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常州市审计局 王晴川
一、引言
审计质量是指审计工作过程及其结果的优劣程度,既包括审计工作的总体质量,还涵盖具体项目的审计成果质量,是衡量审计工作的标准。审计质量管理是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根据审计质量标准,制定审计项目控制程序或政策,以使各项管理和业务工作按照预定目标和程序运作,达到规定的质量水平,提高审计工作效率。加强审计质量管理,对于充分发挥审计职能,规范经济秩序,促进市场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强化审计质量管理,是降低审计风险、提高审计工作质量的保证。审计机关把审计质量管理作为审计工作的首要任务,对各环节进行有效控制,可以增强审计工作的可靠性、准确性、效率性,更好地发挥监督作用,为经济建设和领导决策服务。同时,通过加强审计质量管理,可以提高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打造一支作风过硬、敢于审计、善于审计的优质团队。强化审计质量管理,是遵循世界审计发展规律,适应国际标准化要求的需要。《国际审计准则》要求审计机构必须对审计工作质量进行管理,确保每个环节都按照基本原则进行。最高审计机关国际组织也明确提出质量保证是从事审计工作组织应履行的职责,这充分说明,强化审计质量管理,有利于实现我国审计业务与国际惯例接轨,推进全球趋同和交流合作。
二、审计质量管理的现状分析
(一)审计资源配置没有做到科学合理
近年来随着审计监督领域的不断拓展,上级审计机关和地方政府、司法机关交办或要求审计配合的工作越来越多,审计任务繁重与审计力量不足的矛盾日益突出。特别是一些项目时效性强、难度大,审计人员受进度计划、考核评比等因素的影响,忽视了保证质量要求,造成审计程序执行不到位,从而影响了审计质量,增加了审计风险。
(二)审计质量管理责任落实不到位
审计质量管理制度包括审计质量检查、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度。这三部分是相互作用,密不可分的一个有机整体。但实际执行过程中,有的审计复核工作流于形式,仅停留在文字修改的较低层次;有的审计责任考核缺少细化的程序及内容;有的审计质量管理责任追究主体不明确,造成责任无法落实到人,其结果是不了了之。
(三)审计队伍素质不适应工作需要
各级审计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是审计信息产品的提供者,对审计质量起着决定性影响。从目前审计人员的知识构成来看,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具有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较少。审计队伍中懂审计、会计、工程、法律其中一方面的人员较多,而既懂会计审计,也懂法律工程的综合性人才较少。二是知识结构相对陈旧。一般以单纯的财务会计知识来查错纠弊,就账审账,审计人员的视野和思路还不够开阔。三是综合分析能力不高。审计人员对政策的分析判断能力比较差,发现大案要案的本领还不够强,难以满足复杂审计工作的要求。
三、强化审计质量管理的对策建议
(一)建立组织保证机制
组织保证机制是审计质量管理的基础,包括以下方面:
(1)加强分级质量控制管理。责权对等是管理学的基本原则,在审计业务实施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审计组、业务部门、审理机构、审计业务会议和审计机关负责人作用,形成一个层次分明、权责明确,既相互配合又相互制约的全方位审计质量管理体系。一般项目实施方案由审计组组长审定,报业务部门备案。重要项目实施方案和调整事项报审计机关主要负责人批准。审计报告、审计决定书原则上由审计业务会议审定。审计机关负责人对审计项目实施结果承担最终责任。
(2)加强审计机关纵向、横向间联系沟通,有效整合资源。要对现有审计资源进行优化组合,以提高工作效率。应加大上下联动的行业和专项审计,提高审计成果层次,扩大审计的宏观效果。要加强协作和配合,共同促进审计整体计划的实施。要加强与纪检监察、财政、税务和工商等职能部门的交流,畅通协调和联络机制,形成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监督合力。
(二)构建制度保证机制
要促进审计项目质量整体水平的提高,审计机关必须强化制度约束,通过减少行为的随意性,满足审计工作法制化、规范化的要求。
(1)建立审计质量检查制度。应当强化审计全过程控制,采取内部自查、部门互查、同业检查等形式,注重事前跟踪、事中监督、事后防范和化解审计风险。通过开展审计业务年度考核和优秀审计项目评选等方式,对审计质量管理情况进行持续评估,进一步强化审计人员的责任意识,夯实审计质量制度基础。
