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
首页 基础教育教育管理正文

驾驭教材,设计课堂

  • 投稿半人
  • 更新时间2015-10-09
  • 阅读量399次
  • 评分4
  • 38
  • 0

文/林湧泽

教学并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材只能作为教课的依据,要教得好,使学生受益,还要靠教师的善于运用。”这里叶老所说的善于运用,即是指教师要活用教材。正如《课堂密码》上所写的“课堂教学需要教师向学生讲解教材上的知识,更需要教师与教材为敌,去补充与批判教材。那么,如何驾驭教材呢?

一、解读教材,了解学生。

教材是开展课堂教学的依据,有其指导意义。因此,每一位教师都应对自己所教教材做到心中有数。了解各章节内容和编写意图,明确每个模块在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弄清教材内容的呈现特点和前后逻辑关系,领会教学要求、教学目标,对学科教材体系有一个整体把握。之后,猜想学生在学生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哪些困难,应采取哪些措施来突破;哪些内容容易被学生忽视,我们如何引导学生给予足够的重视;学生对哪些内容感兴趣,他们对怎样的学习最有效,最愿意,这样就能更好地预设课堂,随机生成。

二、驾驭教材的具体做法。

1.联系学生实际,选取学生喜闻乐见的素材。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说过:“人们早就对数学产生了枯燥乏味、神秘难懂的印象,成因之一便是脱离儿童实际。”小学生的思维主要以形象思维为主,有些数学教学内容对小学生显得较为抽象。为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将数学知识融入生动活泼的问题中,让数学贴近生活。用具体生动、形象可感的素材来理解数学知识,让学生感到数学原来是那样的亲切与可近,增强学生对数学的感觉、感受乃至感情。

2.化静为动,让学生在玩中学。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靠传输,而是要学生自主参与,主动自己的知识体系。教师在课堂中如何让学生自主参与课堂呢?让课堂动起来不失为一个好方法。新版教材增加了许多剪一剪,画一画,拼一拼,摆一摆等实践性的操作,学生在操作中感悟、学习,更好发挥其形象思维的优势;教材中也不乏“想一想、议一议、说一说”的内容,有效地拓展了学生在课堂中思维的时间和空间,更有教师采取竞赛、游戏等形式来组织教学。我们要利用好这些内容和形式,把学生的学习过程转变成学生能够亲自参加的活生生的数学活动。

3.化零为整,题组训练,沟通对比各知识点。

新人教版的内容,相对于旧版本,我们会觉得有些知识过于零散。为了学生便于理解,教师有必要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疏理,自主构建,也有必要把相关联的知识点串联在一起,加强沟通对比。

4.引导感知,正逆运用相融合。

在传统的数学教学中,有几种典型的题型如平均数问题、归一归总问题、工程、行程问题。这些题型有特定的解题模式,学生题时总是套用现有公式,久而久之,形成一定的思维定势。如果遇到变式的题型,学生往往适应不良。反思我们的教学,教得那么认真,那么辛苦,为什么学生成绩总是不尽人意?是否我们对所教内容都像对待典型题型一样,如学生般过于拘泥见招拆式,某种题型,就用某数量关系,把问题与条件简单一一相对应起来,依照数量关系来解答?于是,课堂中,教师忙于引导数量关系,学生习惯性地套用公式(其实一部分学生对公式也是一知半解的),是否,我们在教学中缺失对学生审题时条件的品读感知,理解的引导,而替代的是冰冷抽象式的语言、公式?如果是这样,难免学生对数学敬而远之!全国特级教师钱金铎老师明确指出数学中,不要人为刻意把知识点分门别类,要淡化类型,某知识正逆运用互相渗透,融为一个整体。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钱金铎老师执教的三年级《倍的知识解决问题》片断1:出示大猴子2只,小猴子6只。提出要求:你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学生提出了:(1)一共有多少只猴子?(2)小猴子比大猴子多几只?(3)小猴子是大猴子的几倍?老师抓住本节课的要点第3个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用除法计算?把哪种猴子看成1份?之后再引出3个问题:(1)如果再来一只大猴子,现在小猴子的只数是大猴子的几倍?(2)来的小猴子大约是大猴子的6倍,来了几只小猴子?(3)如果来了17只小猴子,小猴子的只数是大猴子的几倍多几只?片断2:按要求填一填:□的个数是△的2倍。

△ 1 30 5 3 ( ) 2……

□ 2 60 10( ) 8 ( )……

片断2:小龙今年6岁,妈妈今年36岁,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学生提出:妈妈比小龙多几岁?妈妈是小龙的几倍?去年妈妈是小龙的几倍?钱老师还巧用年龄问题,顺水推舟让学生猜猜自己的年龄。当学生说出一些数据后:40、42、43、48,钱老师提出一个条件,他的年龄是6的倍数,学生对照提出标准判断他们刚才的猜想,之后再让学生进行第二次猜测:54、60。钱老师再次提出:他的年龄既是6的倍数,又是9的倍数,至此学生已能确定出钱老师的年龄。

这样,把求1倍数、几倍数、几倍三种类型题目紧密交织在一起。学生在具体丰富情境中感受数学,进行对比。为了避免学生的定势思维,钱老师在讲解中,一再引导学生思考把谁看作1份,还结合线段图,引导学生分析,有意进行学习方法的渗透、指导。整个过程一改与我们平时运用数量关系的教学:求1倍数用什么方法?求几倍数又是什么方法?而是运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让学生去画一画,分一分,在线段图中去理解,在头脑中去构建知识。

5.问题的设置,富含思维空间。

问题是思维的灵魂。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教师设置的问题要能启发学生思考,要有一定的思维深度。如:一个长方形与一个正方形,它们的周长都是24cm,它们各有几种情况,请列表解决,再计算出它们的面积。你有什么发现?这种题型很好地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有效引导学生根据条件,执果索因,找出相应的长、宽,活用周长计算公式,蕴含了一定的探索价值:当长方形长宽越接近时,面积越来越大,当它们相等时,即形成一个正方形,面积最大。满足学生的发现欲望。再如:一个长方体体积300cm3,长20cm,宽10cm,高多少cm?这是一般的套用公式,属低级的思维。对比:把棱长30cm的正方体钢块锻造成长30cm,宽20cm的长方体,高多少cm?虽然两题的实质性问题一样,但其表现形式完全不同,一个是外显的明明白白已知体积求高,一个是内敛的活用体积公式逆运用,它没有直白地告诉你该怎么做,而是要你思索,而这点往往也是学生的薄弱点,需我们平时足够的重视与训练,所以我们应根据教材内容,灵活设置一些较富探索性的较有思维空间的问题。

总之,我们要灵活的使用教学,在深入钻研,全面理解教材的基础上,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充分发挥教材的优势,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接受能力,可增加、可删减、可调整教材,科学地处理教材,灵活地驾驭教材,使教材更好地服务于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作者单位:福建省漳浦县八一希望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