读鉴赏的空间。其定位首先是“选读”,即通过阅读诗词佳作进行语言、情感和思维的积累。其次是“欣赏”,即对作品内容的精深与形式的完美之处能“看好处”“说门道”。再次,如有可能,则可向“鉴别”方向延展,能对诗词品优劣,判高下。

二、当下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是教学方式错位,即误把选修当成必修教学。《唐诗宋词选读》共有12个单元、61首诗词,其中选读或自读内容有23首,必教篇目达到了38首。而高二一般一周教学时数为5课时,面面俱到的结果是教学进度与教学时间产生了严重的冲突。必修课突出课程的基础性和均衡性,强调的是“公平发展”。选修课是让学生进行有选择的学习,以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二者具有等价性,没有主次之分,是一种互补关系。在语文必修与选修的处理上要灵活,要有利于教学。在教学中,可以把必修课教材内容作为“点”,“点”上求精深,“点”上求辐射;把选修课教材内容作为“面”,“面”上求广博,“面”上求补充。既不要把选修课上成必修课的复制品,又不能将选修课上成随意的讲座。二者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取得好的效果。

二是教学方法单一。目前在《唐诗宋词选读》教学中,较普遍采用的是教师串讲课型,单一的课型影响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以《浙江省普通高中学科教学指导意见<论语>选读模块》为例,它提供了六种课型:教师串讲课型、主题讲座课型、读书报告课型、评点交流课型、课题报告课型、作业练习课型。这几种课型完全可以根据教学实情灵活运用。

三是教学方法陈旧。在教学中,不少教师依然缺少对新课程理念的真正认识。教学中很多老师习惯于把知识嚼碎了喂给学生,对每一首诗词条分缕析,生怕学生理解不透,生怕漏过一处重要点,无视诗歌学习的规律与方法,结果是老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听得昏昏欲睡,离编者所说的让学生“走进唐诗宋词这座美的殿堂,作一次美的巡礼”是渐行渐远,完全没有达到选修学习的目的。

三、教学优化的方法策略

教师必须仔细观察每一名学生是怎样学习的,应该教给学生独立学习的本领。在学习中要充分尊重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权利,给足他们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充分体验学习过程中的快乐,使课堂“活”起来,让他们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这是保证学生学完教材的必要环节。在教学中我采取如下方法:

第一,专题教学,提高教学效率。对古代诗词的学习,必修课的目标很明确,结合时代背景理解诗歌含义,把握诗词感情,让同学们吃透这首诗词;而在选修课中,绝对不能仅限于这个层面,更重要的是要以点带面,让学生比较全面地认识诗(词)人不同时期的诗歌及其风格,比较深入地走进诗(词)人,比较全面和深入地了解作者和风格才是关键。按单元进行教学,能感受一个时代的诗风,比如初唐诗是“风神初振”,盛唐诗是“声律风骨兼备”。但弊端在于一个单元中诗的主题多样,以“风神初振”初唐诗单元为例,涉及的主题有羁旅诗、登高诗、边塞诗、送别诗、山水田园诗,学生面对多样的主题,感觉难于把握,对诗歌的解读往往是凭感觉,缺少抓手,并且知识呈碎片化状态,不利于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因此,在教学中我根据题材分为边塞诗、咏史诗、羁旅登高诗、山水田园诗等几类进行专题教学,每一个专题,精选《唐诗宋词选读》中典型诗歌1至2首精读,从意象、手法、情感三方面进行解读,总结特点与规律,再选择《唐诗宋词选读》配套读本中相关诗歌进行阅读训练,通过专题教学,学生较好掌握一类诗歌的鉴赏路径和规律。

