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
首页 基础教育教育管理正文

让表达成为一种愉悦

  • 投稿克里
  • 更新时间2015-10-09
  • 阅读量617次
  • 评分4
  • 59
  • 0

文/崔小凤

近日,我校举行主题为“幸福”的作文竞赛,三年级15份参赛作文竟然有9篇是写自己生病了家长送“我”去医院感到幸福的事。更让人哭笑不得的是,面对老师布置的征文“成长中的重要经历”,邻家一孩子竟然说:“我要等妈妈下班回来,问问妈妈我家里有没有发生大事?”

如何改变这样的现状,让每一个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习作所带来的愉悦,让习作为每个学生的生命底色绘上一抹五彩缤纷?《语文课程标准》建议“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其实做生活中的有心人,以学生的心理世界为基准,激起学生的热情,给予学生一定的指导,达到“事半功倍”的理想效果并不是什么难事!

一、激发欲望,把握表达契机

勾起学生内心表达的欲望,是颇为重要的习作前提。正如吴勇所解析的那样:“每个习作话题,都要考虑到儿童是否有这样的生活体验;每个指导环节,都要考虑是否能激起儿童言说的欲求。”

六下习作1的要求是写一件童年趣事。我花费了一番心思,顺利导入,引入课本中的例文片段,那是钱钟书的女儿钱瑗病重时回忆小时候父亲逗自己玩的一段小事,比较有趣。当我让学生回忆自己童年记忆中有哪些趣事时,有几个孩子积极地举手,一说起都是很小很小的时候做的傻事,提及趣事,则面露难色。我早有所料。不得已,把我的那些童年“破”事向孩子们透露,听得他们又喜形于色。这时我又趁热打铁,把刚看到的一篇习作《童年中我最遗憾的事》读给孩子们听,然后我又追问“童年还有哪些最____的事”,孩子们的思路顿时活跃了起来:童年最高兴的事,童年最伤心的事,童年最苦恼的事,童年最尴尬的事,童年最可怕的事……到此时,孩子们拿笔写的欲望已经很强烈了。

在学生的思维遇到障碍时,我及时调整方案,扩大命题,帮助学生打开情感的闸门,让学生可以表达、愿意表达。

二、捕捉资源,提供表达场景

《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稿提出“各地都蕴藏着多种语文课程资源”。教学名人这一单元,要写一篇身边的名人作文时,我想到我们大公的“能手”“大王”还是很有写头的:有跑步出名的农民陈进,有剪纸能手贲老师,有指导书法绘画的周银老师,有奥运冠军仲满……正好看《南通日报》,陈进参加上海国际马拉松比赛的图片新闻跃入眼帘,一个念头也随之跳出:何不请陈进来我们班?他可是我们大公的骄傲——农民运动员。

作文课前,陈进如约来了,带来了奖牌和一些照片。掌声拉开序幕,竟然有一个学生知道我请来的嘉宾是谁。于是我在黑板上写下“陈进”两个大大的字。一袋子奖牌拎在手里沉甸甸的,我让一组学生依次掂量了一下。随后学生们开始了采访。

“陈进叔叔,请问你是怎么想到跑步的?”“请问,陈进叔叔,你第一次参加的是哪个比赛,当时心情如何?”“请问,在你跑步时有没有遇到过困难?”“请问,在你跑步成功的路上哪些人对你的帮助很大?”……一个个问题提得很专业,陈进也回答得很认真。其中陈进自豪地讲述了他参加的多次比赛经历,比赛的一些插曲,作为一个农民运动员的心声,每一点都很让我们感动。特别是我补充介绍了陈进是2008年奥运火炬手,出席了2010年CCTV体坛风云人物颁奖大会,获得体育精神提名奖,与众多体育明星一起,学生们惊叹不已。陈进还用自己的跑步告诉我们的学生,要坚持,在学习和工作中遇到困难不要放弃。

三、指导描写,展示表达范式

办公桌上有三只核桃,小小的,一只褐色的,两只带黑斑的。看到核桃,我心生一计。拿过一只来放在袋子里。进教室,我伸出右手,握着,笑问:“老师手里有什么?”几十双眼睛立马过来了。一个学生抢着说:“不——知——道。”引得哄堂大笑。“贝壳。”“粉笔头。”还有故作聪明的说:“是空气。”

“给点提示吧,圆圆的。”

孩子们使劲猜:“玻璃球……”

“再给点提示,褐色的。”

“再提示,吃的。”

答案几乎统一:“是巧克力豆。”

我再提示:“坚硬的。”

……

在这样的小小的互动中,我传递给学生习作表达的要点:读没有意思的习作就像喝白开水,无色无味,缺少描写,缺少具体的描述,就没有了吸引力。一只大石榴、一枚仙人掌的果实等等都会在不经意时走进我们的课堂,成为学生争先恐后表达的“焦点”。在平时的阅读欣赏和习作评讲时,我着力放大描写精彩的词语和句子,让学生习有所“依”、习有所“范”。

当生活这汪“活水”成为学生习作源源不断的供给,并于缓缓流淌中融入学生的心田,学生语言表达的这亩“方塘”就会愈加清澈、灵动。当表达成为一种需要、成为一种享受时,学生的习作又何愁不流畅、又何愁没有个性呢?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安县大公镇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