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
首页 基础教育教育管理正文

从消毒灭菌实验探讨培养学生无菌观念

  • 投稿Sun1
  • 更新时间2015-09-23
  • 阅读量1046次
  • 评分4
  • 10
  • 0

从消毒灭菌实验探讨培养学生无菌观念

包欢欢李富南

(北海市卫生学校,广西北海536000)

【摘要】目的:通过消毒灭菌实验及结果观察了解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及容易出现的问题,让学生了解无菌操作的重要性。结合临床实际为培养医学生独立的思考的能力和无菌观念,提高无菌操作技术,为今后的实践教学改革提供有力的依据。方法:在我校2013级医学检验技术专业1~2班和2014级医学检验技术专业1~2班学生开展消毒灭菌实验,对实验集中出现问题的地方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13级医学检验技术专业1~2班和2014级医学检验技术专业1~2班学生消毒灭菌实验存在细菌采集时间不足、细菌采集选点不正确、细菌采集过程中平皿盖污染等问题。结论:培养学生无菌观念需要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加以改进。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无菌观念;无菌操作;消毒灭菌实验

“不积跬步,无以成千里。”是说不能小看每个细小的动作和忽视每一次可以避免的错误,要把大事做好,往往都得从小处着手。无菌操作是医学生医学生涯中必须掌握的一个技术组成,一个小板块,但通过学习严格自律,点滴积累,从学习中养成的良好技术习惯会成为将来临床检验每一个工作中成败的关键,严格做到无菌操作可以大大减少医院感染率,在微生物检验技术里也经常涉及这一内容。医务人员的不良职业习惯是平时逐渐养成的。[1]现在培养医学人才都以就业为导向,以适应临床工作为培养目的。在医疗纠纷高速增长的今天,提高认识增强良好观念的培养,做好每一医疗操作步骤,无异于保护了医护人员和病患。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是一个实践性极强的相关医学类专业。[2]目前实训课和理论课时比例几乎达到1:1。在一定的理论基础上强化实践,从实践中加强操作性和应用性的综合培养是该专业教学的一个重点。细菌看不到,摸不着,是个真实存在,但无法感知的东西。从消毒灭菌实验入手,由抽象变形象,通过细菌的培养和细菌生长情况的观察对实验进行统计分析,让学生真切认识到细菌的存在,学会独立思考和总结在操作中容易遇到的问题和不足,激发学生上实验课的兴趣,最终使学生增强无菌观念意识,真正掌握无菌操作技术。也为我们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提高教学质量,进行教学改革,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指导,为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做的尝试提供可靠的依据。

1消毒灭菌实验的基本情况

1.1实验对象

我校2013级医学检验技术专业1~2班和2014级医学检验技术专业1~2班学生,共182人。实验对象为我校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在校的全体同学,故实验统计的结果可以反映学生的整体技能操作水平,对后期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教育教学改革提供可靠的依据。

1.2实验内容

实验情况包括空气中细菌的检查、正常人体咽喉中细菌的检查、手指皮肤上细菌的检查。实验课时为2节课,每节课40分钟,共80分钟。

2消毒灭菌实验的方法

2.1空气中细菌的检查(自然沉降法)

实验中每人取普通琼脂平板培养基一个,打开后盖面朝下斜扣到底盘,与地面垂直高度约80~150厘米,准确暴露10分钟盖好平皿盖。置37℃培养箱培养18~24小时后观察结果。

2.2正常人体咽喉中细菌的检查(咳碟法)

实验中每人取血液琼脂平板培养基一个,打开皿盖,快速对准平板底部用力大声咳2~3声,立即盖上皿盖。置37℃培养箱培养18~24小时后观察结果。

2.3手指皮肤上细菌的检查(印迹法)

实验中每两个同学共用一个普通琼脂平板培养基,在平板底部玻璃正中央上贴好标签,用记号笔把底部均匀的分成5个区域。任意取同一个手指做未消毒和消毒的印迹法细菌培养,其中1和3区分别为甲同学未消毒和已消毒的区域,2和4区分别为乙同学未消毒和已消毒的区域,第5区为对照区。消毒用无菌棉签和0.5%的碘伏。选取的该手指指腹在培养基表面相应的区域轻轻摁压或涂抹,操作完毕快速盖上皿盖。置37℃培养箱培养18~24小时后观察结果。

3实验结果及分析

3.1空气中细菌的检查

3.1.1学生在实验中出现的问题(见表1)

3.1.2结果分析

从表1中可以看出,学生在做空气培养的时候问题都集中表现在细菌采集点位置不正确百分比最高(13.7%),其次是细菌采集离地面高度不足(13.2%),细菌采集时间过长(12.6%),空气培养后细菌布满培养基(11.5%),这几个出现人数和百分比最多的问题前两个涉及到了采集点的选点上,这是学生忽视较多的,规定高度是80~150cm,对于目测来说的确有些难度,这就更需要要对实验的环境要更加了解。而细菌采集时间过长和空气培养后细菌布满培养基可能会有相关联性,因为采用的是自然沉降法采集细菌,那么时间增加培养的细菌数量也会相应会增加。细菌采集过程中平皿盖污染(10.4%),该问题反映了学生操作中无菌观念的缺失,没有考虑到污染了的平皿盖实验结果的可信度会下降,同时也是操作中容易忽视的问题。细菌采集时间不足(7.7%)、细菌采集点离地面高度超标(1.6%)、空气培养后培养基细菌生长微弱(8.8%)这三项也可以相应归到采集点和时间上,采集点及采集时间都会直接影响实验结果,时间减少培养后细菌收集数量减少,因此培养基上生长微弱。因此培养学生的无菌观念,就应该从这次实验吸取经验,操作的任何一个细节都可能导致不同的结果,不正确的人为因素导致了失败的实验乃至医疗实施,从而树立无菌观念!

