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
首页 基础教育教育管理正文

诵读教学的艺术

  • 投稿排骨
  • 更新时间2015-10-09
  • 阅读量552次
  • 评分4
  • 30
  • 0

韦彩英

(贵港市覃塘区樟木乡黄龙小学 广西贵港537100)

诵读教学作为一种教学方法,能够经久不衰,还有其独到和非凡的艺术魅力。积极推进诵读教学,对于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和学生语文素养是行之有效的。

(一)寓情于诵艺术。正如前面所说,情感在文学作品中是连贯始终的因素,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情感的投入,带着情感去读课文,寓情于诵,诵中表情,仔细口味。比如教学朱自清散文《春》,这是一篇写春的散文,作者用心灵去感受春天的景物,将自己的情感倾注其中,作者对春天深沉赞美的感情,也不是直抒胸意地"直说",而是通过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以含情的画笔描绘春天的各种风景来抒写的。教师教学时,要善于引导学生用抑扬顿挫的声调,有感情地反复诵读课文,细心口味课文作者所表现的思想感情,尤其是对散文中一些比喻、拟人且富有表现力的感染力的句子,如"小草偷偷地土里钻出来","钻"字用得之传神:"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写尽了春风的气韵神情;还有散文最后三个比喻"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春天像小姑娘,花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向前去"的纵情对春天的赞美,更需要学生投入更多的感情诵读,通过诵读使自己设身处地,入境入情,读出文体、读出文味、读出情调,从而感染自己,激动自己,与作者产生共鸣。如果仅仅依靠教师的讲解分析,缺乏学生诵读,或学生不能寓情于诵,都是很难体会到作者的情感,更谈不上与作者产生共鸣了,是难以感受到文章丰富的意义、淋漓的情味和美妙的意境的。

(二)激趣诵读艺术。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过:"按照理想,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因此,要搞好诵读教学,最主要的就是千方百计激发学生诵读课文的兴趣。一是要选择好的诵读材料。中学语文教材中荟萃了古今中外许多名篇佳作,其中有生动的人物形象、也有感人的故事情节,还有优美的意境等,这些作品可读性强,学生也是想读、乐读。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选择这些材料,激动学生的诵读兴趣,满足学生的情感满足和喜悦,从而调动学生的诵读积极性。比如,教师可选择鲁迅先生散文《雪》指导学生诵读,满足学生向往雪景的欲望,也可以选择里根《真正的英雄》来指导诵读,满足学生对英雄的崇拜。二是正确评价学生的诵读。这关键要让学生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因为兴趣与成功是相互依赖的,成功常会使人们的需要不断得到满足,心情舒畅,兴趣就会不断地形成,并得到发展。在诵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轻松愉快的诵读氛围,尤其是对学生的诵读,教师要热情地给予表扬和鼓励,指出学生的读音和情感表达上的缺点,使这及时纠正,这样学生就会时时感受到成功和进步的欢欣,从而不断产生诵读的兴趣。三是努力创设良好的诵读环境。良好的诵读环境是激发学生诵读的重要因素,教师要想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就要善于情境,营造良好的诵读环境。比如,教师可利用自己娴熟的诵读技巧示范诵读课文,开启学生的心扉,将学生带入特定的境界,为诵读作情感上的准备。教师也可以在布置诵读前对课文的讲析尽量讲究语言的抑扬顿挫、语调的变化,使学生的诵读产生一个目标。教师还可以在诵读指导时选择一些意境接近的乐曲来播放,扩展学生的想象范围,提高悟性,触发灵感,从而产生强烈的诵读兴趣。可见,诵读教学中激趣诵读艺术,其目的就是以某种方式或某种手段,通过刺激学生的欲望和满足学生的喜悦等措施,来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从而提高诵读教学效率的。

(三)读思结合艺术。古人读书强调"心到",就是要求在读书时深入思考,不能浮光掠影,不求甚解。孔子说"读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朱喜说"读书无法,读了一遍了,又思量一遍,始诵者,所以助其思量,常教此心在上面流转。若只是口里读,心里不思量,看如何记得仔细",这些精辟的论述道出了"读"与"思"的关系,强调"思"在读中的性。因此,要提高读育教学效率,就要教师善于学生把"读"和"思结合起来,在诵读中动脑子思索,达到"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这在文言文教学中尤为重要。对于许多学生来说,平常接触文言文较少,对文言文词语、句式比较生疏,如果不深入思考,不了解文章的意思,只是强调诵读,那也只是"死读书",不可能理解课文,可见,诵读教学中的"读"和"思"是统一的,如果只读不思,必须会造成死记硬背,这样的诵读,读得再多也是无益的。

