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隽
摘要:农业的健康快速发展对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起到推动的作用。我国每年都会拨放大量的资金用于“三农”的建设,以保证惠农、富农、强农政策的顺利开展以及实施。而对于这些涉农资金是否得到正确合理的使用,已经日益成为审计部门关注的重点。本文则针对涉农资金审计的必要性、存在的问题以及相应的治理措施展开详细的讨论分析。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涉农资金;审计;治理措施
2014年年底,海南省审计厅对外宣布,在该省本年组织的“涉农四项资金绩效审计”主题项目中,共对21.55亿元的涉农资金进行审计,其中共发现问题资金5.03 亿元。大比例有问题的涉农资金被查处,再度引起了社会各界对涉农资金是否得到正确使用的关注。涉农资金是否得到正确的使用,关系到我国“三农”问题的顺利实施,关系到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关系到百年目标的顺利实现,因此涉农资金的审计也被审计署和各级审计机构列为做好审计工作的“重头戏”。
一、涉农资金审计的必要性
涉农资金是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拨付的用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专项资金,其包括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农村医疗、村村通、农村的义务教育等众多方面,关系到农民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因此涉农资金审计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首先,涉农资金涉及到的部门众多,并且关系到千百万农民的自身利益,情况复杂,为了保证国家的各项资金用在实处发挥正确的作用,让农民真正的得到好处,共享社会主义的成功,必须加大对涉农资金的监察。其次,通过调查与分析,可以清楚的了解各地方涉农资金的使用情况,分析和揭示不同地区在农业上所存在的困难,有助于政府根据审计过程中所发现的情况对已经制定的政策进行适当的调整,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和提高农业科技含量,确保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发挥了一定的作用。最后,进行涉农资金的专项审计,可以充分发挥审计机关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作用。通过开展各项审计工作,发挥审计部门的监督作用,依法审计严格审计,才可以保证国家的各项资金得到高效的使用,促使下级部门合理的分配、管理和使用各项资金,最终实现造福农民大众。
二、涉农资金审计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涉农资金审计对象财务知识缺乏,配套基础设施薄弱。由于农村的审计人员缺乏基础的财务知识,有些人员基本上是半路出家,没有经过长期系统的财务培训,记录的账簿缺乏专业化和规范化。同时,大部分的农业资金使用单位的记录尚未实现电算化,仍然采用的是会计人员进行记录的“手工帐”,甚至有的根本就没有账簿,出纳与会计由一人担任,没有实现权责分离,而且记账的时候,在没有原始凭证的情况下就将相应的支出记录在账簿当中,没有经过认真的审核。由于没有配备电算化,缺少相应的内部控制程序,这就给审计人员在现场取证的时候带来一定的困难,很难获得高质量的审计证据,使得审计人员无法做出正确的判断。
第二,审计人员不足,审计人员的素质和水平有待提高。随着国家逐步加大了对农业的扶植力度,涉农资金的投入量与日俱增,工作量大任务重,现有的审计人员已经很难满足日益增长的涉农资金的审计需求。同时,现有的审计人员的专业素质和法制素质与涉农资金审计所要求具备的素质还有一定的差距。多数涉农项目审计没有实行真正的绩效审计,有的停留在查错防弊阶段。
第三,审计的深度和广度无法得到保证。首先,涉农资金投放的层级很多,涉及到的项目错综复杂,增大了审计的难度。涉农资金一般由财政部拨付给省级财政、农业部、国家林业局、卫生局等各个部门,再由各部门根据所需逐层往下拨付,资金的用途包括乡村公路建设、农村中小学义务教育、农村合作医疗、农业产业化经营等诸多方面,项目零星,复杂交错,所涉及到的范围广泛,有着“大而散”的特点。这就使得审计人员在进行审计的时候会对那些零星的项目进行抽查,无法对每一个项目都进行详细的审查,导致审计的广度无法得到保证。其次,由于人力和时间的限制,使得审计的深度也无法得到保障。涉农资金所涉及到的范围非常广泛,审计人员仅仅会对重大的资金项目进行详细的审查,而那些零星的项目则是抽样审计,这就会导致很难对每笔资金的每一项用途都进行核对,有的环节有的项目很难做到审查到位、深入审查和透彻审查,使得审计的深度受到了限制。
