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
首页 基础教育教育管理正文

曲径通幽妙笔生花

  • 投稿南瓜
  • 更新时间2015-10-09
  • 阅读量219次
  • 评分4
  • 72
  • 0

文/林丽珍

语文教育专家崔峦说:“阅读教学要体现读写结合,要引导学生读中悟写,从读学写,加强读写的联系。不应把阅读仅仅作为理解内容的手段,还应把阅读和品词析句、揣摩表达作用、学习文章写法结合起来。否则,是跛脚的阅读教学。”可见阅读和写作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阅读教学是学生积累语言的主要途径,课堂练笔是阅读教学过程中落实语言文字训练,促进读写结合的一项有效措施。因此,指导学生写好课堂内的小练笔,能更好地落实课程标准中的读写目标,使阅读教学得到进一步深化。那么,怎样让我们的学生能够“妙笔生花”呢?长期在一线教学,在阅读教学中,我常根据课文后的“思考、练习”的提示,创设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小练笔,引导学生从读学写,以写促读。

一、挖掘文本空白资源,激荡想象空间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并且是知识的源泉。”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好多课文都给学生留下了想象的余地,创设了很好的条件,同时也为读写结合提供了不错的素材。教师要善于发现作者有意无意地留给读者可以驰骋想象的地方,引导学生进行适时补白。

如教学《钓鱼的启示》时,当了解到爸爸要求“我”把刚钓到的大鲈鱼放了的时候,“我”先急切地问,再大声地争辩,最后无奈的乞求,依依不舍地把鱼放回了湖里。这时,我适当地插入说:“如果你就是文中的作者,你遇到这样的情况时,你的心理会怎样想,会怎样做?请把你的感受写一写。”这样的一个练习处在特定的情境中,内容又与课文紧密相连,故学生容易接受。进行这样的小练笔,不仅对学生全面、完整地把握课文内容有推动作用,披文入情更有重要意义,从而,训练了学生的写作技能。课文的有些地方常会留有“空白”,空白是作者有意或无意留下的,在教学这些课文时,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的填补,在想象中与文本、与作者积极对话,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这是一种把阅读和习作融为一体的练笔形式,符合儿童的心理,不仅仅是为学生创设了练笔的机会,更点燃学生创新的火花,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书上为我们遗留的这些“空白”。

二、挖掘文本情深妙处,激发练笔欲望

“情动方能辞发”。对文本有着充分理解与感悟之后,“写”方能成为表达情感、表达自我的自然需要。小练笔当设置于课堂情感蓄积的“井喷”之处——当学生内心的情感在文本的语言和情感的感染下有了表达的诉求,此时,就达到了小练笔的最佳温度,胸中喷薄的情感就会流淌于笔尖。因此,教师要善于抓住这个情感交融的好时机进行练笔,找出能深化文本的“情感点”,精心设计写的话题,让学生有话可写,有情可抒。

在教学《慈母情深》一课时,当感受到“我”跑到工厂看到母亲在昏暗、嘈杂的环境下还在疲惫地缝衣服,这时的“我”第一次发现,母亲原来是那么瘦小!那一天我第一次觉得自己长大了,应该是个大人了。对于母亲辛劳的深入了解,学生感触也很深,母亲为了照顾、抚养孩子付出了太多太多,自己也渐渐地变得瘦小、衰老了,自己这么辛苦的赚钱,而对于我买书的要求却十分赞同,一点也不吝啬,让学生们十分感动。因此,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我让学生在读中再现情境,在读中体会作者那强烈的热爱母亲的情感。情到浓时,我适时地插入:写一写此时此刻自己的心情,想一想自己的母亲为了照顾你,一天到晚都在含辛茹苦地工作着,你心理有什么感受。学生有感而发,真情流露,写出了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

再如教学《桥》这一课,教师让学生在课堂上通过对描写老汉神态、动作、语言的句子的朗读、品味,被老汉在一百多人随时都可能被洪水吞没时表现的镇定自若、舍己为人的品质深深打动了。此时,老师创设情境,师(深情地):五天以后,洪水退了。一个老太太被人搀扶着,到这里祭奠。她来祭奠两个人──她丈夫和她儿子。不久,人们在河上又造了一座新桥,桥头立了一块碑。同学们,碑上可以写些什么内容呢?此时让学生写碑文,就是给智慧火花燃烧的机会,它不仅让学生的情感得到再一次的升华,同时给予学生一次语言实践的机会。

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实践活动,在阅读中适时引入小练笔,就是将丰富多彩的语言、崇尚个性的思维在不同的学生中沉淀下来,这样的阅读方式无疑具有很强的活性,犹如一个磁场,能不断摄取、融合新的语言信息,培育思维品质,从而改造学生自身的语言和思维。

三、挖掘文本结构布局,激励谋篇能力

教育家克鲁普斯卡娅说:“模仿对于儿童,正如独立创造对于成人那样同等重要。”儿童都有着天然的模仿能力,仿写是从阅读到独立写作过程中起桥梁作用的一种有效的训练形式。我们在日常教学中,每学一课都会引导学生在对文章赏析后归纳一下写作特色,提出让学生学习其中的一些写法,但仅凭课堂上的寥寥数语,真正能在这个环节上有所收获的很少,大部分应该是无用功。真正想要学生从文中学到一些写作技法,必须进行目标明确、方法明确的写作训练。

例如《再见了,亲人》一课,叙述了中国人民志愿军回国时,在火车站同朝鲜人民告别的情景。文章通过典型人物和典型事例,赞扬了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情谊。课文第一段主要写了志愿军战士同朝鲜大娘告别的感人情景,在结构上,课文先以请求的口吻开头,再用反问句式引出朝鲜大娘为志愿军冒着炮火送打糕,为救伤员失去小孙子这两件事例,最后又用反问句进一步强调了中朝人民的友谊比山高,比海深。课文的二、三部分结构上同第一部分完全相同,因此,可采用举一反三法,先重点指导学习“志愿军与大娘告别”总结学法:以请求的语句开头——理解典型事例(以回忆的形式进行叙述)——体会感情(以反问的语句结尾),引导学生归纳出这种结构之后,并布置相关的训练。如,课文通篇都是志愿军说的话,在依依惜别之时,在志愿军战士追述往事的时候,朝鲜人民一定也会回忆起志愿军的许多可歌可泣的感人事例,讲述起志愿军对朝鲜人民那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意。请同学们大胆想象,仿照课文的表达方式,以大娘、小金花或大嫂的口气描写送别的场面。然后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练习。最后请写得好的三名学生分别读朝鲜大娘、小金花、大嫂的话,其余同学读志愿军的话。这样通过写话、对话,把学习语言、发展语感与培养写作技巧有机地结合起来,调动了学生的情感,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可谓别出心裁。这种结构也可以运用到写人的散文中,如《妈妈,我想对您说》等相类似的文中。有了这种明确的结构指导,学生笔下的文章条理性明显增强,内容也丰富了。

其实,除了一篇文章整体的结构可以仿写,许多课文中的语段层次结构也很分明,或总分,或分总,或总分总等等,我们都可以利用这些语段很好地进行结构仿写训练,以此来提高学生练笔时谋篇布局的能力。

“曲径通幽处”,另辟蹊径来。总之,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蕴涵的语文素养,在扩大阅读视野的同时加以形式多样的写作训练,将阅读与写作紧密结合起来,做到读中有写,写中有读,以读带写,以写促读,引领学生与作者、与课文“亲密接触”,那么,必将把学生引入一个大语文的广阔天地中,学生笔下的文采也必将呈现出一片“万紫千红”的春色!

(作者单位:德化县龙浔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