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
首页 医学护理儿科医学正文

针刺疗法治疗小儿夜啼现状研究

  • 投稿
  • 更新时间2022-02-16
  • 阅读量93次
  • 评分0

摘    要:夜啼是一种婴幼儿常见的睡眠障碍,发病机制不明确,内治疗法报道较多,外治疗法临床报道较少。查阅各期刊数据库后,总结近30年针刺治疗小儿夜啼的不同针刺方法及临床疗效,探讨不同针刺方法及针刺不同穴位的疗效,为治疗该病提供提供临床参考。
关键词:针刺 穴位 睡眠障碍 夜啼

夜啼是一种常发生于新生儿与婴幼儿的疾病。表现为小儿白天睡眠无恙,入夜则啼哭不安,时哭时止,或每夜定时啼哭,甚则通宵达旦,属于西医睡眠障碍中的夜惊症。该疾病与小儿尿布潮湿、衣被寒热、饥饿不适或夜间拗哭等无关,并且无发热、呕吐、泄泻、口疮、疖肿、外伤等表现[1]。针刺疗法因不用喂药、起效快、无不良反应,而容易被家长接受。笔者检索近30年文献,将常用针刺方法、常用经脉和穴位总结如下。
治疗所选针法研究
针刺和点刺疗法:刘保怀用中冲穴点刺放血治疗小儿夜啼症33例[2],32例均针刺当日见效,1例治疗无效。苏幸福治疗46例心神不宁及心火过盛型夜啼患儿[3],用三棱针点刺中冲穴出血2~3滴,点刺1~2次共有42例痊愈,4例兼有伤食腹泻患儿无效,治愈率为91.3%。刘百生用三棱针或粗毫针针刺四缝穴[4],再针刺大陵穴,平补平泻手法捻转1 min后拔针,治疗13名夜啼患儿,1次/d,3次后症状全部消失。陈秀珍针刺四缝穴配合推拿治疗夜啼22例[5],痊愈16例,有效5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3.8%。
徐佩莉治疗59例夜啼患儿[6],用短毫针挑刺患儿夹脊穴,自上而下,轻轻挑刺皮肤,一遍即可,可有微微渗血。显效41例,有效15例,无效3例,有效率为94.9%。王辉治疗255例因惊恐恫吓而致夜啼患儿[7],用毫针斜刺巨阙穴0.3~0.5寸,再用针点刺四缝穴和少商穴放血,209例1次痊愈,46例2次痊愈,治愈率为100%。丁如根用三棱针针刺患儿双侧少冲、关冲、少泽、足三里、四缝[8],治疗夜啼患儿1~3次后夜啼立止。洪枫用毫针浅刺患儿印堂穴[9],少量出血后挑刺人中穴,再快速浅刺承浆、地仓、中枢、中脘、内关、神门、足三里、太冲,最后挑刺四缝穴,浅刺安眠穴、心俞、肾俞、大肠俞。共治疗小儿胃纳欠佳、夜寐不妥、夜啼等症136例,总有效率为87.5%。伍秉台治疗一夜啼女童[10],辨证为惊恐伤肾,心神不安,用毫针浅刺中冲、神门、涌泉穴1~2分,轻轻捻转6周,不留针,2次/d,即愈未再复发。钮玉忠自命大陵穴与内关穴之中点为安啼穴[11],用短毫针进针后捻转1 min,然后提插几次出针,治疗12例小儿夜啼症,均1次即愈,0.5个月后随访未见复发。刘凌治疗夜啼患儿38例[12],用三棱针点刺中冲穴放血,隔日1次,1次即愈8例,3次治愈20例,5次治愈7例,3例好转(偶有夜啼可自止)。随访半年35例未再复发。有效率达100%。赵坚新治疗100例夜啼患儿[13],用细三棱针点刺中冲穴放血3~5滴,1次即愈的90例,2次痊愈的8例,3次痊愈的2例,有效率100%。