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编辑部
自上年末今年初以来,国家相继推出了降准、降息、资产证券化、大额存单,缩短企业融资链条,清理整顿不合理收费,优化商业银行小微企业贷款管理,积极稳妥发展面向小微企业和“三农”的特色中小金融机构,大力发展直接融资,完善商业银行考核评价体系,大力发展支持小微企业获得信贷服务的保险产品等,旨在破解实体经济“融资难、融资贵”的一系列新政。这对更好地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长期以来,“融资难、融资贵”一直困扰着我国实体经济的发展。实体经济发展面临着融资渠道窄、融资方式单一、融资成本高等问题,特别是民营企业、中小企业和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较为突出。实体经济“融资难、融资贵”,不仅加重了企业负担,蚕食了实体经济本有限的利润空间,减小了实体经济发展的内部动力。同时也影响了宏观调控效果,带来了金融风险隐患。尽管国家采取了政策支持与行业引导,但困扰实体经济发展的“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尚未得到有效缓解,主要是因为“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是各种因素相互叠加、共同作用,导致实体经济发展面临融资困难。
“融资难、融资贵”,既与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的发展有关,也有微观主体自身、市场环境等多方面原因。
“融资难、融资贵”的成因非常复杂,既有宏观经济因素又有微观运行问题,既有实体经济因素,又有金融行业的问题。从实体经济方面看,不少领域的生产经营困难,资本回报率偏低,导致大量资金涌入资本收益相对较高的资本市场,加剧了实体经济“融资难、融资贵”。一些中小企业、小微企业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相对较弱,加之企业财务信息透明度较差,银行出于自身风险管理对其惜贷。从金融行业看,我国金融体制仍然存在缺陷,一些非市场化因素导致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不通畅,使得资金难以抵达实体经济。资金在银行内部循环现象突出,金融业脱实就虚倾向明显,加大了金融和经济运行风险。
当前我国经济面临稳增长和促转型的双重任务,要求激发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的活力,以实现‘稳中有转’的经济发展目标。只有切实解决实体经济融资困难,降低实体经济的融资成本,才能激发实体经济发展的活力,增强实体经济的自身实力。国内外的实践表明,实体经济是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是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主要方向。在当前国内外经济金融极为复杂的形势下,缓解实体经济融资困难,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对更好地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缓解实体经济“融资难、融资贵”的困难,必须深化改革、标本兼治、多措并举,多管齐下。
政策层面要疏通货币政策向实体经济的传导渠道,要解决好资金循环不畅等问题。金融机构要提高银行融资多元化程度和资金来源稳定性,缩短企业融资链条,严禁加重企业负担的行为,支持中小企业、小微企业发展。金融必须回归实体经济,要植根于实体经济、服务于实体经济发展,共同促进经济健康平稳增长。企业要加快推进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步伐,切实增强核心竞争力和盈利能力,提升实体经济特别是传统制造业投资的收益率,吸引更多社会资金关注实体经济发展。要不断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健全规范财务制度,提高经营管理水平。要运用融资工具盘活存量资产,通过盘活沉淀资产配置金融资源,要用足用活实体经济融资新政,积极探索创新融资方式,实现持续、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