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朱圣宏 张红梅
【摘 要】读书是重要的学习和生活方式,阅读是一个人了解世界、思考世界的过程,也是一个人心灵提升的过程。要让经典与现代的阳光照耀孩子的童年,使校园的书香浸润每一颗心灵,教师的“导航”必不可少:导兴趣、导方法、导运用,在这样的滋养熏陶中,孩子的阅读才能像呼吸一样自由。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指导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是古人的成功经验。苏联作家高尔基认为“我读得越多,书就使我和世界越接近,生活对我变得更加光辉,更加美丽。”新版《语文课程标准》也对小学生的课外阅读提出了更具体的要求。要让经典与现代的阳光照耀孩子的童年,使校园的书香浸润每一颗稚嫩的心灵,教师要善于做一个书海的“导航人”。只有不断的导航滋养,不断的点灯引路,孩子的阅读才能像呼吸一样自由,阅读能力和素养才能不断提升,阅读才会成为一种文化。
一、导航向——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古人说得好:“未见意趣,必不乐学。”叶圣陶先生认为:“课内教材有定量,虽促使儿童感兴趣,尚不能厌足。唯有取相类的书籍供给儿童,使他们有取之不尽的乐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尝试通过情境渲染、榜样启迪、奖励促动等手段来诱发、激励、唤醒、鼓舞,让课外阅读“深入人心”,激发学生的兴致,实现灵魂上的“亲近”,使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处于高度自觉状态,让阅读像呼吸一样自由。
1.情境渲染。校园文化具有极强的熏陶濡染作用。学校环境是一片土壤,它能养育人;学校环境更是一种精神,它能感染人。为学生打造一座书香校园是我们不断的追求和实践探寻。我们力求让每一种资源说话:在窗明几净的教室内,装点上几幅书画作品,增添文化气息;宽敞高雅的文化长廊上,挂上书法名家的代表作,以达润物无声之功效;设置生动形象的读书园地,让学生展示成果,如读书擂台赛、古诗平台、美文点评、知识集装箱等,激发学生开展阅读的兴趣,有效地培养课外阅读的意识和习惯。读书时,播放一首优雅舒缓的轻音乐,可使学生在音乐的伴随下,尽情地徜徉在书的世界里,融入书海而不亦乐乎!
2.榜样启迪。榜样能使学生产生向上的心理。平时,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向学生介绍毛泽东、高尔基、老舍、叶圣陶、冰心等名人热爱读书的故事。在日常教学中,及时表扬班里喜爱阅读的同学,请他们谈课外阅读的收获,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身教重于言教,一位热爱读书的老师,定能影响一群热爱读书的孩子,因为教师本身的行动最有说服力,是学生最可亲近的榜样。
3.奖励促动。苏霍姆林斯基说:“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我们在班级中开辟小图书角,设置个人藏书目录,鼓励学生利用空闲时间,借阅书报,并定期对借阅记录进行检查,对借阅次数多的同学给予适当的奖励,如一张书签、一本图书等,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爱读书的情感,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猎取知识,在博览群书中采集各种类型的信息材料,使学生逐渐把读书作为精神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内容。
二、导方法——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授人以渔,不如教人“自渔”。为了实现自主阅读,应该引导孩子掌握一定的读书方法,帮助他们克服阅读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增加独立阅读的自信心。
1.合理选择课外书籍
如今的书籍纷繁复杂,琳琅满目。由于学生年龄相对较小,好奇心强,鉴别能力低,面对各种各样的课外读物,学生或顺手拈来就读,或为猎奇而读,甚至读了一些不健康的读物,这往往会产生负面影响。因此,在有限的时间内我们应该让学生多读些对自己的成长有帮助的书。教师不但要向学生推荐课外读物,而且要教给学生如何筛选读物,要求学生选择思想健康、有益身心发展的课外读物。
(1)推荐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书籍。这一类书籍有利于知识的迁移。如学完《装满昆虫的衣袋》后,向学生推荐《昆虫记》;学习《林冲棒打洪教头》前,向学生推荐《水浒传》;学《寓言故事》时,向学生推荐《伊索寓言》、《格林童话》等。这样既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又巩固拓展学生课堂上所学的知识。
(2)推荐与年龄特点适宜的书籍。由于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识水平都存在着差异性,因此推荐读物应因人而异。例如,一二年级学生,学完《丑小鸭》之后推荐《安徒生童话选》;五六年级学生,学完了《爱迪生》后,介绍传记文学《爱迪生》,学完《第一次抱母亲》后,推荐《感悟母爱》;七八年级,可以“励志”、“理想”等单元的课文为原点,进行主题拓展阅读。
(3)推荐与习作要求相关的文章。引导学生把从课外读物中学到的知识运用到习作中,在读写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如教过《黄果树瀑布》,学生掌握了按游览顺序抓住景点展开想象的写法后,向学生推荐课外读物《美啊,雕塑喷泉》,再指导学生观察家乡如城的一角,把它写下来,从而启迪了学生习作思路,提高了作文教学的效果。
(4)从时空结构上推荐有关内容。在实践中大胆地将报纸、杂志、小说、影视、广告、标语等各种语文信息引入课堂,丰富深化教材内容,例如学了《三顾茅庐》后组织学生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