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
首页 基础教育教育管理正文

语文课堂实在些好

  • 投稿醉上
  • 更新时间2015-10-09
  • 阅读量637次
  • 评分4
  • 95
  • 0

文/姜汉明

【摘 要】令人眼花缭乱的语文公开课层出不穷,不可否认的是,在自主、合作、交流的“热闹”背后,透出形式上的百花齐放,然而过于注重形式,使得学生内在的情感和思维并没有真正被激活,反而偏离了语文教学的本意。要想摒弃语文课堂教学的浮华,维持语文课堂的本真,就要精准学习目标,把握真实、朴实、扎实的语文课堂教学。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语文课堂;魅力;真实;朴实;扎实;语文味;基础

一、课堂要真实

真实就是课堂的生命。

很长一段时间内,我们总会为学校要求的一节公开课绞尽脑汁抛开文本使用复杂的电教手段,今天制作一个课件,明天演一出课本剧……总之全力使出十八般武艺。

记得听过的一节公开课《阿里山纪行》,优美的音乐导入后,这位老师就出示了阿里山的各种风景图让学生领略阿里山的风采,可她设计的最后一个问题却是:充分发挥你的想象来描述一下阿里山的风景!面对这样的教学环节,我们是否应该反思?

先出示图片已经使得学生有一个先入为主的印象,再请学生想象难免受到影响和限制,这完全颠覆了学生的认知规律,为什么不先让学生仔细先自己品读文本,说出自己感受到的风景后再出示图片呢?况且有一些学生在发言时连字音都读不准!

语文语文,学生语言不会组织,文字不认识,这样的双基训练在哪里?没有内涵的课堂是浮躁的,没有本质的课堂是虚荣的,这些音乐、图片、课件都只是装饰罢了!真正的语文课堂应该教导学生规范地正确书写,引领学生认真地阅读品味,体味语言文字背后的美好情感,这样的语文课才不会“华而不实”,更不会缺少语文的原汁原味。

二、课堂要朴实

朴实是有实效的课堂。

曾经一直以为课堂学生的参与度,课堂的气氛是评价一节课成败的标准。随着时间的推移,个人经验的积累,现在的我认为,语文课朴素、平淡、从容,老师讲完,学生听完觉得充实,目标实实在在达成才是真。

今天讲授《故乡》的“对比”手法时,主要引领学生把“少年的闰土”和“中年的闰土”进行对比,从外貌、语言、动作……入手,我和学生一起抛开教参,共同钻研文本,从具体字词中感受人物所处的环境,“红活圆实的手”“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态度终于恭敬起来,分明的叫道‘老爷!……’”我首先让同学演读,接着让他们走进文本去交流感受、品析文字,再次共同诵读,在不同目的的读书声中,语文的本色也着实闪亮了起来。

这样在学生自主寻找、阅读后,再体会交流对比的作用,充分感受闰土的形象,学生不仅学得比较轻松,对于“闰土”这个人物以及作者透露出来的情感也理解得较为深刻。

美学教育家朱光潜说:“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际是在思想感情上推敲。”去掉浮华和学生朴实的品味文章的字句,理解文本,才能走进文本,与作者同命运,共呼吸。

三、课堂要扎实

扎实是课堂的基础,万丈高楼平地起,基础不稳,高楼将倾。

学生学习的扎实,源于老师备课,教学的扎实。听过很多老师上《沁园春雪》重点目标定位基本都是:通过朗读感受冰雪形象以及雪山、雪原的雄浑壮美,认识毛泽东的宏大气魄。

很多老师都用了多媒体,视屏朗读,PPT展示等。根本不顾及学生读第一遍后有没有疑问,要么是细碎的分析,要么是直接的朗读展示。学生只是在完全脱离文本内容而被架空的情况下,模仿朗读,达到虚假的高潮,视屏朗读展示过后,课堂开始的朗读和最后的朗读根本就没有什么实质的变化,包括学生的分析,都是向这种虚假的情感靠拢的。课堂看似热闹,学生好像也很积极,但这样的课堂学生并没有成为真正的课堂主人。读的再好学生也不能理解“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中毛泽东的宏大气魄。

如果我们能够着眼于学生的实际,从学生的问题出发,依据“读通—读懂—读好”这样的教学思路。“读好”这一环节是教学的重点,要读出诗词的壮美和毛泽东的宏大气魄,需要老师和学生共同学习这篇文章的写作背景。老师课前备课还要读一读毛泽东传,在课上向学生介绍一代伟人毛泽东的传奇故事,通过这样扎实的学习,学生自然受到感染,最后对这首大气磅礴的诗词,以及一代伟人的宏大气魄,不自觉地融入朗读当中。

教师扎实的备课,课堂扎实的学习,学生的学习才是真实的,课堂才是有效的。

诚然,只有课堂的目标明确易于达成,才能让自己从繁琐的教学步骤中解脱出来,才能让孩子有思有想,做课堂的真正主人。课堂弃去了虚假的繁华,回归了真实的宁静,扎扎实实地在写中感悟,读中升华,我们一定会收获更多的精彩,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实在的课堂才是博大精深的课堂,铅华洗尽,返璞归真,语文课堂应该去除繁华,用真实,朴实,扎实的态度迎来教学上的一片艳阳高照。

(作者单位:江苏省如皋市下原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