(2)建立审计质量责任追究制度。应制定奖罚分明、责任到人的过错责任追究制,对审计人员、审计组长、复核人、审计机构负责人在审计实施环节中的过失或故意行为,设定确认标准和惩罚措施。对履职过程中出现缺位、越位等行为,依法追究责任,严肃处理。
(3)引入第三方监督检查制度。近年来国际质量认证的外部检查是审计领域逐渐引入的一项新的监督机制。该制度的引入,让审计业务质量接受没有直接利害关系的第三方监督,可以有效提高审计质量,控制审计风险,提升审计工作的公信力和认可度。其有效性己经得到最高审计机关亚洲组织的认可,并被写入了《国家审计质量管理指南》。因此必须:将业务精、能力强的社会中介机构、高等院校和符合条件的专业人士纳入人才库,并进行分类管理;制定具体指标体系,提高检查的可操作性,扩大监督内容,除现有的投资审计外,逐步增加单位财务收支审计、企业资产负债损益审计、专项资金审计等其他审计领域;将检查结果与审计干部的考核、奖惩直接挂钩。要注重分析监督结果数据,及时发现不足,提出改进措施,推动管理水平的提高。
(三)强化执业保证机制
执业保证制度是审计质量管理的核心。审计业务流程包括立项、计划、实施、报告等,每个流程的完成质量,都会对最终的审计结果质量产生实质性影响。只有把好每一环节质量关,才能确保执业保证机制的实现。
(1)科学论证审计项目计划。项目计划编制是审计业务执行的首要环节。在审计选题时要坚持群策群智,广开言路,通过媒体、网络、召开座谈会等方式,问审于民众、问审于领导、问审于部门、问审于一线,使审计立项更科学、更符合改革发展要求、更贴近社会和普通百姓。建立被审计单位资料库,对审计对象进行动态管理,及时更新信息,为合理确定审计项目打好基础。
(2)充分做好审计调查。审计调查是确定审计范围、选择审计方法的前提和基础。首先要摸清被审计单位的经济性质、管理体制、机构设置、财政财务隶属关系和相关内控制度执行情况。在充分调查了解的基础上,运用职业判断,对所掌握的内容进行细致分析,选准突破口。
(3)合理制定审计实施方案。审计实施方案是对审计项目质量进行评价的重要依据。审计方案应紧紧围绕审计目标,结合被审计对象的实际情况,突出重点,细化审计内容。对于重点项目审计方案,审计机关应组织召开审计业务会议进行集体审议。
(4)强化审计实施过程质量控制。审计实施的主要工作是取得审计证据、编制工作底稿。其工作质量直接影响整个项目的审计质量。因此,审计机关要有针对性地收集与审计事项相关的、具有证明力的原始资料,注意证据的客观性、充分性、时效性和合法性。在编制底稿时,必须符合审计质量标准要求。
(5)认真撰写审计报告。高质量的审计报告不仅要严谨求实,问题定性准确、评价客观公正,处理处罚适当,同时提出的对策和建议,要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能为有关部门宏观决策提供依据。审计报告在审批后还需征求被审计(调查)单位和拟处罚责任人的意见。如果被审单位或个人对审计报告认定的事实提出异议,要进一步核实修改审计报告。对拟作出罚款的处罚决定,符合法定听证条件的,审计机关应当履行听证程序。在正式出具的审计报告结尾处,要明确告知相关单位和个人可以提起申诉、行政复议和诉讼等法定权利。
(6)严把文书审核关。审计证据、工作底稿、审计报告等文书资料实行二级复核和审计机构审理。审计负责人应把好第一道关口,对审计目标偏差、审计事实不清、证据不足等问题责成审计组补充完善;审计机关业务部门要增强复核意见的及时性和有效性,发现主要材料不完整、定性错误的,通知审计组限期补正。审理机构要重视对审计文书间一致性的审查,减少审计质量缺陷。
(7)注重审计后续跟踪检查。审计结论跟踪整改情况是确保审计工作取得实效的关键。审计项目完成后,审计机关除了敦促被审单位在规定的时间内,严格按审计意见建议进行整改外,对不按规定落实的可以通过召开通报会、提交审计专报信息、制发审计建议函等方式,切实维护审计监督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8)健全审计结果公告制。审计的最终结果应向社会公布,接受舆论监督。近年来审计结果已有所公开,但数量和比例还有限。审计机关应进一步加大审计信息披露的广度、深度和时效性,切实保障公众的知情权,提高审计工作透明度,扩大审计部门的影响力。同时要推进审计项目后评估制度。要检查审计计划执行情况,为修正以后的审计立项目标提炼经验;对审计效果和审计质量控制过程进行评估,防范审计风险,巩固审计成果。审计质量管理是一项全员参与、全方位、多层次的综合质量管理活动,它涉及审计工作的各方面,贯穿于整个审计项目的全过程。然而它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建立、健全,需要审计机关打破部门之间的界限,推动影响审计质量的各要素、各环节持续改进;需要审计人员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将质量意识贯彻到审计工作中。只有这样,才能切实提高审计工作质量,更好地发挥审计“免疫系统”功能,为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出贡献。
编辑:彭秋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