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
首页 基础教育教育管理正文

语文教学不要这样炫

  • 投稿老猪
  • 更新时间2015-10-09
  • 阅读量325次
  • 评分4
  • 90
  • 0

湖北省荆州市荆南高级中学 雷圣环

【摘 要】伴随着技术的进步,多媒体教学越来越普遍,语文教学“声光电”的过度运用,造成了教学情境的晃动,消泯了学生的想象力。正确使用多媒体应做到适时介入、适当运用、适可而止。语文教学用不着炫,它需要师生沉潜于文本之中,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多媒体教学一定要围绕这个根本任务,发挥好辅助作用。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语文教学;多媒体;运用原则;辅助作用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5)21-0089-02

这几年,随着电子白板的普及,加上互联网的班班通,多媒体教学越来越普遍。无可否认,多媒体在创设教学情境、渲染气氛、制造氛围等方面带来了诸多便利,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活跃了课堂。但“声光电”的过度运用也使课堂越来越炫起来:各式各样的幻灯片和图片应有尽有,一些音像资料也走进了课堂。许多教师没有PPT就上不了语文课,学生与书本面对面的相处时间远远比不上与大屏幕的对视。现在,随便走进什么会场,只要是各类教学竞赛,特别是比武课,更是少不了这种“声光电”的“轰炸”,致使课堂越来越喧闹。

有专家曾归结此类教学的几种典型表现:照屏宣科、快速浏览、讲屏分离、陷于操作、淡忘板书、本末倒置、花哨零乱、拿来主义、漠视过程、驱散注意。

这样炫的课堂越来越让人忧虑,它的弊害也显而易见——

一是造成了教学情境的过分晃动。这些课的教学镜头切换太厉害了,就像不断变换画面的电视屏幕一样,一会儿这样,一会儿那样,信号不稳定,为变化而变化,为活泼而活泼,为生成而生成。问题设计太多、太碎,缺乏系统性;教学过程展开不足,教学环节一滑而过,不给学生留下充分的思考空间;脱离文本的感性体验、发散活动太多。

课堂作为特殊的教学情境,一定要保持相对稳定性。课堂教学要十分关注学生有效思维的时间长度,尽可能让学生形成有效思维。如果课堂教学情境变化太快,把教学过程搞得支离破碎,必然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包括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智慧的养成、情感的熏陶等等。教学情境过分晃动,课堂表面上繁荣,背后往往是实质深处的萧条。

理想的课堂教学情境,应该是个平衡的生态系统,既要保持动态生成性,又要保持相对稳定性。这种稳定不是静止,不是封闭,而是诱发学生深层次的思维、情感活动,这是“丰富的安静”。教学情境不是不能变化,但变化的过程应是思维打开的过程,是探究展开的过程,是情感深化、体验的过程,所以,这种切换应该有利于学生进入学习状态,促进教学的最优化和有利于学生形成有效思维。

二是消泯了学生的想象力。快速切换的PPT画面,既造成教学情境的晃动,也使学生疏离了语言文字,语言的模糊性和多义性被画面定格了,使得学生的思维被动地跟着课件走。在语文教学中,语言是最值得品味的,能够唤起读者的想象。但现实中多媒体画面逐渐代替文字提供的想象空间,无形中限制了学生的想象力。例如,教学《林黛玉进贾府》,有些教师总喜欢先播放一段视频,以为这样形象鲜活,殊不知一开始林黛玉的形象就被定住了,林妹妹的“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的形象就无从谈起了。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在语文教学中,如何使学生们保持并继续丰富自己的想象力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这一阶段的教学应该重视教学过程中更多地传播教师的思想、思维、思路,而不仅仅是知识本身。

怎样避免上述误区,正确地使用多媒体呢?笔者以为应遵循如下原则:

1.适时介入。教师在教学中能否捕捉到最佳演示多媒体的时机,是决定教学效果的核心问题。一般认为激发兴趣时、知识迁移时、解决疑难问题时和巩固提高时,都是演示多媒体的最佳时机。因此,教师在备课时应紧扣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对多媒体在教学中何时用、什么环节用、怎样用等都要做到心中有数,切忌多媒体使用的随意性。

例如,背景的介绍,教师多将背景知识放在文本学习之前,尤其是介绍作者和时代背景等说明性背景知识,常常会听到这样的开场白: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某课,首先来了解作者……下面再来介绍这篇文章的写作背景,它写于……伴随着教师的讲解,是PPT的依次播放。这种程式化的做法使得多媒体对文本的阅读没有发挥最好的辅助效果。何时算得上“适时”?一定要在最需要它的时候引入,有它没它会有很大区别的时候。它不会局限于固定的位置和套路,可以在课前,可以在课中,也可以在课后。如果引入这个背景,能让学生茅塞顿开、豁然开朗,那这个时机就是适时的。