第二,诵读教学,提高审美能力。《唐诗宋词选读》单篇作品具体的教学,首先主要以读为核心,分步进行。从参读到诵读,到美读,到比读,到议读,再到研读,选择不同读法,力求每读一次,对作品的赏析便更进一层。让学生参读,意在教学生学会查阅与选读、鉴赏诗歌有关的各种资料。我在教学过程中主要让学生参读练习册《伴你学》,为进一步鉴赏作品打好基础。诵读主要在早读课上进行,要求在初步理解的基础上,用朗读的方法,反复熟读作品,逐步加深理解,直到能够背诵,培养学生的语感,进行语言、情感和思维的积累。美读,要求学生在初步理解作品的基础上,通过反复诵读,有声有色地把作者的思想感情恰如其分地传达出来。为激发学生读诗的兴趣,提高学生读诗的水平,常常以班级为单位举办诗歌朗诵会,或个人朗诵、或男女PK、或小组对抗、或集体朗诵,多样的朗读方式,不仅提高了学生的朗诵能力,也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

第三,读写结合,提高鉴赏能力。在《唐诗宋词选读》的鉴赏教学过程中,我有意识地布置一些写作任务,如学习王维《山居秋暝》时,要求学生用散文式的语言改写诗歌意境,更好地体会其诗中有画的特点,加深理解苏轼的评价“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在教学中,我发现有的学生对唐诗宋词非常喜欢,有一种跃跃欲试的创作冲动。对这些学生,我适时引导,先让学生了解必要的诗词格律要求,然后让他们自己写作,再从他们的创作中挑选出较为成功的作品进行评点批注,肯定精彩之处,指出需要修改的地方。学生再次修改后,印发给全班同学,让学生自己来评点。慢慢地,班级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越来越浓,对古诗词创作有星火呈燎原的喜人之势。

第四,比较阅读,提高探究能力。比读,即比较阅读,如诗和词比较,有不同的特点,要引导学生理解“诗之境阔,词之言长”(《人间词话》),引导学生细加咀嚼玩味唐诗宋词各自的诗化内涵和不同的形式美感,鉴赏唐诗时有意突出其丰盛热烈,鉴赏宋词时突出其精微细腻。同样是唐诗,赏析盛唐诗,应充分感受其盛唐气象、少年精神,赏析晚唐诗,应充分领略其感时伤怀、余晖绚烂。同样是宋词,欣赏婉约词要体会其浅斟低唱的情韵,欣赏豪放词要体味其昂首高歌的气势。我在教学唐诗宋词时比较多地用这一方法。例如学习沉郁顿挫的杜甫诗这一专题时,把《兵车行》和《石壕吏》进行比较阅读,深入体会诗人同情人民苦难的情怀;把《客至》和《宾至》进行比较阅读,深入体会两首诗在情感和用语上的差异;把《咏怀古迹五首(其三)》与王安石的《明妃曲》进行比较阅读,理解不同的诗人借同一个故事,寄托不同的情怀。议读,主要在学习一些含义丰富且表达比较委婉、历来有一些争议的作品,把一些容易产生歧义的内容或看法提出来,组织学生讨论,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认真钻研,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例如学习《春江花月夜》时,因作品本身内涵很丰富,诗歌中传达出来的对宇宙和人生的思考,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困难,所以在分析意象和意境的基础上,引入名家的一些解读,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另外,针对不同版本中出现的不同的用字,让学生结合自己对诗中的情境和意象的理解,讨论选择最为妥贴的字。研读,即运用探究性学习策略,指导帮助学生自主确立小且好的选题,或独立探究、或合作探究,最终得出学生自己的结论。例如学习“新天下耳目”的东坡词这一专题,指导学生将苏轼词与晏欧词、柳永词和张先词进行比较,探究苏轼词究竟“新”在何处,得出自己的结论。

高中语文选修课程,应当确立以学生的“学”为主的教学理念,使学生借助必修课所学的知识和能力有选择性地学习,发展自己的个性。教师应该明白这样的教学道理:选修应该是让学生“学完”,而不是由教师“教完”。选修课程教学过程中一定要突出学生自主学习的主体地位。简单地说,我们在选修课程的课堂里,经常让学生读一读、写一写、说一说、议一议、背一背。切切实实提高学生古诗词阅读能力、鉴赏能力、探究能力,“走进唐诗宋词这座美的殿堂,作一次美的巡礼”。让学生在选修课程中获得全方位主动的发展。

(作者单位 江苏省无锡市立人高级中学 杨惠君;江苏省无锡市滨湖区教育局 吴伟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