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孙秋丽
【摘 要】“把课堂还给学生”是上海华东师大叶澜教授创设的“面向21世纪新基础教育”探索性研究实验课题的理论精髓。新基础教育改变了传统课堂教学过程结构和组织结构,它要求教师必须根据教学目标,教材及学生的认识规律为学生提供创造思想的广阔天地,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发展。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情感;情境;思维;质疑问难
“把课堂还给学生”是上海华东师大叶澜教授创设的“面向21世纪新基础教育”探索性研究实验课题的理论精髓。新基础教育改变了传统课堂教学过程结构和组织结构,它要求教师必须根据教学目标,教材及学生的认识规律为学生提供创造思想的广阔天地,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发展。下面围绕“如何把课堂还给学生,培养创新意识”谈谈几点肤浅的做法:
一、激发学习情感
苏霍姆林斯基:“学生带着一种无比高涨的激情从事学习和思考,对面前展开的真理感到惊奇和震惊,在学习中意识感觉到自己的力量,体验到创造的乐趣。”这就要求教师具有良好的教学风格和教学艺术,唤起学生的学习意识,激发学习的情感和兴趣,让学生产生强烈的参与欲,从而启迪创造性思维,培养创新能力。
如:教学《图文应用题》时,先出示小鸟图:树上有3只小鸟,又飞来了4只,一共有几只小鸟?学生很快地答3+4=7。这时我把右边的4只小鸟换成一群,问问现在又飞来几只呢?如果用图画来表示应用题,画起来很麻烦,数起来费力。我们可以用文字来表示“又飞来9只”,这样,很容易看清题目要求。这种有图又有文的应用题叫图文应用题目,“你想学吗?”学生极其兴奋地答道“想”这一导入结合实际,来源生活,吊起学生胃口,激起学生兴趣,再把高昂的激情转移到新课之中,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二、创设问题情境
陶行知先生曾讴歌:“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但是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靠平时长期有意识地培养而形成的。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病况善于创设某种问题情境,把问题隐藏在情境之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去积极地思维或操作,为学生提供足够的创新时空。
创设问题时必须注意两点:问题必须与学生掌握的知识有一定联系,使学生对该问题有可能去思考、探索和解决。要求学生不能简单利用已掌握的知识或已形成的习惯去解答,要使学生认识到旧知识不名够用,这样就会产生一种要求掌握知识的欲望,激发学生探索新问题的积极性。
如教学《元、角、分》的认识后,我请学生到生活中去调查一些学习用品、生活用品的价钱以及观察购买物品的情境,在此基础上在课堂上开展了售货员的游戏,由一名同学担任售货员,其余同学根据物品上的标价,付出相应的钱数。在游戏过程中,同学们发现一种价钱有着不同的拿法,例如:一支圆珠笔6角7分,有下面几种拿法:6张1角、7个1分;3张2角,1个5分、2个1分;1张5角、1张1角、1个5分、1个2分……还讨论怎样才是最简便的。而有些同学没有零钱,就拿出1元钱让售货员找;更令人惊奇的是有一名学生拿出1元7分来付账。学生激烈地争议着找钱的问题。在游戏过程中,我抓住教学来源于生活,注意创设情景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的问题,让学生亲身体会用已掌握的知识寻求解决途径。在解决过程中不仅巩固了元、角、分的认识,而且成功让学生掌握知识的甜头,同时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热情,学生由于受到情境熏陶,创造力得到了进一步有效的发挥。
三、训练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是没有固定答案或存在着多种不同的思维活动。没有发散,就无所谓“创新”,在教学中要充分重视学生的发散思维的训练,安排一些能刺激学生发散思维的环境,精心选择一此发散点,逐渐养成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例如:学习到7-3时,要学生说出怎样想,对学生没有限制,怎么计算就怎样说。同学们有的说想组成,3和()组成7;有的说分成,7可以分成3和();有的说想加法,()加3得7。这里不给学生一个固定的模式,让他们大胆去尝试,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又如:让学生开展小组讨论,根据图形说一句完整的话,看谁说得多,这时学生都跃跃欲试,从多角度地解答了这道题:1、△比○多2个,2、○比△少2个,3、5比3多2个,4、3比5少2个,5、○再添上2个就和△同样多,6、△减去两个就和○同样多……经常采用这种训练方式。让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只作适度点拨,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产生了思维的兴趣。促进智力的发展。为培养创造力奠定基础。
四、鼓励质疑问难
“学贵有疑”,疑是创新的起点。质疑基础是要对知识内容有一定程度的理解和思考。学生能够质疑问难,是主动学习的一种表现,更是培养创新意识所不可少的。因而应该鼓励学生在胆质疑,对前人尚未提示的事物的规律,要勇于发现,即使有些发现是错误的。教师要从积极的方面加以鼓励,并帮助学生找出错误的原因,不挫伤学生创造思维的积极性。例如:教学《加减混合》后,学生提出“不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可不可以。”我出示4+3-2要求同学独立解答比较,发现了“4+3-2=5,4+3-2=5”运算顺序不一样,但计算结
7 1
果相同,这时大部分同学认为,运算顺序不同,但并不影响计算结果。因此,大家认为,加减混合运算可以改变运算顺序。我又问:“所有的加减混合运算都可以改变运算顺序吗?能从书本中找个例子来说说吗?”有的学生举例“4-3+2”就不能改变它的运算顺序,通过比较,得出结论:有时加减混合运算可以改变运算顺序,但一般应按从左到右依次运算。这样让学生质疑问难,激起学生好奇心、求知欲,学生自行解答后有着强烈的愉悦感和满足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作者单位:福建省南安市英都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