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
首页 文科毕业会计毕业正文

会计核算能力素质模型构建研究

  • 投稿图诺
  • 更新时间2015-09-01
  • 阅读量311次
  • 评分4
  • 82
  • 0

中国电信湖北公司 石 磊

【摘要】本文从实践出发,运用心理学基础原理,创新性提出了构建会计核算能力素质模型、建设培训会计核算人员新模式,以提高会计核算人员从业水平和工作效率,更好地服务于企业和社会的思想,具体介绍了建设模型的目的、原理、内容、初步运用和成效。

【关键词】会计 能力 模型 研究

一、引言

“ 会计人才是国家人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维护市场经济秩序、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力量”。会计人才是企业赢得竞争优势、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因此会计人才培养工作一直是各企事业单位人才培养的重要部分。然而随着时代进步、环境和用人单位需求变化,对会计人员的能力素质要求也愈加高,简单雷同的传统上课考试培训模式,己不能适应现代会计培养与发展的要求。很多企事业单位都在寻求更加科学化、系统化的会计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提高会计队伍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以支持企业可持续发展。

笔者目前服务于一个财务共享服务中心,中心的职能是负责一个特大型央企的全省会计核算服务、风险防控和价值创造,中心全部是会计核算人员,相对普通的财务机构,对会计人员的核算素养、专业水平和职业素养要求高得多。因此,笔者在实践中提出了构建新型会计核算能力素质模型的理念和建设新型的会计人员培训模式,并构建完成运用于实际中,以提升会计核算人员综合素质能力,对会计核算工作质量和效率有着明显的促进作用。现将该模型构建有关情况进行梳理提炼,为进一步完善打好基础,并提供研究参考。

根据会计核算岗位工作职责,针对性提炼核算会计适配岗位的能力或素质要求,并按级分层归类形成模型,据此评估从事此项工作人员实际水平,按“缺什么、补什么”针对性开展培训,提升会计核算人员适岗能力与素质,实现会计核算人员“核算高效率、质量高标准、服务高水平”的目标。

二、会计核算能力素质模型构建理论基础与思路对企业而言,提供培训是为了激励会计人员提高业绩。本文通过运用心理学动机理论、社会心理学理论的基本知识,梳理日常与会计核算人员的大量交流研究激励个体提高绩效的关键因素或指标,并通过实践归纳梳理得出主要指标以构建模型。

(一)模型构建的理论基础

1. 运用动机理论发现:制定适合的标准、设定适合的目标值和掌握会计人员归因心理是模型建设的基础,构建模型对于培养会计核算人员有必要性。由动机理论的目标设定论发现,假设过去的绩效和能力是个体选择目标的主要决定因素之一,则个体是希望具有目标、选择目标以及有动机去实现目标的, 并通过以下四点影响其动机,一是选择能够激起努力的目标,二是选择能够指引注意力和努力方向的目标,三是选择能够增强持久性的目标,四是选择能够间接影响行动的目标。而在实际与会计核算人员的日常接触与访谈中发现,基本每个会计人员都希望在工作中有激发工作热情的适合自己的目标,有符合自身条件的并能够通过一定努力获得成绩的工作标准,有种机制能测试自己的基础潜质和标准的符合度。

动机理论的期望理论则认为,个体选择有意图的行动、努力水平和职业,以最大化其预期愉悦、最小化其预期痛苦,因此个体的动力模型是其期望(如业绩)、功用性(如能力)和效价(对成果的追求)的函数,需要运用期望值来决定最大化动力的备选方案。建设一个基于职业标准、专业能力和道德素养的模型来满足会计人员提升自我的期望是必要的。

动机理论的归因理论是将所关注的人的行为归属为一定的原因,对于所关注的人的某一行为应归为内因(能力、努力)或外因(任务难度、运气)。被观察者倾向于将其行为更多地归为外因,而其他人倾向于将相同的行为更多地归为内因。这一偏差也提供了解释和预测个体如何主观理解实际业绩和目标业绩差异的基础。所以为让会计人员更客观的认知自己的业绩水平和激励提高业绩,需要更侧重于设立内因指标和评价标准,激发主观能动性,让会计人员取长补短,提高自身素质能力。

2. 运用社会心理学理论的发现:满足会计人员自我评价、自我强化、自我改进的心理需求是构建模型是否适用的关键。

社会比较理论告诉我们,个体有正确的自我评价、自我强化和对能力、选择、业绩、情感及成就自我改进的需求;个体会将自身与客观信息进行比较或与他人进行比较;如果人们寻求自我强化的评价,则会将自己与较低水平的对象进行比较,如果寻求自我改进的评价,则将自己与较高水平的对象比较;人们日常更倾向于将自己与相同情境或有类似任务的人(如同事)进行比较。在日常与会计人员的交流中也发现,绝大多数人都希望有一种评价标准和机制,能让他们正确评价自己的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能通过一定标准的对比,发现优势与劣势,期待单位能提供针对性的培训帮助他们获得进步与更好的业绩。所以在构建模型时,满足这些心理需求对模型成功与否非常重要。

