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
首页 基础教育教育管理正文

让琅琅书声充满课堂

  • 投稿鼎天
  • 更新时间2015-10-09
  • 阅读量192次
  • 评分4
  • 73
  • 0

河北省承德市第四中学 梁英平

【摘要】诵读是语文课堂教学不可或缺的环节。通过教师范读言传身教,教授诵读方法、授之以渔,调动全体学生参与,让琅琅书声充满课堂。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诵读;授之以渔;全员参与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568(2015)21-0080-01

诵读是千百年来学习语文行之有效的传统方法。《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个学段的朗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特级教师于漪说:“要反复诵读,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可见,在语文教学中,诵读是不可或缺的环节,诵读理应成为语文课堂上悦耳动听、美妙迷人的乐章。可是,近年来,随着新课改理念的逐渐深入,教师越来越重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但随之而来的问题却令人担忧,自主、合作、探究搞得轰轰烈烈、红红火火,课堂上却是难以听到琅琅的读书声。如何树立“读”的意识,创设“读”的氛围呢?

一、言传身教

鲁迅先生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展现了一位私塾老先生教学的片段——“先生自己也念书。……只有他还大声朗读着……我疑心这是极好的文章,因为读到这里,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细细琢磨,其间仍有值得深思的地方。对待文本,能否读得如此如痴如醉,抑扬顿挫?也许在感染学生之前,教师就该先感染自己。

效仿寿镜吾老先生,笔者也进行了一次有效的尝试。教授《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课时放弃使用录音材料,亲自配乐诵读,给学生示范,用声情并茂的诵读为课堂学习营造了一个充满激情的气场,学生深受感动。由此可见,教师的言传身教能使学生受到五彩斑斓的语言色彩的感染,最大限度地激发起诵读欲望。语文课不能没有“情”,而教师范读就是“情”的有效表达,它有效地为学生的情感起伏推波助澜。所以,教师要努力提高自身的诵读水平,为学生树立诵读的标准和榜样,激起学生诵读的兴趣,从而使学生和教师一起对诵读内容产生共鸣,这种感染作用是播放录音无法代替的。

二、授之以渔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朗读的总要求。要想达到这一要求,教师必须对学生进行朗读技巧的指导和训练。

1.读准字音。朗读时,笔者首先要求学生把课文读正确,把音读准,然后做到“六不”,即“不添字、不漏字、不唱读、不重复、不颠覆、不读破句”。能读准字音,对文章的字词也就能有所掌握。

2.读出节奏。教师要给学生讲清朗读要领,指导学生朗读。教师对朗读的知识要胸有成竹,对不同的课文,朗读时的轻读(~)、重音(·)、停顿(较长“/”、较短“//”、更短“///”)、快慢、语调等都应了如指掌,教给学生朗读的方法、技巧。例如,我们/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读一句话还要读出重音,把一个词或一个短语里的某个音节或句中的某个音节读得重些、强些。读出重音有时能起区分词义的作用,如“过年”与“过年”,前者是“明年”之意,后者是“过新年”之意。一个短语或句子里的音节读重音,表示这个音节是主要字眼儿。又如,《散步》中“母亲本不愿出来的”一句中“本不愿”是主要字眼。一个词或一个短语只有一个重音,一个句子有时就不只是一个重音,如“我们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朗读课文能读出停顿、重音、语调,就显得有节奏感。再如,朗读下面这个段落: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

3.读出感情。在正确、流利朗读的基础上,要求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首先,注意重音。重音处理得好,才能准确地表情达意,把作者的感情融化在自己的感情中。要做到这一点必须教给学生一些朗读的技巧:低音显得幽沉,表示肃穆、悲哀的感情;高音显得响亮,表示兴奋、喜悦的感情。其次,注意语调。语调指由于思想感情、语言环境的不同,或为某种表达效果,在声音上表现出来的升降、高低的变化。诵读时,根据内容处理好语调的平淡、上升,就能更好地把握作者的感情。

4.注重诵读。诵读是朗读和背诵的结合。《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明确指出:有些课文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所以,在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下,应注重诵读能力的培养,这种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再加上教师的不断引导、学生的不懈努力。所以,教师既要教学生朗读技巧,又要授以背诵功夫。多读多记是最基本的背诵方法,还有理解记忆、抓重点记忆,抓住记忆的最佳时间,定时反复背诵。只有将朗读与背诵相结合,才能做到叶圣陶先生所说的“美读”。

三、全员参与

1.发现朗读人才。教师应发现和挖掘班内朗读能力强和富有天赋的学生。教学初期,依据文章特点选择朗读水平较高的学生进行朗读,让他们有一种成就感,感受到自己具有学习语文的天赋,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同时,让其他学生也感受语文课堂之美,向他们学习。例如,教学《海燕》时让富有激情的男学生朗读,教学《散步》时选择语气温和的女学生朗读,营造亲情的氛围;其次,培养预备力量。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利用学校大课间活动的间歇时间,读一段优美文字给自己的小组成员听。多表扬朗读表现突出的学生,为其他学生树立榜样,使学生心中有自己朗读的小老师。一段时间后,有些学生的朗读能力渐渐地有所提高。

2.激励能力薄弱者。课后一些学生经过大量训练,课上就不要吝惜时间,要依据具体情况,给朗读能力薄弱的学生一些机会。例如,每逢讲到说明文时,多给朗读水平一般的学生更多机会,为他们提供展示平台,使他们的朗读流畅。渐渐地再引导学生注意语气、语调,做到有声有色地朗读。学生朗读后,大家先掌声鼓励,再打分提建议,激励其进步。

3.开展各种竞赛朗读。①“争当朗读小老师”的比赛活动。先给每个学生充分的时间准备好朗读内容,然后提出要求:声音响亮,有感情,最好加上适当的动作,态度大方、自然。目的是让学生人人参与,做好充分准备。比赛时,让全班学生当评委打分,评出“朗读小老师”;②个人挑战读。这种活动可在每堂课的朗读教学中即时进行。首先让全班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然后请愿意读的学生站起来读;告诉学生,如果要挑战别人,就必须站起来读一读;如果没有人挑战,坚持到最后的就是胜利者;小组比赛读。具体做法如下:首先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然后把全班分成四组,每组选出一个代表,其他学生一起帮代表出主意。为了使自己组得到好名次,学生积极性都很高,有的给代表在书上做记号,有的给代表示范读,有的提出改正意见,忙得不亦乐乎。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绝大多数学生的诵读能力提高了,也更愿意学语文了。总之,诵读是感知教材内容的一种手段,也是学习语文的一个重要窗口,加强诵读可培养学生的语感,增进对文章的理解和感悟。让琅琅的书声回到课堂吧!让学生在吟咏诵读中自主地感受精妙的语言,体味优美的意境,让《孟子》中的“诵其诗,读其书”的情景再现课堂。

(编辑:易继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