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盈
摘要:传统的成本性态模型假设企业的成本费用额仅受企业业务量的影响,而忽略了企业的生产能力、管理者决策和外部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因此严重偏离了企业的实际经营管理情况。现代研究发现,企业的成本费用额与其业务量之间并非是简单的线性关系,而是存在着成本粘性。本文首先回顾国内外文献对成本粘性的存在性、成因及其经济后果的研究,并对国内外文献进行述评,最后结合现有研究成果提出我国未来研究可能的方向和展望。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成本粘性;管理者自利;文献回顾
传统成本性态理论认为,企业的成本费用额与业务量之间呈一种线性关系。该理论假设企业的成本费用额仅受企业业务量的影响,而忽略了企业生产能力、管理者决策和外部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与企业的实际经营状况不符。现代研究发现,企业的成本费用额与其业务量之间并非仅仅是简单的线性关系。国外学者Anderson,Banker 和Janakiraman 在2003 年率先提出成本粘性(sticky cost)概念。此后,国外出现了大量与成本费用粘性相关的实证研究,主要研究成果是成本费用粘性的存在性、成因、特征、在国家及行业间的差异等方面。
一、成本费用粘性的存在性
现代研究中发现,企业的成本费用额与其业务量之间并不仅仅是简单的线性关系。Anderson,Banker 和Janakiraman(以下简称ABJ)于2003 年率先提出成本粘性(sticky cost)概念,即企业业务量上升时成本的增加量大于业务量等额下降时成本的减少量。ABJ 构建了检验成本粘性的对数线性模型,他们通过对美国7629 家上市公司1979-1998年度的销售费用、一般费用和管理费用(SG&A 费用)进行经验研究发现,销售收入每增加1%,SG&A 费用增加0.55%,而销售收入每减少1%,SG&A 费用仅减少0.35%。ABJ的研究为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之间相互作用的研究建立起了一座桥梁,也为成本粘性的后续研究奠定了基础。在我国,孙铮和刘浩(2004)首先验证了我国上市公司存在费用粘性行为,且同美国相比我国上市公司向下调整费用的速度要慢得多。此外,巴西学者Rlbero 和Patrica(2004)、日本学者Hirai 和Shiiba(2006)、加拿大学者Balakrishnan 和Gruca(2008)、德国学者Holzhacker 等(2012)也都采用与Anderson 相同的研究方法分别验证了本国的上市公司中存在成本粘性现象。Banker 和Byzalov(2013)更是通过分析Global Compustat中1988-2008 年的经验数据发现,20 个样本国家中有16 个都存在费用非对称性,从而验证了费用粘性行为是一个全球性现象。
二、成本费用粘性的成因
Banker 和Byzalov(2013)在对成本费用粘性的相关研究总结后,整合出了一个分析成本费用粘性成因的完整框架,他们将成本费用粘性的成因归纳为调整成本、管理者预期和管理者自利。
1.调整成本
由于企业成本费用产生的原因是企业对各种资源投入承诺,因此企业需要增加或者减少资源时,就会产生一定的资源调整成本。例如,当企业要裁员时,企业必须向被解雇的员工支付遣散费,同时可能降低剩余员工的工作士气和劳动生产率;而当企业必须增加人力资源时,企业需要承担招聘和培训新员工的费用。由于企业减少资源的成本往往要高于其增加资源的成本,因此当企业的业务量下降时,企业成本费用的下降幅度要低于当业务量上升时成本费用的增加幅度。Subramanian 和Weidenmier(2003)认为,当企业销售额的小幅波动时,企业调整资源的成本一般较低,这时企业不会出现成本粘性;而当企业的销售额出现大幅波动时,企业调整资源的成本一般较高,此时由于企业的调整成本较高而可能出现成本粘性行为。Banker和Chen(2006)研究表明,在工会谈判力越强和员工法律保护越完善的国家,企业调整人力资源的所付出的代价就越高,此时企业的成本粘性越强。
2.管理者预期