综上所述,构建会计核算能力素质模型有着心理学的理论基础,同时也能满足会计核算人员的实际心理需要。构建模型需要从设立适合的指标体系和标准入手,通过心理学相关手段能对会计核算人员进行测试和评价,并基于评价指标范畴指出会计个体专业能力、职业素养等方面的优势与劣势,帮助会计核算个体提升自己。

(二)模型构建的基本思路

一是调查归纳,提炼模型指标体系,形成模型基础。二是研究探讨,制定所有指标的定义规范、分级标准,形成模型框架。三是试点测试,征求有关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专家和会计核算骨干人员意见,调整优化和修正模型。四是宣传和培训模型,让全体会计核算人员学习和认可模型,并不断征求意见和修正模型,并最终定稿。五是依模型设计会计核算知识题库和心理测试题库,心理测试题库请人力资源专业咨询公司依分级标准设计完成,专业题库聘请会计专家设计完成。六是择机对全体会计核算人员按模型进行心理评估和专业测试,为每位会计核算人员提供评估报告,为企业出具整体报告。七是针对评估报告得出结论,主要是评估发现的能力素质缺陷,根据需要提升的能力种类划分会计人员培训类别,制定针对性培训方案,称之为行动力学习方案。八是开展针对性培训。九是培训完成后的再评估,评估培训效果和模型适用性。十是持续优化。

三、会计核算能力素质模型构建

构建过程主要包括三个阶段,即数据调研分析阶段、模型校验阶段以及成果汇编阶段。如图(1)所示。

(一)数据调研阶段

数据调研阶段的主要工作是根据影响会计核算岗业绩最关键的若干业务模块,提炼完成任务所需的关键能力标准以及支撑关键行为的性格品质。在该阶段,分别用了战略演绎法、资料分析法、标杆人员BEI 访谈法以及问卷调研法等方法对数据资料进行收集整理。

1. 战略演绎环节。就是运用战略演绎方法,收集公司对核算岗未来的职能定位,从组织战略发展的要求,梳理出新的要求。

2. 资料分析环节。通过对相关资料的整理及研读,在收集公司会计核算岗职位说明书、所属部门职责、岗位涉及的业务流程等资料的基础上,研读提炼出了会计核算岗位关键业务模块。

3.BEI 访谈环节。运用BEI 访谈等方法对会计核算岗标杆人员进行调研访谈。在BEI 访谈的过程中,首先与典型员工本人、典型直属领导、典型身边人进行面对面座谈,收集典型员工的行为事件,以及他们对典型员工在事件中行为的认识和理解,并编码记录典型行为;然后,对获取的信息进行筛选,删除不具备操作的描述性语言,转录原始访谈记录中的行为描述,将具体的描述转录成员工具体的能力素质,并分别统计典型素质元素的提出频次,将概念相同或相近的元素,整合到共性素质中,筛选出关键的能力素质指标,进一步明确核算岗位关键业务模块以及完成任务所需的关键能力标准。

(二)模型校验阶段

基于以上一系列的调研、分析工作,撰写出了核算岗位能力素质模型和具体分级标准的初稿,即模型初步建成。

当会计核算岗位能力素质模型基本成型之后,进行专门校验。首先,对初稿进行一次内部研讨;第二步是通过沟通会等方式,由具体工作项目组、会计核算岗位相关人员对模型及其标准提出意见或建议。最后再根据相关意见和建议对初稿进行修改,并形成会计核算岗位能力素质模型及标准修订稿。

(三)成果汇编阶段

构建的最后一个阶段便是成果汇编阶段。基于会计核算岗能力素质模型及标准修订稿,对成果文件进行汇编,最终完成《SSC 会计核算岗位能力素质模型手册》。

四、会计核算能力素质模型内容

(一)模型的框架结构

图中所示即此次构建的“SSC”模型结构图,SSC 是职业化(Specialization)、标准化(Standardization)、客户化(Customization)的英文缩写,模型以这三个维度形成稳固的三角支撑模式,三个维度互相联系、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针对职业化,提炼出专业能力、责任意识、诚信正直、抗压能力等四个具体能力素质指标。针对标准化,提炼出严谨细致、高效执行、勤思好学等三个具体能力素质指标。

针对客户化,提炼出团队合作、全局意识、开放沟通等三个具体能力素质指标。

上述三个维度模型指标共计十个,在构建过程中提炼总结了这些指标的具体内容,均包括:指标名称、指标定义、指标等级、等级关键词以及等级行为模式(等级典型行为)等。

(二)模型指标的含义

1. 四个职业化维度指标,代表了会计核算能力内涵。

(1)专业能力:专业领域相关知识扎实,对待专业问题能够提出令人信服的专业性处理意见;准确辨别问题之间潜在的多重因果关系,擅于进行推理分析,并能将复杂问题进行逐层分解;具备一定的创新意识。

