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吴 浩
纵观我国近代史,不平等条约的签订是令我们难以忘怀的国耻。不论是《天津条约》、《瑷珲条约》,还是《北京条约》,这些不平等条约都是侵略者通过武力施压、掠夺的产物,它不仅严重侵犯了我国当时的领土权,而且还对当时的人民带来了严重的精神与肉体的双重压迫。面对这样的国耻,今天的我们该如何做呢?目前,大部分初中生在面对历史知识的时候都抱有插科打诨的心态,感觉学习历史不会对他们以后的发展起到帮助作用。但真的是这样吗?回顾过去的那些国仇国耻,我们真的可以释怀吗?当然,说复仇会显得太过偏激,而且这也是有悖我国和平共处理念的。所以,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从“不平等条约”的史实中吸取教训,努力学习,奋发图强,只有国家昌盛才能在根本上抵制外来侵略。
一、勿忘国耻,带着“愤怒”激发情绪
情绪是人们学习时的必备情感,缺乏了情绪,学习将会失去原汁原味的乐趣,反而充满机械性。假如学生在学习近代史时,他没有学习的兴趣和想法,那么不论他怎么去学,都无法从中发现知识。因此,适当地焕发学生的情绪,让他们带着情绪去学习,这是极为必要的。在讲解中国近代史的时候,我们便可以利用“不平等条约”这段历史激发学生的“愤怒”情绪,并让他们带着情绪投入学习,提出观点,从而落实教学。比如在学习甲午中日战争的时候,我们可以及时导入了《中日马关条约》,该条约涉及到了领土台湾的割让内容,由此延伸到今天的两岸关系问题,以此充分激发学生的“愤怒”情绪。在讲解的过程中,有学生提出问题:“假如这次条约的签订没有涉及台湾,那么台湾是不是就不会被分割出去了呢?假如当时的清朝政府没有同意条约的签订,那么历史会怎样改写呢?”能够提出问题,就说明学生真的学习了,这时引导他们展开思考交流,并适当给予正确答案,那么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自然会更加透彻。
二、奋发图强,带着“复仇”增强能力
对“不平等条约”的导入可以增强初中的“复仇”心理。有位学生说以后要从军,然后把失去的领土、被掠夺的文物用武力夺回来。这名学生阐述完自己的想法后,甚至还有一些学生随声附和。当然,这样的想法是错误的、偏激的,我们要及时纠正他们的这些想法,并告诉他们,战争给社会、给人们带来的危害。那么,这里所提及的“复仇”作何解释呢?其实就是通过“复仇”情绪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并以此增强他们的历史探索能力,从而让他们带着“复仇”心理不断完善自身。比如在教学中法战争的相关知识点时,我便导入了《天津条约》和《中法新约》,并由此回顾了鸦片战争知识,以及两者间的联系。在探索的过程中,学生一方面可以汲取新知识,另一方面可以对以往的知识进行温故。当然,我们还可以构建一些探索性强的习题增强学生的能力。如,鸦片战争结束之后,我国司法自主权受到破坏的主要依据是什么?导致这些不平等条约签订的直接因素和间接因素是什么?这时,内心开始充满“仇恨”的学生自然会提起兴趣去探索,并挖掘自己想要了解的内容,从而实现对解题能力的锤炼。此外,还可以在课堂中导入讨论活动,选出一个主题,让学生们围绕主题动用所学知识阐述自己的观点,从而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提高初中生的实践能力。
三、展望未来,带着“耻辱”警示自身
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具有着很强的思想启迪作用,通过这段历史,我们可以认识到更多的人生哲理。比如,只有强化自身能力才能立足于社会;只有不断汲取外来新知识才能完善自身;闭关自守、闭门造车的人永远不会成功等。所以,带着对“耻辱”历史的感叹去展望未来,不仅可以让学生时刻警示自身,同时还能增强他们持续进步的动力。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根据课堂的时间、实际情况为学生们播放一些历史纪录片,让学生在视觉上感受那段历史所带来的“耻辱”,这样,无疑会增强学生们的代入感,从而让他们动力百倍,积极进取。与此同时,我们还可以鼓励学生撰写观后感,用客观、第三视角谈一谈他们对那段历史的感悟和想法。通过长期的实践,笔者发现这种教学方法有着很好的效果。有位学生针对不平等条约那段历史撰写了这样的一篇名为《国仇国耻应犹在,奋发图强王者存》的文章。文中不仅提到了闭关锁国对于国家发展的危害性,同时还指出了对外开放,国际合作的重要性。并且,这位学生还以当前我国台湾局势、朝鲜局势为例进行论述,并从中提出如何完善自身,提升自我,以及这样做的重要性和意义,以此让文章的可读性变得非常高。由此可见,历史的价值不仅仅让我们了解过去的事情,还能为我们带来人生上的启迪,让我们正确处事、正确做人。作为“前车之鉴”,我们要铭记历史,奋发图强!
不平等条约的签订是我国近代史中的一段耻辱历史,作为炎黄子孙,我们不能将其忘怀,我们要带着对国耻的愤慨而强化自身。在历史课堂中,我们要合理借助这段历史激发学生们的“愤怒”情绪,并以此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但需要注意的一点是,初中生处在青春期阶段,他们在想某些问题的时候难免会偏激一些。这时,我们要及时纠正他们的思想观,让他们以正确的方法去“复仇”。这样,不仅可以培养他们的历史学习能力,同时还能增强他们的爱国情绪,以此为我国未来的发展提供优秀人才。
(作者单位:江苏省如皋市外国语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