管理者的预期对企业经营决策有重大影响,如果管理者预计企业业务量会持续下降,他们会倾向于削减较多的资源,因此对企业销售收入的消极预期就可能会降低企业的费用粘性程度。而如果管理者认为公司业务量的下降仅仅是暂时的,他们可能会倾向于保留闲置生产能力来为将来的生产经营做充足的准备,因此管理者对公司销售收入的积极预期就会提高费用粘性水平。
Banker 等(2010)、李粮和赵息(2013)研究发现随着上市公司管理者对未来销售形势的乐观预期的增强,企业的费用粘性水平会增强。Chen 等(2013)指出管理者过度自信也会引起其对未来销售收入的乐观情绪,由此导致成本粘性增强。因此,Banker 等(2013)年指出管理者调整资源不仅会考虑当期销售下降时资源需求的减少,也可能考虑在将来销售收入回升的时候资源需求的增加。
3.管理者自利动机
委托代理理论(Agency Theory)最初由Jensen 和Meckling 提出,由于信息不对称,管理者凭借其专业知识和垄断的经营信息,有可能违背所有者的意愿而谋取个人利益。由于管理者与股东之间委托代理问题的存在,管理者的自利动机可能会影响其做出的经营决策,而这些经营决策可能会使得企业成本结构与其最优的资源配置结构偏离,并产生成本粘性行为。
Anderson 等(2003)认为,管理者出于满足个人利益需求的动机可能会做出保留闲置资源的决策。因为当企业外部环境和业务量发生变动时,管理者既不愿意减少自己所能获得的薪酬,也不愿意削减自己所能控制的资源,这可能会产生费用粘性。Chen 等(2012)认为,管理者的“帝国构建”(empire building)动机可能会驱使管理者在业务量下降时并不及时削减不必要的资源,而当业务量上升时增加更多实际上并不需要的资源。同时,管理者也可能存在动机去降低成本粘性,例如当管理者倾向于避免亏损或者盈利下降(Dierynck 等,2012;Kama 和Weiss,2013)或是需要良好的财务报表来取得银行贷款(Banker 和Fang,2013)。因此,Banker(2013e)将管理者自利动机分为两类,即管理者的“帝国构建”动机以及管理者完成盈利目标的动机。
三、其他影响成本费用粘性的因素
从外部环境来看,研究表明劳动力市场特性(Banker 和Chen,2006)、国家(Calleja 等,2006)、行业(Subramanian 和Weidenmier,2003;刘武,2006)和经济生态地区(陈灿平,2008)的差异会对成本粘性产生影响。
还有一些研究发现,公司特征也会对成本费用粘性产生影响,如资本密集度与雇员密集度(Anderson 等,2003)、产能利用率(Balakrishnan 等,2003)、产权属性(陈磊和宋乐,2009)、公司治理结构(Chen 等,2010)、股权结构(刘武,2007)、盈余管理(陈磊等,2012)等。
四、国内外研究述评及未来展望
综上,随着Anderson 等(2003)的研究,国外学者在企业成本费用粘性行为领域已经逐渐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研究框架。我国关于成本费用粘性的研究起步较晚,目前的研究还并不多,研究的跨度和深度还远落后于国外。
在成本费用粘性的成因方面,我国已有文献主要集中于探索不同行业、地区、公司特征对成本费用粘性造成的的不同影响。由代理问题引发的管理者自利问题对企业成本费用粘性的影响虽然已经在理论和经验数据上得到了验证,但是现有文献主要通过研究公司治理效率与成本费用决策之间的关系来间接考察管理者自利行为对成本费用粘性的影响,鲜有文献针对管理者决策背后的动机进行专门研究。
在企业的现实经营活动中,管理者行为毋庸置疑会对企业的各项经营决策造成影响。对于管理者行为和费用粘性之间关系的研究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清楚深入地了解成本性态, 同时也为企业所有者约束管理者的自利行为提供思路,从而减少代理成本,提高企业经营效率。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孙铮,刘浩.中国上市公司费用“粘性”行为研究,经济研究,2004年第12期.
(作者单位: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会计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