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陈玉真
叶圣陶先生说过,课本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是“例子”,是学生学习语言的“例子”,也是学生进行听说读写训练的凭借。如何巧用好这个“例子”呢?我们采用了以下三种策略:
一、巧用教材引导仿写
编选入语文教材的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不仅思想内容值得我们细细品味,而且表达方法也值得我们效仿。如《风》这篇课文的教学,我引导学生从“树叶颤动、林木点头、河水起波”来品味、鉴赏,让学生尽兴地读,自由地想。学生在诗歌流动的意境中,通过模仿迁移,就有了“谁也没有看见过风,不用说我和你了。但是风筝飞上天的时候,我们知道风来帮忙了。”“谁也没有看见过风,不用说我和你了。但是女孩子的裙子飘起来的时候,我们知道风来捣蛋了。”等精彩的创作。又如第一册的《早操》中“小露珠,起得早,滚来滚去,在绿叶上做操。”学生仿编了“小音符,起得早,跳来跳去,在琴键上做操。”“小秋千,起得早,荡来荡去,在笑声中做操。”“风婆婆,起得早,吹来吹去,在树林里做操。”学生在仿写中兴趣盎然。在仿写中,他们领悟到作者在语言表达上的奥妙,学习了作者的表达方法和写话思路,创造思维也得到了有效的训练。
二、巧用教材诱导质疑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的质疑问难是学习积极主动的表现。如《詹天佑》一课的第一句:“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教学中,我们可以这样诱导质疑:“对于这句话,你有什么问题想问?”学生提出:“为什么说他‘杰出’、‘爱国’”?“文章中用什么来表现他‘杰出’、‘爱国’?”于是,学生们带着自己提出的两个问题自学,最终得出文章通过描写詹天佑修筑京张铁路时,勘测线路、开凿隧道、设计“人”字形铁路,以及他受命于危难之际这些事例来体现他“杰出”、“爱国”。学到这,教师故作明白:“哦,詹天佑很爱国,所以他成功地修筑了京张铁路。”学生们略加思考后,立刻反对,很自然地,又产生了新的问题:“詹天佑为什么能成功?”我要求他们带着这个疑问,细读文中的几个事例。经过阅读,学生们对中心句理解透彻了:因为詹天佑爱国,更因为他对工作高度负责、精益求精和敢于创造的精神!才能真正为国争光!又如:教学《将相和》,可以这么导问:看着这一课题,你想到什么?学生提出:“将是谁,相又是谁,他们为什么和?难道有过不和?”这样由学生自己定下学习目标,进行自学。自学过后,学生们又提出了三个问题:“秦国集中兵力对付齐国,为什么廉颇还要做好抵御秦兵的准备?”“老师说过写作时用词不能重复,为什么廉颇说:‘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蔺相如为什么要躲廉颇而不直接跟他解释?”而这三个问题正好是按和——不和——和的线索提出的。整节课,教师引导学生以“和”为中心来讨论,来朗读,来感悟,最后解决了问题。学生从课文中悟出了文章中心及蕴涵的道理:胸怀祖国、以和为贵。
三、巧用教材生成情境
教师巧用教材生成情境,可以让学生每思考一个问题都能有一种新奇感,有一种乐趣,能促使学生向更高的水平进行思维活动。如教学《群鸟学艺》一课,按常规当理解到猫头鹰、老鹰、乌鸦、麻雀都飞走了,只有小燕子虚心求教,最后搭出了“不仅漂亮,而且结实、暖和”的窝时,就可以总结了。但是,我没有就此结束,而是又设计了一个带有思考性的问题:“同学们想想,如果这几种鸟都照小燕子那样去搭窝,而且搭出来的都一模一样,你又会有什么感觉呢?”学生的思路一下子又打开了。有的说:“那将是千篇一律,没有什么特点。”有的说:“我觉得老鹰、乌鸦这几种鸟根据自己的爱好,搭自己的窝也是可以的,能住就行了,没必要非向小燕子那样去搭窝。”有的说:“小燕子非常虚心,学到了真本领,搭的窝质量高,而那些鸟不虚心,搭的窝质量不高。如果它们也像小燕子那样虚心学习,再动动脑筋,也许比小燕子搭的更好,更有特点,那就不是千篇一律了……在这样有争议的教学活动中,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了训练。又如教学《手捧空花盆的孩子》一课,当学生明白了只有培育出最美的花,才能成为国王的继承人,明白了雄日虽然付出了心血和汗水,可种子就是不发芽时,我创设问题情境:“明天就是国王规定的日子,此时雄日心情怎样?他会怎么想?”学生们移情换位,思维异常活跃:
“明天,其他孩子一定都带着美丽的鲜花,只有我两手空空。”
“如果一夜间,我的花盆开满鲜花,那该多好啊!”
“我只能带着空花盆去见国王,我是不可能成为他的继承人了。”
“虽然我没种出美丽的鲜花,但我付出了辛勤的劳动,我是诚实的。”
……
或许,这就是孩子们思维的火花在闪烁,这就是孩子们真切体验后的真情表白,这就是语文教学的真正魅力。
(作者单位:福建省泉州市丰泽区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