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
首页 基础教育教育管理正文

隔代教育子女心理问题分析——以连云港市海州实验小学某学生为例

  • 投稿Hunt
  • 更新时间2015-09-06
  • 阅读量689次
  • 评分4
  • 47
  • 0

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初等教育学院 陈梓涵 杨必武

中图分类号:G6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4)18-0028-01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我国社会的快速发展,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差距日益拉大,越来越多的年轻父母因工作繁忙或外出打工等原因,将自己孩子的生活起居以及教育等方面的责任转交给了孩子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或其他亲朋好友,这种主要由祖辈承担孙辈抚养和教育责任的隔代教育现象愈来愈多。毋庸讳言,隔代教育容易导致孩子产生性格孤僻、行为失控等心理问题,理应引起全社会的关注。本文以韩××同学为例,谈谈隔代教育的隐忧及对策。

二、韩××的身心偏差及原因分析

韩××,女,7岁,连云港市东海县某农村地区小学一年级学生,父母外出6年,均在浙江宁波打工。其父母文化水平不高,一个小学毕业,另一个初中没有念完,家中还有一个年幼的弟弟。爷爷奶奶均50多岁,爷爷初中文化程度,奶奶文盲。这样的家庭文化和教育背景,导致其身心出现了一些偏差:

1.逃避作业、惯于说谎。她经常少写、漏写家庭作业,有时干脆不做,非书面作业从来没有好好完成过。在校实习期间,笔者布置学生回家预习《东方明珠》这篇课文,要求找出课后的生字词并会辨认,可第二天检查时,发现她的书干干净净,一点痕迹都没留下,问怎么没完成,她一直默不作声,最终吞吞吐吐说忘记了,一连几次都这样。对于作业中的错题,她从不订正。很多时候,家庭作业不会写或不想写,她就说没有作业,家长信以为真。三番五次之后,她形成了不写作业、说假话等不良习惯。

2.内向自闭、消极被动。韩××多次不写作业引人注目,笔者开始留意后发现,坐在班级倒数第二排的她,上课从不乱讲小话,也不积极举手发言,是一个不爱交流也不善交流的学生,每当遇到提问、考试、比赛,她常常会感到恐慌和紧张,在家时,对于爷爷的批评,她大多保持沉默,爷爷拿她没办法,有时气得直跺脚。

3.不讲卫生、习惯较差。笔者家访得知,韩××有起床不梳洗就去上学、晚上不洗澡就直接上床睡觉的坏习惯,她脸上总挂着鼻涕,小手一天到晚脏兮兮的,干净的衣服也穿得不成样子。

上述身心偏差的出现,主要与孩子特殊的家庭背景息息相关,当然,学校、社会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

第一,家庭教育环境和教育素养的缺失是导致孩子身心偏差的直接原因。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孩子的爷爷奶奶忙于生计,无暇辅导孙子的学习。爷爷一年四季忙于农活,奶奶在家伺候年幼的弟弟,加上二老文化程度低,根本无暇也无力辅导孩子的学习。二是长期远离父母的怀抱,孩子缺乏生活关爱和情感慰藉。父母一年难得回家一次,孩子与父母沟通、交流的渠道主要是屈指可数的电话联系,在电话里,父母大多数只是询问孩子的学习成绩怎样、有没有调皮之类的表层问题,而对学习困难、个人心事这样的深层次问题则基本不涉及。心事无处诉说,烦恼无法排遣,久而久之,压抑、自闭等现象应运而生。三是临时监护人缺乏教育素养,对孩子的监管无法到位。只知道让孩子吃饱穿暖,同时,作为临时监护人,他们自身缺乏相应的知识储备和教育素养,加之身体状况较差,没有足够的精力照顾、教育孩子。

第二,学校教育的某些失职是孩子身心偏差未能有效缓解的重要外部因素。受制于学生成绩排名等因素,学校往往忽视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对留守儿童的身心问题没有引起足够重视,老师与孩子的监护人也缺乏积极、有效的沟通,这导致学校教育未能有效补偿家庭教育的缺失。

第三,城乡二元结构及其户籍歧视等社会因素制约了孩子身心偏差的积极矫正。韩××的家长也想把孩子留在身边,但由于目前的城乡二元结构及其户籍歧视,使得他们不得不忍痛割爱、把孩子留在家中。

三、因势利导,培养隔代教育子女的阳光心态

对于隔代教育的孩子,努力培养其积极、乐观、向上的阳光心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孩子只有抬起头来,才能注视远方。这需要家长、学校、社会担当起相应的责任:

1.就家庭而言,重在各司其责、加强配合,形成家庭教育的有效合力。一是父母采用增加沟通频率和充实交流内容等方法换取关爱孩子的空间和时间。父母要注意倾听孩子的心声,鼓励孩子打开心扉。建议韩XX的爸妈:通话的频率由以前的一星期一次提升到每周两次,并确保一次视频通话;通话的内容不再只是简单的嘘寒问暖,而是有意识地关注孩子的方方面面,鼓励孩子充分、自如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愿望;对于孩子的每一点进步或成功之处,及时给予激励和奖赏(包括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让孩子意识到知识的力量,主动增强学习动力,努力完成学习任务;同时,告诫孩子多与老师和爷爷奶奶交流,主动融入到班集体中;作为孩子的监护人,每学期与孩子的班主任联系2~3次,以便把握孩子的在校表现。二是孩子的爷爷奶奶竭尽所能当好教育“配角”,切实关注孩子的学习和卫生习惯。建议孩子的爷爷奶奶:多与孩子父母交流孩子的现实表现,出现了问题及时反映,并配合孩子的父母开展教育活动;加强对孩子学习习惯的监督检查,定时督促孩子完成作业,养成复习、预习习惯;密切关注孩子的卫生状况,要求孩子早晨起床后刷牙洗脸,饭前便后勤洗手,保持衣服干净、整洁,随时携带卫生纸,及时擦掉鼻涕等;每周与孩子的父母保持电话联系,对孩子的在家表现及老师反映的问题,第一时间与孩子的父母沟通交流,共商对策。

2.就学校来说,应积极开展心理补偿教育,切实关注孩子的喜怒哀乐。作为教育者,不仅要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还要关心孩子的心理问题。一方面,教师上课时不时地提问她一下,如果有进步了,就及时表扬;对于孩子出现的小问题,及时提示,督促改正;鼓励孩子大胆融入集体之中,主动与人交往、交流。另一方面,关心孩子的学习和生活,鼓励她在遇到不懂的学习问题或生活方面的困难时,勇于向老师和同学寻求帮助;鼓励她在课堂上积极回答问题,逐步培养她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多组织课外活动,让孩子单调的课余生活变得丰富多彩起来;培养她的业余兴趣和爱好,大力充实孩子的精神文化生活。

3.对于社会来讲,要努力打破城乡二元结构,营造平等、和谐的成长氛围。城乡二元结构及其户籍歧视,本质上是经济发展水平差异的表现。由此看来,农村地区应加大经济发展力度,政府提供更多的就业培训和工作岗位,使那些在外打工的父母有机会回到家乡就近、就地就业,这不仅有利于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还可以让父母也留在孩子身边,进而有更多的时间关注孩子的成长和命运。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黄耀仪.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调查报告——以湖南省武冈市晏日乡为例[J].邵阳学院学报,2008,(6):35-37.

[2]罗宗祺.愿关爱留在每个孩子身边——来自江西省全南县农村“留守儿童”的调查报告[J].理论导报,2005,(5).

[3]于月萍,李潮海.辽宁省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的调查报告[J].辽宁教育研究,2008,(12).

(编辑:杨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