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丹江口市教师进修学校 张 娟
中图分类号:G65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4)30-0134-01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一旦对学习产生了兴趣,必将成为他学习的内在动力。学生对学习有无兴趣,既是反映学生学习效率的重要标志,也是衡量教师教学成败的重要因素。那么,怎样提高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克服学生的厌学情绪呢?
笔者结合历史教学的实践,浅谈几点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兴趣,提高教学的几点看法。
一、以疑引趣
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说过,“学会学习!”很多教师都知道这个道理,但在实际教学中却常常忽略了这个方面的问题。笔者在历史课堂上,通过开展“自主学习、异步发展”课堂教学模式研究实验,教师转变了观念,转换了角色,由讲师变为导师,重视学生自觉学习习惯地培养,重视学生科学学习方法地引导,学生知道了学什么、怎样学、怎样学得高效,有什么疑问需要解决等,在教师的引导下,知识由学生自己去构建,方法由学生自己去验证,学生学得主动,教师教得舒心。自主学习是新课程改革积极倡导的、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发展的积极学习方式,就是学生自己能够做好预习、乐于合作、主动交流、勤于反思、善于总结,并会自我评价、自我检查、自我调整。
用疑问句设置导语效果也很好。例如,教学《美国独立战争》时,首先用多媒体呈现美国国旗,问学生是哪国的国旗?然后教师再问:“他是什么样的国家?”学生回答:“是当今世界超级大国。”教师再进行补充:“美国是当今世界年轻的超级大国。它曾经是英国舶的殖民地,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今天的英国变成紧跟美国的小兄弟。”这样开头,激发了学生兴趣,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二、以问激趣
学习新知识,实际上就是设疑、解疑的过程。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设置一些疑问,把它摆在学生的面前。例如,在教学《戊戌变法》这一课,讲到袁世凯的告密是导致戊戌变法失败的直接原因时,教师大胆设问:“即使袁世凯不告密,倒向维新派一边,戊戌变法还会失败,为什么呢”?这一设疑一下子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跃跃欲试,争抢回答,虽然学生回答不尽完美,但达到另外预期的教学效果。又如,在教学《南北战争》时,开头用奥巴马当选美国总统后去祭奠林肯的实事导入新课。当讲到南北战争结束时,这样提出问题:“奥巴马当选之后为什么首先要去祭奠林肯呢?”学生纷纷议论,然后抢着举手回答,一位学生这样回答:“林肯是美国历史上杰出总统之一,维护了国家统一,废除黑人奴隶制。”另一位学生接着说:“没有林肯总统废除黑人奴隶制,就没有奥巴马的今天的地位,奥巴马应感激林肯总统。”通过这一提问,把现实与历史有机结合,突出主干知识,调动了学生的兴趣。
三、以情求趣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说:“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在教学中,依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坚持情感教育,即在教学中创设能激发学生情感,把学生引入课文内容所描述的情境中,使学生在感情上受到震动,从而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例如,在教学《西安事变》时,当讲到蒋介石被张学良、杨虎城扣留时,全班学生拍手鼓掌,教师话锋一转:“同学们,你们高兴的太早,难道说,扣留蒋介石,内战就结束了吗?共产党就可以掌权了吗?恰恰相反,面对中国国内情况的复杂性,你们的表现显得过于‘简单’了。”然后教师组织学生辩论:“放蒋?还是杀蒋呢?”通过分组辨论,把学生引入到当时复杂的历史环境中,去认识、去体会,调动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学生参与度大大提高了,也为最终“放蒋”提供了历史依据。学生在辩论过程中,情感起伏,喜、怒、静都随着辩论的不断深入而展现出来。
四、以图生趣
讲好课文中的有关插图,对引发学生兴趣、增进学生的求知欲、增强学生记忆、提高教学质量有重要作用。但在教学中,由于插图很多,限于课时,教师不可能每图都讲,只能根据教材要求和讲课需要选择讲解。有些与课文内容密切相关的插图,如果没有向学生讲解,就会使学生似懂非懂或一知半解,经过教师讲解,既引发了学生的兴趣,又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了知识。例如,在教学第8课《战国七雄》中的《商鞅舌战图》时,因为“商鞅变法”是这一课的重点,战国时期封建社会的形成,是通过以商鞅变法为代表的各国的变法或改革实现的,讲好《商鞅舌战图》,既可以使学生了解商鞅作为改革家的气魄和才华,又可让学生懂得改革的不易,明白改革是当时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从而提高学生对商鞅变法带来的历史作用,即“秦国的封建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加强,逐步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的认识,也为以后理解秦灭六国,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打下了基础。为起到这个作用,笔者在讲课时,让学生看《商鞅舌战图》的同时向学生讲解:“图中就是当时商鞅舌战大臣的情景。中间席地而坐的是秦孝公。商鞅,这个历史上著名的改革家,正在跟反变法的大臣辩论。你看他手拿竹简,引经据典,振振有词。他认为只要对国家有利,对百姓方便,就不必效法古代。他响亮地喊出了‘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的变法口号。坐在他对面的是两个保守派大臣甘龙和杜贽,被商鞅驳得张口结舌,坐不安席。这一场历史性大辩论,最后由秦孝公作决定:他说:‘商鞅说得对,就按商鞅说的去办。’”在讲述这个故事的过程中,学生全被吸引了,达到了引发学生兴趣的效果。
(编辑:杨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