2.适当运用。多媒体不是用得越多越好,要防止滥用和误用。即使是适于使用多媒体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也不必全部使用多媒体。每节课教学过程中使用多媒体也不是越多、越复杂就越好。因此,教师使用多媒体课件时要适度,要有所选择,要给学生思考、质疑及师生互动留有一定的时间和空间。

还是以背景介绍为例,由于有多媒体的便捷,教师在备课时又下足了工夫,搜集到许多背景知识,但介绍时却不加选择,将作者的人生履历、创作概况、政治思想等一一链接,这种介绍变成了一种非常浅层和公式化的铺陈,没有教师本人的个人评价和选择,这种信息对于理解文本就没有多大价值,而且会显得非常乏味。其实面对浩繁的背景知识,教师的作用在于取其精华,为己所用。毕竟每篇文本都有大的创作历史背景和小的创作环境,每位作者的创作也涉及不同的阶段和风格,只解读一篇文章的话,对于相关的背景知识就不必过多,过全,只要能为解读文本提供帮助,哪怕一个点、一个片断就够了。可见,介绍背景知识,不在篇幅长短,不在内容多少,贵在适当。那种认为只有信息量大才能体现出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将传统的教学手段抛弃,整节课演示课件,甚至将一些与本课关联不大的声频、视频等内容引入课堂,则属于滥用和误用,应该坚决摈弃,它只会使学生难以消化,会将语文教学引入歧途。

3.适可而止。任何事情做到适当的程度就应该停止,有所节制。多媒体教学也不例外,它的运用也应恰到好处,切忌叠床架屋。笔者曾听一位教师讲《鸿门宴》,通过几个提纲挈领的主问题,辅以多媒体的适当运用,带领学生细读文本,逐渐领略了这篇传记的精微之处,这个时候,如果戛然而止,适当留白,或者适度拓展,应该是比较圆满地实现了长文短教的目的。没有料到的是后面竟如此拓展起来:屏显了“楚汉相争”的历史资料,链接了“项羽本纪”“刘邦本纪”的部分选文,还有后人关于项、刘人物的诗词曲的赏析,其间插播了几段视频,十分热闹,以至于下课的音乐声都没有听见。这不是“名著导读”课,而是节选的单篇课文,应当只做适当的延伸,这种延伸还要能够回到教学的主线上。

可见,运用多媒体语文教学开展课内外知识的拓展一定要把握好尺度,在信息的选择上首先要与文本紧密联系,要围绕教学目标,要考虑学生的可接受性,教师不能一厢情愿地卖弄知识。

多媒体课件实在是个好东西,可以把学生带进现场、带进奇幻的世界。但是,这样的好东西毕竟只是工具,不是目的。多媒体用得好是画龙点睛,用得不好就是画蛇添足了。教学的最高境界是润物细无声,信息化与教学自然地结合在一起,教学思想贯穿在课堂的各个环节,既不让多媒体过于沉寂,也不让其喧宾夺主。

总之,语文教学是用不着炫的,它更多的是需要师生沉潜于文本之中,去朗读、去品咂、去涵泳、去推敲、去鉴赏……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这是语文课的根本任务;多媒体教学一定要围绕这个根本任务,发挥好辅助作用,才能达成教学目标。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尹玉英.多媒体教学亟待矫枉十宗错[N].中国教育报,2008-6-23(5).

[2]蒋光明.阅读教学中背景知识的引入策略[J].语文教学通讯,2005,(3).

(编辑:易继斌)

教育部:严禁中小学校和在职中小学教师有偿补课

日前,教育部印发了《严禁中小学校和在职中小学教师有偿补课的规定》(以下简称《规定》),并就有偿补课专项治理工作进行安排部署。教育部指出,治理有偿补课是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是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师德师风建设,规范中小学校办学行为,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切实减轻学生学业负担,坚决纠正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教育行风问题的有力举措。

《规定》就中小学校和在职中小学教师有偿补课行为作出六条禁令:一是严禁中小学校组织、要求学生参加有偿补课;二是严禁中小学校与校外培训机构联合进行有偿补课;三是严禁中小学校为校外培训机构有偿补课提供教育教学设施或学生信息;四是严禁在职中小学教师组织、推荐和诱导学生参加校内外有偿补课;五是严禁在职中小学教师参加校外培训机构或由其他教师、家长、家长委员会等组织的有偿补课;六是严禁在职中小学教师为校外培训机构和他人介绍生源、提供相关信息。

教育部强调,各省级教育部门是治理有偿补课工作的责任主体,对监管不力、问题频发、社会反响强烈的地区,将严格追究教育部门主要负责人的责任。

摘自:中国教育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