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
首页 基础教育教育管理正文

面向生活:让品德课堂更具生命力

  • 投稿胡大
  • 更新时间2015-09-06
  • 阅读量745次
  • 评分4
  • 24
  • 0

◇湖北省当阳市教学研究室 夏丰笙

中图分类号:G62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4)15-0047-01

品德与社会强调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并在发展中生活得幸福而有意义,因此,如何让学生“走进生活、走进社会”,让品德与社会教学真正回归生活是每一位教师都应该探讨的问题。只有从学生的生活世界出发,用学生丰富的生活资源去激活教材,建构开放的课堂,品德与社会的教学才会变得更具生命力。

一、激活教材,取材于生活

1.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每天都有意想不到的事情出现,虽然多是小事,但也正是这些琐事塑造着儿童的品性和人格。因此,教师应有效捕捉学生的日常生活事件,并将之有机地融入品德与社会教学中。同时,教师应针对这些琐事,引导学生分析、讨论事故发生的原因、后果,并学会在生活中避免意外事故的发生。实践证明,耳闻目睹的生活事件,能让学生真切地体会其潜在的危险,从而增强防范意识和安全意识。

2.通过充分发掘生活资源拓展课程资源。学生的生活世界是多姿多彩的,在教学中充分发掘学生的生活资源,会极大地丰富课程资源。例如,教学“平安回家”一课时,笔者引导学生亲自了解交通情况,并提交调查报告,由此,让学生形成安全意识。例如,教学“我不耍赖皮”时,笔者让学生到生活中去寻找事例,并填在表格中,然后再在课堂上交流。实践证明,由学生自己搜集的课程资源,能促使课堂向纵深处发展,并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性。

3.联系实际,选取适合学生学情的课程资源。在“品德与社会”的教学中,笔者常常根据实际情况,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对教材进行再创造,让学生感到品德就在他们的身边。例如,为了在学生中产生榜样效应,学校开展了评选“校园之星”的活动,每周评选一名品学兼优且有一定特长的学生为一周之星。对此,笔者就让学生与“校园之星”进行面对面交流,让学生在这一过程中,了解他们的优点,同时激发其上进之心,从而实现教学相长。

二、创设有效情境,让学生深入体验生活

生活是“品德与社会”课最好的教材,因此,教师应善于创设生活化的情境,并组织富有情趣的德育活动,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教育。例如,在上“我和规则交朋友”时,为了让学生了解规则,并且自觉地遵守规则,笔者录制了人们在汽车站排队买车票的情景,十字路口市民闯红灯被交警批评教育的事例等,让学生展开讨论并分别对以上现象发表意见,明确遵守规则的重要性,让学生真正从“要我遵守规则”转变为“我要遵守规则”。教学“请到我的家乡来”一课时,笔者巧妙地设置情境,以模拟旅游的方式,请学生以导游的身份,用多种方式(图片、文字、快板、歌舞等)介绍家乡的名胜,并拿出实物或图片来介绍家乡的特产,制定一日游路线。这样,学生很快进入角色,且兴趣盎然,既激发了热爱家乡之情,又较好地完成了本课的学习。

三、参与实践,走向生活

新课标提出,“品德与社会”课旨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及良好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因此,品德教学应从课堂教学拓展到学生的家庭、社会生活。例如,在“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中,笔者经常根据品德与社会课的要求及学生的实情,引导学生走出校园,到社区、超市、公园、车站等去调查、了解、采访、研究……学习“父母的疼爱”,笔者让学生回家给父母做一件有意义的事;学习“不说话的朋友”,笔者让学生到公共场所去了解公用设施的使用、维护情况,并利用节假日去给这些朋友做美容,设计公益广告牌;学习“有多少人为了我”一课,笔者让学生去采访身边的劳动者,了解他们的劳动情况,关心他们的疾苦……这一切都促使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世界,用自己的方式去研究社会,在实践中体验、成长。

总之,新课程理念倡导品德课的教学要回归生活,强调以学生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基础,所以品德课教师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关注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社会生活实际,把教材、教学与学生、学校、家庭、社会的实际结合起来,才能使品德与社会课堂更具活力和生命力。

(编辑:朱泽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