3.2正常人体咽喉中细菌的检查

3.2.1学生在实验中出现的问题(见表2)

3.2.2结果分析

从表2可以看出,学生在正常人体咽喉细菌的检查实验中,细菌培养后无菌生长(27.5%)问题出现的最多,实验要求打开皿盖,快速对准平板底部用力大声咳2~3声,立即盖上皿盖,但是许多学生没有领悟到操作要点,大声二字强调的是要求细菌采集的过程中要通过用力咳的动作把口腔里面的细菌带出到培养皿,正常人体的口腔和咽喉内含有大量不同种类的细菌,只要操作得当都应该在培养后看到生长的细菌菌落,而并非无菌生长。细菌培养后培养基布满菌落(6.6%)、打开皿盖过大(18.1%)、打开皿盖时间过长(24.7%),这三个集中出现的问题也反映了操作中对咳的控制,咳的技巧,而不是力度。培养结果为菌落数很多,分析结果有两种情况:(1)是操作不存在失误,结果可信;(2)是操作存在失误,大声咳的过程带入了过多的唾沫和其它组织细胞以及打开平皿的时间和范围过大。两者的结果是截然相反的,那么就要求认真的登记操作过程,尝试总结和归纳,并会对结果进行分析。并由此例引导更多的学生,联想到无菌操作和无菌观念,错误的开始必定注定错误的结果,在实施医疗操作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到可能出现的情况,才不会导致误判或者重大的医疗事故,从一开始就要严格做到认真执行无菌操作,从细节入手。

3.3手指皮肤上细菌的检查

3.3.1学生在实验中出现的问题(见表3)

3.3.2结果分析

从表3可以看出,手指皮肤上细菌的检查中,细菌培养后已消毒区有菌生长(26.4%)百分比最高,其次是手指消毒方法不当(25.3%),再次是消毒不彻底(17.6),这三个集中出现的问题,都出现在了消毒手指的环节。在已消毒的培养基区域,手指消毒后摁压涂抹培养细菌理论上是不能有菌生长的,消毒方法是由里向外顺时针,消毒不彻底指进行了消毒但是没有到位,包括时间、消毒的范围等。未按标签指示区域进行操作(5.5%)、细菌培养后未消毒区无菌生长(4.9%)、对照区有菌生长(6.0%)都有可能是所做标记和过程不相符,问题出现的百分比不是很高,但是存在少部分同学身上,结果张冠李戴使有菌变成无菌,无菌变成有菌。思想意识不高,掉以轻心。无菌观念不仅仅表现在操作上,思想上更要做好,思想指导操作。对照区有菌生长(6.0%)也存在这样的情况,开盖的时候非检测目标带入的细菌。在实验中如果没有无菌观念是考虑不到这样的情况发生的,即使发生几率不大但是也有可能发生,这就要求无菌操作实际上也是要减少操作时间、控制好范围、合理正确的操作。

4结语

综上所述,细菌肉眼无法观察得到,无孔不入,平时讲太多也没有一次亲身体验来得真实,通过培养物能直观看到空气、人体内外均存在各种细菌。从进行的消毒灭菌试验中看到,学生从无菌操作技术缺失,观念淡薄,在实践中集中出现不同问题,有待加强,所以培养无菌观念势在必行!秉承着为人民服务,做合格医务人员的原则,不断的在实践中总结、从思想认识上更加严谨、从操作实践中提高自我技能,处处小心不掉以轻心,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通过以上实验学生出现的问题,总结在无菌观念的培养方面以下几个问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加以改进:(1)增加小组合作机会,小组合作能起到监督和共享的作用,增强同伴互助及学习兴趣;(2)施行对课堂教学结果的调查,调查是总结,能直观反映存在的问题,有问题必须马上解决;(3)提高教师的临床实践能力和教学监控能力,可以在在实施教学过程中采取多种教学方法,如多媒体教学,多媒体课件有丰富的表现力,提供生动立体的情境,能设计出优化的教学程序,有利于形象思维、创设思维的发展。[3]讲解更加言简意赅,使学生更易掌握;(4)加强实训强度,熟能生巧,坚信技能和无菌观念能从不断的练习中得到强化;(5)重视安全防护知识和人文素养传授,开阔学生视野。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胡建红.强化无菌观念教学之我见[J].卫生职业教育,2003(3):93-94.

[2]徐文慧.浅谈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J].继续医学教育,2009(5):7-9.

[3]李欣.强化护生无菌观念的教学体会[J].护理实践与研究,2009(3):92-93.

[责任编辑:邓丽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