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
首页 基础教育教育管理正文

专科师范生教育科研能力结构初探

  • 投稿浣浣
  • 更新时间2015-09-23
  • 阅读量682次
  • 评分4
  • 41
  • 0

张干红

(济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山东济南250307)

【摘要】在当前全球教师专业化发展与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日益受到重视。专科师范生是未来的中小学教师,他们既不同于专业的研究者,也不同于广大一线的教师,其科研能力应有其独特的内涵和结构。对专科师范生教育科研能力结构进行探讨,是对其进行科研能力培养的逻辑前提。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专科师范生;教育科研能力;教育科研能力结构

196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国际劳工组织提出的《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指出“应把教师工作视为专门的职业。”[1]自此,教师专业化的理念逐渐在全球范围内得到认可。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教师职业内涵的认识不断深化,逐渐意识到要真正实现专业化,教师不仅要具有一定的知识、能力、情感,更应该不断对教育教学实践开展研究,把握其本质和规律,从而在专业成长的道路上不断取得进步。因此,教育科研能力的培养成为当今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必由之路。同时,随着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发展、深入,也对教师的专业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过去那种单纯”传授型”、”技术型”教师已经不能适应当前教育改革的需要,而”研究型”教师成为时代发展的必然选择。伴随着对教师教育科研能力的重视,关于教师应该具备的教育科研能力结构的研究也成为本领域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因为只有梳理出科学的教育科研能力结构,我们才能以此为基础构建教育科研能力的培养体系,从而指导我们的教育实践。

专科师范生是未来的中小学教师,一方面,他们不同于专业的教育研究者,不能像专家学者那样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丰富的研究实践和强有力的社会支持;另一方面,他们也不同于一线的中小学教师,对于教育实践缺乏充分的接触和了解。诚然,不管何类研究者,作为研究的主体应该具备共同的能力结构,然而,这样的研究毕竟缺乏针对性,对专科师范教育的指导意义也显得更苍白。所以,我们认为,有必要构建符合专科师范生这一特殊群体的教育科研能力结构,从而为专科师范教育提供更多的参考和借鉴。

专科师范生属于教师专业发展的职前阶段。就专科师范教育的目标看,主要是经过培养,使专科师范生具有初步的教育科研能力。而对于专科师范生来讲,首当其冲的就是要熟悉并掌握教育科研的基本程序,并在这个过程中培养起相应的教育研究能力。教育科研的基本过程包括选择确定课题、文献检索、形成假设、制定研究方案、研究的实施、撰写研究报告等环节,所以,专科师范生的能力应该包括初步的选题论证能力、提出假设的能力、方案设计能力、研究操作能力、资料的整理分析能力、撰写科研成果能力。

1初步的选题能力

所谓课题,就是研究的题目,是依据研究目的,通过对研究对象的主客观条件进行分析而确定的研究问题。[2]专科师范生进行教育科学研究,首先必须具有初步的选题能力,即根据研究目的,通过对研究对象的主客观条件进行分析而确定研究问题的能力。具体来看,它应该包括以下几种能力:

1.1敏锐的观察力

观察是对研究对象的一种主动的、有目的、有计划的知觉,是一切研究的开端。教育研究总是始于观察。达尔文曾经说过:“我既没有突出的理解力,也没有过人的机智,只是在观察的能力上我可能在中人之上。”[3]巴甫洛夫也将“观察、观察、再观察”作为自己的座右铭。研究者在观察时,不是不加选择地将对象所有的特征都进行观察,而是根据目的选择出其中最有意义的部分,很多时候,这些特征并不显著。对于同一教育现象,观察力敏锐者往往比他人看得更透彻,理解得更深刻,能从别人司空见惯的现象中发现有价值的问题,进而把握事物的本质。可见,观察力对于科学研究之重要。作为专科师范生,应该在学习和研究中发展自己的观察能力,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

1.2丰富的想象力

想象力是将头脑中储存的的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从而创造出新形象的能力,创造想象在教育科研课题提出的过程中是必不可少的。爱因斯坦说过:“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待旧的问题,都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4]教育科研是一项创造性的活动,课题的提出是一个从无到有、从有到新的过程,而所有这些如果缺少想象力是无法实现的。因此,专科师范生必须具备丰富的想象力。

1.3创造性的思维能力

创造性思维能力是指以新异、独创的方式解决问题的能力。在选择确定科研课题的过程中,创造性思维能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个科学的、有价值的科研课题不是一下就能发现的,往往要经历发现问题、逻辑分析、论证提炼的过程。在教育实践中,问题大量存在,但不是所有的问题都能成为教育科研课题,它一般应是前人未曾解决或尚未完全解决的问题,通过研究应有所创新。这就要求专科师范生广泛深入地查阅文献资料,了解是否有人已经或正在研究类似的问题。在此基础上,确定自己研究课题的切入点,在他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有所突破和创新。