(四)研读理解艺术。这是在初读感知的基础上,力求通过诵读以达到进一步深入理解的教学环节,研读理解是质疑、解疑性的诵读,是以读为线,以疑为点,以读为手段,带着问题去读书,在解疑中深入理解文章内容。比如,教学艾青的《我爱这土地》,在引导学生诵读诗歌的时候,就应层层设疑,让学生始终带着问题去诵读,教师在布置学生诵读时就要提出问题:"’土地’的含义是什么?",让学生一边诵读一边思考;在学生了解"土地"的含义后,教师还要提出一系列问题,诸如诗歌中"鸟"是一个怎样的形象?它与作者所要歌颂的"土地"有什么样的联系?诗歌的第二节与第一节有着怎样的联系?如果把第二节去掉,诗歌主题的表达将会受到怎样的影响?由于学生是带着问题去诵读的,就会促使学生在读中思考,每诵读一次,学生都会产生恋土情怀,而且由于教师在设置问题时,其难度是逐步加大的,学生在诵读中

对课文的理解也是逐步深入的,感情也是愈加强烈,并且随着反复的诵读,学生会逐步读出深度、读出意味,并心通其感,意会其情,与诗人共鸣,真正感受诗人的思想感情。可见,研读理解,关键在于教师的设疑,因为只有生"疑",才能有"悟",朱熹云:"大疑大悟,小疑小悟,不疑则不悟",高明的语文教师,都应该把"导读"当作诵读教学的重要一环,让学生生疑发疑,在读中思考,在读中解疑,不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五)品读评价艺术。品读评价是鉴赏性的理解品评,它是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品读评价的方式来审视所读的内容,感受文章谋篇布局、思路脉络、结构关系、遣词造句及其奥妙所在,这是引导学生内化教学内容的过程,也是激发学生情思与作者同化的过程。为了使学生能够真正地品读评价,在诵读教学中,要采取多种诵读方式,或默读、或漫读、或散读等,教师要留足诵读的空间,让学生自己去品读,入情体验,作出评价,从而渐入境界,深入理解文章。比如教学鲁迅先生小说《孔乙己》,教师要善于抓住造成孔乙己悲剧命运的原因惊醒教学,因为造成孔乙己悲剧命运的原因有多种说法:有的说他是科举制度的牺牲品,有的说是冷酷无情的社会害了他,还有的说要归咎于他自己的不争气等。当然,学生也会有不同的看法,老师授课时,不必作出肯定的答案,应该引导学生自己去诵读,尤其是以通过品读去体会,自己作评价,自己体会文章蕴涵之情。值得注意的是,在品读评价过程中,教师不要作任何指示性、结论性的答案,而应因势利导,诱发学生自己口语、自己体验。这样才能使学生深有体会,从而能够深入理解课文。

(六)美读赏析艺术。所谓"美读"就是用抑扬顿挫的声调有节奏地读,能够表现出一定的音乐美,具有"表演"的风味。简单地说,"美读"就是"美美地读",声情并茂地读出语势。美读赏析是一种以追求诵读境界为宗旨的,通过美读赏析,达到"以身体之,以心验之"的境界。美读赏析不仅仅是对文章的理解,而且是诵读者对文章的心理感应创造。朱光潜先生在谈到读李白《经下邳圮桥怀张子房》时说:"常常高声诵读。诵读时的心情是振奋的,仿佛满身热血沸腾起来了,特别是读到最后’唯见碧流水’四句,调子就震颤起来,胸襟也开阔起来,仿佛自己心中也有无限豪情,大有低徊往复,依依不舍之意"。这种感应性共鸣的出现,正是美读赏析的结果。无论的小学语文教材还是中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事意蕴无限的文章,如《观沧海》中的博大,《黄河颂》中的豪迈,《出师表》中的恳切等,给读者的诵读空间很大,教师要引导学生美美地读,促进学生心泉激荡,印入心灵,达到创造美的目的。当然,由于美读赏析需要一定的生活化验,决非一下子就能理解通透,只有不断的引导学生在含英咀华、涵泳品味的语流中,才会渐渐将其消融。

提倡诵读、重视诵读、加强诵读,是当前语文教学改革中广大语文教师的呼声。积极探讨诵读教学艺术,并不断的实践,就会给语文教学添加新鲜的营养和血液,就能使语文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从而达到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和学生语文素养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