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
首页 基础教育教育管理正文

教改是人改,课改是脑改

  • 投稿Baha
  • 更新时间2015-10-09
  • 阅读量337次
  • 评分4
  • 26
  • 0

——教改实践回忆录

李燕杰

九月,金色的九月,是我们教师的节日!不仅因为九月有教师节,而且因为在九月到来时,校园又迎来了一批新同学。新生入学时,老师同学们迎新的场面,是他们宝贵的精神财富。

五十七年前,我由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转业,作为军转干部来到北京师范学院(今天的首都师范大学)重新上大学,那是1958年9月5日,携笔从戎10年重回故乡再上大学的喜悦之情,是永难忘怀的。

我这个身着旧军装的人,来到大学同学中间,受到大家的欢迎,一入学就当上了班干部。那时大学生也按照军队的办法,组建成中文系第八连。我当上了班上的政治指导员,继而又当上了学生会主席。当时高校掀起教育改革高潮。我作为学生干部,又是一个转业军人,自然而然地成了教育改革的先行者。当时,教育战线强调教育要改革,理论要联系实际,文科要以社会为工厂。同时,大家也认识到:教改是人改,课改是脑改。教育改革改变的是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同时也要靠这两个群体去进行。课程改革改变的是人的观念,所以我称其为脑改。我们这个100人的大班,在党委支持下,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走上了教育改革之路。

一、作为文科大学生,要了解社会。首先,组织起来走向社会,访问革命老前辈,我们边调研边学习边写革命回忆录。我和另外两位同学访问了时任北京市委书记的老前辈彭真同志。他告诉我们,北京师范学院是市委按照五四决定成立的。他讲:首善之都要有首善之校,首善之校要有首善之师。只有这样去办学,这所学校才能成为北京市的工作母机,成为首都教育的人才库。彭真同志这些话一直鼓励我们做首善之生,进而做首善之师。同时,我们也更加明确了教改的方向。

二、为了改变高校普遍存在的“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模式,我们同学决定编写《中国诗歌史》,在编中学,在学中编。全班同学走访了上百名诗人和作家,我分工访问郭沫若先生。我们一行7人,向郭老请教写诗史中遇到的问题。记得他一再强调,研究诗歌史,要古为今用,批判继承;又再三讲到要努力做到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他坦诚地跟我们谈了很多宝贵经验,对我们编写诗歌史,乃至后来学文学史,教文学史,都有很大的启发。特别是他一再告诫我们,大学生的学习不要停留在课堂上,要善于走向社会,借助北京的丰富资源和特殊条件,多向老一辈作家、诗人、艺术家和广大人民群众学习。

三、我们还积极参加了各种社会活动。如到密云修水库,到农场学农,到商场学商。在劳动中,同学们十分积极努力。各校大学生开展劳动竞赛,别的大学获一、两面红旗,我们一个连就获得了八面红旗,被誉为“北京师院好八连”。在学农过程中,我们与老乡们同吃同住同劳动,老师也和我们同吃同住同劳动,形成了如师如友、亦师亦友的关系。张寿康教授、徐仲华教授还介绍我们认识了吕叔湘、张志公诸位大师级的专家,使我们能够当面聆听他们的教诲,受益匪浅。

后来我们创办“北京自修大学”,创办《中学语文》《教育艺术》等刊物,都得到了他们的支持和帮助。今天我创办神州智慧传习馆,也深受他们的启示。

四、在教改中,我们还提出“明日教师,今日做起,明日作家,今日写起。”因为我们是师范院校中文系的学生。为了实践这些诺言,我们还积极向兄弟院校高年级同学学习,特别是向北大中文系,北师大中文系的同学学习。我们有时到北大、师大拜访五五级、五六级的同学,向他们请教,有时请他们到班上来介绍学习实践经验,如费振刚、张炯,孙静等都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我们还请孙静到班上座谈,请他介绍大学学习生活的体会。他的讲话使同学们很受教育和激励。会后,同学们提出教育要改革、学习也要改进,要教学相长,班上同学形成了边学边用、学以致用的好学风。

半个世纪过去了,过去的一切仍记忆犹新。今天的教育改革,内涵更加深刻,力度也比半个多世纪前大得多,但我觉得当时的经历还是弥足珍贵的,对今天还是很有借鉴意义的。

金色的九月,我们师生都要认真安排新学年的学习与工作,我创办的《教育艺术》杂志,到今年也已创刊25周年。在新学年到来之际,我们要总结过去,瞻望未来,制订教育改革、学习改进的计划,为实现中国梦做出新贡献。我从上个世纪50年代开始从事教育工作,至今已近60年。作为一名老教育工作者,我坚信:今天的教育改革会取得更加辉煌的成就。正是:“芙蓉万里潇湘路,雏凤清于老凤声。”“苍龙日暮还行雨,老树春深更护花。”

(作者为教育艺术杂志社社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