第四,缺乏相关法律法规的制约。在近几年,国家不断加强对“三农”的投资力度,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医疗保险、水利建设等方面投入的资金逐年增加,然而相应的法律法规却未能与资金的投入速度同步,没能达到及时的跟进。一方面,当财政资金拨付到某一个项目时,审计部门未能对资金使用的全部过程进行全程跟踪,如今审计工作基本为事后审计,缺少相应的事前审计和事中审计,而我国也未能颁布明确的制度来规定农业资金的审计应当有哪些程序以及做好哪方面审计的工作。这就使得审计工作中漏洞百出,审计人员偷工减料,大量的财务舞弊现象未能被发现。另一方面,审计机关的督促整改细则制度尚不全面。审计工作的目标就是发现被审计单位在日常经营中是否存在重大错报以及舞弊的情况,审计人员还需根据审计的结果向被审计单位出具审计报告同时提供相应的建议。然而现实的情况则是,既没有对被审计单位出具相应的审计整改情况书也没有制定出完整可行的回访制度,同时对于审计中所发问题的相关责任人也没有采取一定的惩罚措施,涉农资金的审计从表面上看也就是走个形式,未发挥其实质的意义。
三、涉农资金审计的治理措施
第一,推进涉农资金基础设施的改进,提高信息化水平。一方面加强对基层会计人员的继续教育,定期对其进行会计相关专业知识的培训,提高业务素质。同时,制定考核机制和淘汰制度,不定期的对基层的会计人员进行考试,未通过考试者通报批评或者开除不在聘用,以此提高账务的质量。另一方面,提高基层信息化水平,实现人机结合。将会计电算化普及推广到基层去,用电算化代替手工记账,充分利用计算机的各项功能,既能减少手工处理的工作量同时也可以职权分离,加强内部控制,防止会计人员利用手工记账的漏洞私自占用涉农资金。
第二,壮大审计人员队伍,重视审计人员素质和职业道德的培训。根据各地的具体情况,对审计人员的数量进行适当的调整,择优录取,招募素质过硬的审计者加入涉农资金的审计队伍中去。对已经在编的审计人员,定期考核,坚决淘汰无法胜任工作的人员,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审计人才队伍。同时,涉农资金审计的难度大,不仅要求审计人员有过硬的专业素质,还要对一定范围的农业知识有了解,这样在审计的过程中才可以及时的发现舞弊错报等现象。因此,各部门应当加强对专业人员的培训,定期聘请老师进行最先进审计方法的辅导,为其传授应当具备的农业的基础知识;每年选派审计的骨干人才到各地高校进行定期的专业培训;开展全省范围内的审计经验交流大会,资源共享,共同进步。不仅如此,还要注重对审计人员综合素质的培养,审计人员必须具备良好的组织协调能力,能够与资金所涉及到的各个部门进行沟通,同时深入群众,与广大农民进行交流,了解资金的具体使用情况;具备抗压能力,面对审计工作的繁琐与复杂,能够迎难而上,坚持下来,出色的完成审计任务;具备综合分析能力,面对错综复杂的审计证据,研究各个证据直接的关系,分析可能存在的问题。
第三,创新涉农资金审计模式,科学运用审计方法。首先,突出重点,提高审计的效益。由于涉农资金涵盖范围大,涉及到的金额零星,很难将所有的领域全部覆盖,因此在进行审计的时候,应当将涉及到农民自身利益以及农民最关心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放在最重要的地位进行重点审计,保障农民的切身利益,做到“全面审计,抓重点,深调查”。其次,强化审计调查。仅仅通过对会计账簿上面的审计很难发现挪用资金的问题,因为账簿上的记录一般来说所附带的原始凭证都是齐全的,无法发现问题。所以,深入到农民群众中去进行审计调查必不可少,深入了解每项支出是否用在实际的用途上,发放到农民手中的钱是否账实相符等等,这样有利于全面掌握情况。最后,实施全方位的联动审计。由于涉农资金的拨付不仅涉及到财政部,同时还涉及农业部、交通厅、文化部等等各部门,因此应当由审计部门牵头,自上而下层层审计,同时纪检部门、财政部门、教育等部门进行配合,通过多次的联动审计,提高涉农自己的使用效率。
第四,逐步完善涉农资金法律法规的建设,加大惩罚力度。首先,国家应当尽快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弥补涉农资金在制度上面的空白。明确审计部门的职责范围、操作流程以及审查方面,敦促其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权限,提高审计的质量。同时,明确制定有关责任人的追究制度,对于玩忽职守、滥用职权、违法使用专项资金的人员进行严肃处理,做到“权利在阳光下运行”。其次,加大惩罚力度,严格做到“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基本原则,对在审计过程中发现严重损害农民利益的违法违纪案件依法严肃的进行处理。对于擅自改变涉农资金用途、挪用涉农资金或者私吞涉农资金的人员,追缴相应的款项并对其处于罚款;对于性质轻微的,给予记过通报批评的处分;对于管理部门滥用资金用于个人享乐等这些性质恶劣的,给以党内警告,性质严重者可撤销其职位;对于贪污受贿吃回扣者,应依法转交到司法机关进行处理。最后,要贯彻十八大中所提出的群众路线的政策方针,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紧密的依靠群众,认真听取基层群众的意见,将审计的结果公之于众,让人民群众监督,对审计中的不足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议,做到审计透明化,让法制化审计落地生根。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侯俊明,刘俊昌,陈文汇.我国财政涉农资金对农业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财会研究,2014.1.
[2]林丽哥.地方农村基层涉农资金的审计特点分析.现代商业,2014.5.
[3]吴丽芳.财政涉农资金管理中的问题和建议研究.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4.6.
(作者单位:福建南平市人民检察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