(2)责任意识:认真履行工作职责,并积极主动承担本职工作和领导交办的其他工作任务;对自己在工作中的行为及其结果负责,敢于承担责任并设法解决问题;能够很好平衡工作内与工作外的关系。(3)诚信正直: 严格遵守会计准则并具有良好职业道德,业务处理不受个人利益、好恶的影响,遇到利益诱惑时能坚持原则,不凭借职位之便为自己或他人谋取私利;工作中能够言行一致,做事客观公正,信守承诺并保守公司秘密。

(4)抗压能力:能够适应长期的重复性繁琐工作,对严格的“时效、质量”等考核体制环境能够保持平和、稳定的情绪状态,控制负面情绪和消极行为,很好完成工作。

2.三个标准化维度指标,代表了会计核算业务标准素养。

(1)严谨细致:保持客观严谨的工作态度,尊重事实,关注细节,控制风险,重视工作质量,通过对过程的控制,追求结果的准确性与科学性。(2)高效执行:理解自身任务目标,服从领导决议,快速响应领导工作任务,严格遵守公司的保密流程和制度,有力推动个人与其它相关方积极开展行动,以确保质量目标的实现。

(3)勤思好学:善于发现问题,并积极思考问题,尽最大能力提出解决建议;加强各方面的自我学习,并在工作中不断应用,提高工作的效率与质量;能够根据业务的变化,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能,灵活处理工作中出现的新问题。

3.三个客户化维度指标,代表了会计核算服务素质要求。

(1)团队合作:富于合作精神,重视团队的整体价值和利益,在团队中主动分享并积极配合,追求团队整体目标的达成。

(2)全局意识:跳出本位,始终以大局为重,全面、系统地考虑自身的工作对部门和组织整体的影响。

(3)开放沟通:保持开放的心态,充分表达并努力了解他人的观点与立场,以促进彼此的相互理解与信息的无障碍交流。

(三)指标分级评价内涵

上述每个指标都根据测算结果,分成四级,即等级1 至等级4,逐级提高,以此作为评估的标准。以“开放沟通”指标为例,其分级及每级内容如下表所示。

五、结论

本模型已在笔者服务的财务共享服务中心进行实例运用,即根据标准组织测试评估,提供评估报告和针对性培训,目前培训仍在进行中。具体为:一是根据模型开展的会计核算人员评估工作。请中介机构专门设计了评估流程和软件,请财会专家和会计骨干设计了专业能力测试题,包括专门设计的500 多题的心理测试题、360 度评价和专业能力测试等。组织了专题考试和测试。二是向每一位参加评估的会计核算人员出具了评估报告。每份报告都有三个维度每项指标的量化结论和十项指标雷达图,得出了具体参考意见和改善建议。三是向公司提出了整体总结性报告,对公司整体会计核算人员基于模型的优势与不足提出了量化分析的详实报告,并提出针对性改进意见。四是根据评估结论提出整体培训计划,行动力培训计划。运用前后比较,参加测试和培训会计人员的年度绩效成绩普遍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50%,差错率下降70%,可以说基本达到目的。

首先,该模型提炼的成果SSC( 职业化、标准化、客户化),与公司会计职能内涵、业务依托以及会计服务宗旨非常吻合,内容方面基本涵盖了个人成长、团队合作及工作要求,能够准确反映当前和未来一段时间内企业对会计核算岗人员能力素质要求的一个标准。

其次,该模型是促进员工持续完善的基础。公司可以建立基于会计核算岗位能力素质模型的评估机制,该评估机制对目标的完成、绩效的提高和能力的评估,可以帮助员工完成目标,完善自我,以及了解自身事业发展机会。而基于这一模型的评估机制也可以让公司了解到众多关键性信息,包括:员工的管理能力和素质的长处与短板;员工潜在的能力和发展趋势;员工真正需要什么样的能力和经验方能满足既任岗位所明确的能力素质要求;要采取怎样的培训,才可以有效地弥补员工经验和能力的不足。依据这些关键性的信息,公司便可以引导员工制定出绩效与能力的发展目标以及具体的行动策略,从而促进员工在工作中不断完善自身的行为,进而取得公司期望的绩效成果。

最后,模型是员工有效培训提升的基础。在会计核算能力素质模型与评估基础上有针对性的培训课程设计,一方面能够让公司了解核算不同岗位的能力素质要求,包括个性、价值观、能力以及知识等;另一方面可以让公司明确现有的核算岗位员工在素质能力特点、知识水平等方面还有哪些不足与短板,尚无法满足未来岗位的需要。这样便可以确保整个培训能够有的放矢,从而有效提升不同岗位员工的能力和素质,进而提高会计人员的核算质量、工作效率、服务水平。

会计核算能力素质模型的构建及初步运用阶段已告一段落,阶段性成果基本令人满意,下一步可以持续针对性培训并开展第二次评估。

参考文献

[1] 克里斯托弗·S·查普曼. 管理会计研究( 第一卷和第二卷)[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编辑:彭秋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