2良好的教育文献查阅能力

教育科学文献是指记载教育活动、人物、事件和理论等情报信息的知识载体。[5]教育文献查阅能力指研究者搜集、筛选、整理教育文献,并通过对文献的研究,形成科学认识的能力。专科师范生应该具备的文献查阅能力包括逻辑分析能力、信息检索能力、资料搜集、整理能力。

2.1逻辑分析能力

教育文献查阅过程需要研究者首先对研究课题进行分析,明确自己准备检索的文献范围,确定文献检索标志以及文献分类号、选定检索工具、确定检索方式,然后进行文献查阅,根据与其研究课题的相关程度,将查阅到的所有资料按内容或重要程度分类、排序,最后将整理后的文献进行总结,以适宜的形式保存。可见,在整个文献查阅的过程中,从准备到搜索、加工整理,都离不开逻辑分析能力。

2.2信息检索能力

信息检索能力是指借助一定的设备和工具,采用一系列方法和策略查找出所需要的信息的能力。专科师范生学习和掌握信息检索的方法,具备信息检索的能力对教育科学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尤其是在今天这个知识、信息爆炸的时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教育科研成果倍增,教育科研文献数量、种类急剧增长。在这样的信息环境中,专科师范生要想从浩如烟海的教育研究文献中找到与课题研究相关的内容,就必须具备一定的信息检索能力,掌握科学的信息检索的方法。

2.3文献搜集、整理能力

文献搜集能力即搜索与研究课题有关的教育文献,并对其进行初步分析,从中选择出重要的、确实可以利用的资料,并以文章复印件、文摘、资料卡片、读书笔记等方式记录搜集材料的能力;文献整理则是指从搜集到的大量文献中选取有用的文献资料并进行加工的能力,包括将资料一定要求排序或分类,然后进行分析总结,并整理出材料目录,写出文献综述的能力。文献搜集、整理是整个教育研究过程的重要环节,同时又贯穿研究过程始终,专科师范生开展教育研究,必须具备文献搜集、整理能力。、

3初步的提出假设的能力

假设是以已有的事实材料和科学理论为依据,对研究结果作出的假定性的解释。提出科学、合理的假设能帮助研究者明确研究的方向和内容,通过逻辑论证使研究课题更加明确,避免研究的盲目性。因此,提出研究假设的能力是专科师范生应该具备的一种重要的研究能力。而要提出科学假设,需要专科师范生具有总结归纳的能力、逻辑推理能力。

3.1总结归纳的能力

研究假设不是凭空想象出来的,它是研究者在已有研究材料的基础上,在一定教育理论的指导下提出的。所以,专科师范生在研究中要有目的、有系统地对教育现象进行科学、系统地观察,整理、研究与课题相关的各种资料,了解与课题有关的国内外研究的现状和已有成果,把握相关研究的状况、达到的水平、存在的问题,洞悉教育发展的需要和时代的发展趋势,明确需要解决的问题,进而提出科学的、有价值的假设。

3.2逻辑推理能力

假设是在系统观察和总结归纳的基础上,通过分析、综合、概括等思维过程对研究结果所做的合乎逻辑的猜想,这一过程需要研究者掌握逻辑思维的方法,并能对前期所获得资料进行逻辑分析,通过演绎、归纳、类比得出关于研究结果的可能的解释。因此,提出假设离不开研究者的逻辑推理能力,这也是专科师范生在教育研究过程中必须具备的一种能力。

4初步的研究方案设计能力

研究方案是在研究实施之前对研究过程的整体构思和具体安排。在研究方案设计的过程中,一方面需要对研究的课题、目的、对象、内容、方法、思路、成果等要素进行科学规划,另一方面还需要对研究的人员、经费、仪器设备、材料、时间等进行统筹安排。因此,需要专科师范生具备创新能力、想象能力、统筹规划能力。

4.1创新能力

研究方案是对整个研究过程的总体规划。研究者要在掌握相关研究资料的基础上,根据研究课题确定研究目的,选择研究对象、方法,确定研究内容、研究思路和研究步骤,而所有这些工作都离不开研究者的创新能力。

4.2想象能力

研究方案是验证研究假设、实现研究目的所绘制的研究蓝图。它是在研究具体实施之前对研究过程和结果的预期。因此,其设计需要研究者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包括对研究目的、对象、内容、方法、思路进行预设,对研究成果的形式、内容作出预期,对人员、经费、仪器设备、材料、时间等进行预估和预算等。

4.3统筹规划能力

教育研究过程的实现离不开人员、经费、仪器设备、材料、时间等条件。研究者要根据研究课题、目的、内容、方法的需要进行人员分工、经费预算、时间分配、材料以及设备的协调等,因此,专科师范生要具备一定的统筹规划能力,对人力、物力、经费作出最佳搭配,达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从而实现效益最大化。

5基本研究操作能力

研究操作能力是指根据研究方案实施研究,从而验证假设,得出研究结论的能力。对于专科师范生而言,需要具备研究方法运用能力、收集处理研究资料的能力、一定的创新能力。

5.1研究方法运用能力

研究方法是教育科学研究中的核心要素,关系到整个研究的成败。当前,教育科研方法应经形成了非常成熟、完善的体系,《教育科研方法》作为一门学科亦已经在各个师范院校普遍开设。作为专科师范生,应该熟练掌握教育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访谈法、行动研究法、经验总结法、个案研究法等教育研究领域的常用方法,并能在教育研究中根据研究课题、研究目的、研究内容选择合适的研究方法开展相应研究。

5.2收集、处理研究资料的能力

资料的搜集、整理是教育科学研究实施过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资料搜集与处理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研究结果。而只有经过对资料的处理过程,才能保证资料的准确性、科学性。因此,资料搜集与处理能力是师范生必备的一项基本科研能力。它包括研究资料的收集能力、整理能力和分析能力。研究资料的收集能力是指把研究过程中所取得的资料,包括文献资料、调查问卷、实验记录、观察记录、谈话记录、测验结果等进行搜集的能力,要做到客观、全面、真实;研究资料的整理能力是指把收集到的研究资料进行审核、分类、筛选的能力,这是一个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表及里的过程,经过整理,可以使获得的资料更科学、完整、有序,为下一步的研究做好准备;研究资料的分析、处理能力是指将整理好的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并用比较、归类、抽象、概括、分析、综合、推理、假设等逻辑方法进行研究,得出结论的能力。

5.3创新能力

在研究实施的过程中,研究者要在一定教育理论的指导下,根据研究方案的要求,运用科学的方法对研究对象进行探究。一方面,这是一个实施研究、搜集、整理研究资料、得出新的研究结论的创造过程;另一方面,虽然有研究方案作为研究的指导,作为研究者也应该尽量遵照研究方案开展研究,然而,计划再周密,也不可能是实施过程的完整预设,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总有许多因素是在研究实施前考虑不到的,或者需要根据研究的实际情况不断做出新的调整的。所以,需要专科师范生具备创新能力。

6良好的科研成果撰写能力

当一项教育研究按照计划实施之后,研究者需要对整个研究过程和研究结果进行分析、总结,并用文字表述出来,这就是教育科研成果。对专科师范生来讲,最常见、最主要的科研成果形式就是研究报告和研究论文。优秀的科研成果表现为内容具有创造性和科学性、结构具有逻辑性和严密性、语言具有准确性和精炼性。它是以研究者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良好的文字表达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基础的,这也是专科师范生应该具备的。

6.1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

教育科研成果的撰写是一个理论知识创造过程,需要研究者将研究过程中获得的材料通过分析、综合、演绎、归纳、比较、具体化等科学的论证过程进行阐述,得出合乎逻辑的结论。好的科研成果要求观点正确、结构合理、论据充分、论证有力。这就需要研究者具有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做到层次分明、有理有据、条理清楚、前后呼应、形式严谨。

6.2良好的文字表达能力

教育科研成果是教育研究者对其研究成果进行理论分析和科学总结的产物。它要求研究者以准确的语言将研究成果表述出来,因此,良好的文字表达能力是教育科研成果撰写的基础。当然,其写作要求不同于文学艺术作品,不需要像后者那样带有丰富的情感色彩,讲究修辞手段的运用。教育科研成果的类型虽然多样,但在写作中对语言文字的要求是基本一致的,那就是语言表达的方式简单明了,不拖泥带水;语言文字的运用准确到位,能实事求是地反映客观事实;用词用句及写作格式规范严谨,不随心所欲。

6.3初步的创新能力

创新性是教育科学研究的本质,是衡量教育科研成果好坏的重要依据。创新性可以表现为创立一种新的理论,完善原有的理论,指出原有理论的不足之处,或用新的方法、从新的角度对已有理论进行新的阐释等等。对于专科师范生而言,由于其理论基础尚显薄弱,加之教育教学实践经验不足,因此,对于其创新能力不能做过高要求。只要他们能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思考和见解,并能用合乎逻辑的文字阐述清楚即可,不能要求其进行“前所未有”或“填补空白”式的独创。

总之,在全球教师专业化发展以及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专科师范生作为未来中小学教师队伍的生力军,其教育科研能力的培养不容忽视。构建科学、合理的专科师范生教育科研能力结构是研究其培养的逻辑前提。在构建专科师范生教育科研能力结构的过程中,我们既要从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角度考虑其发展的可持续性,职前职后的连贯性,又必须着眼于其当下发展的实际。惟其如此,才能真正为其能力培养提供理论基石,也为当前的专科师范教育提供启示和借鉴。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王俊梅.干扰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几种观点的探讨[J].中小学教师培训,2007(2).

[2]裴娣娜.教育研究方法导论[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

[3]苏振芳.创造力开发的哲学思考[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1994(4).

[4]李春艳.浅谈对学生课堂提问兴趣的培养[J].吉林教育,2006(4).

[5]裴娣娜.教育研究方法导论[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

[责任编辑:曹明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