唐中生用三棱针点刺双侧中冲穴放血[14],治疗35例夜啼患儿,1次即愈28例,2次治愈6例,治疗3次者1例,总有效率100%。侯中伟用三棱针点刺双侧中冲穴放血[15],一般1次治疗即有效,如效果欠佳,第2天可再针1次,该疗法治疗夜啼疗效迅速。吴有宽点刺一男婴双侧四缝穴[16],挤出少许粘液及血液,治疗1次后即显效,隔日1次共针刺3次后,患儿痊愈即安然入睡。王尚臣、王柱林等治疗34例夜啼患儿[17],以三棱针对四缝穴速刺疾出,挤出少许黄白色粘液或血液,其中8例1次治愈,12例2次治愈,6例3次治愈;6例4次治愈;2例症状好转。治愈率94%,总有效率100%。
飞针疗法:楼意楠选用针头圆钝针灸针[18],在患儿督脉、任脉、足太阳膀胱经、足阳明胃经沿直线从上至下飞刺,并在攒竹、足三里及隐白穴处点刺。浅刺而疾发针不刺出血,年龄愈小刺愈浅,春夏宜轻,秋冬宜重。共治疗237例夜啼患儿,总有效率为100%。
梅花针叩刺疗法:崔金星用梅花针叩刺奇穴、华佗夾脊穴、中冲、足三里、涌泉穴,使局部皮肤潮红、充血,但不出血(中冲穴可点刺出血),每日1次,6次为1个疗程,共治疗98例夜啼患儿[19],总有效率为94.8%。
选穴特点及作用机制
十二经脉井穴:通常位于四肢的末端,是表里经交会的地方,也是十二经脉之气的起始,主要功效是泻热。(1)少冲穴:手少阴心经井穴。现代研究发现针刺少冲穴,可迅速减少CO中毒动物血中CO的含量,缩短动物苏醒的时间[20]。(2)中冲穴:手厥阴心包经井穴。清心安神,清心包之郁热,开窍醒志之功优于其他井穴。研究表明,中冲穴放血疗法能改善脑细胞的血流变水平,缓解大脑缺血状况,最终促进大脑血液循环[21]。(3)少商穴:手太阴肺经井穴。因少商穴具有较好的泻火解毒作用,能提高机体免疫力,且具有镇静止痛、醒神开窍等作用[22],现代常用于治疗鼻炎、咽炎、失眠、中风昏迷等疾病。(4)关冲穴:手少阳三焦经井穴。主治热病、中暑、头痛、咽痛、昏厥等。(5)少泽穴:手太阳小肠经井穴。可用于退热、头痛、咽痛、耳鸣、乳少等。(6)隐白穴:足太阴脾经井穴,可以治疗脾胃系病、心系病、气血精液病、肺系病、肝胆病等[23]。(7)涌泉穴:足少阴肾经井穴。主治眩晕、昏厥、失眠、抽搐、小儿惊风、咽痛等病症。
经外奇穴:具有安神、助眠作用的经外奇穴也常用于治疗夜啼。(1)四缝穴:针刺四缝穴可调节体液,提高血清中胰蛋白酶、胰脂肪酶、钙、磷含量,同时提高D-木糖醇排泄率。(2)夹脊穴:能调节十二经脉,对应治疗五脏六腑及上下肢疾病。(3)印堂穴:主治失眠、惊风、头痛、鼻塞等疾病。(4)安眠穴:定位在风池和翳风穴的中点。针刺可以加快失眠患者入睡,延长其睡眠总时长,并提高睡眠质量,缓解诸多失眠的伴随症状[24]。
胃经选穴:足阳明胃经走行范围广,针刺足阳明经多个穴位调和胃经脏腑功能,使胃和则卧安。现代研究发现,胃经多个穴位具有安神作用。(1)足三里:足阳明胃经合穴。针刺足三里能提高血液中补体C3和DHA,提高血液中白细胞吞噬能力,使血中裂解素、调理素显著增加。(2)地仓穴:临床常用于治疗面瘫、口角流涎。(3)人中穴:督脉、手、足阳明经交会穴。用于治疗昏迷、中风、抽搐、鼻塞等。(4)承浆穴:任脉、足阳明胃经交会穴。用于治疗癫痫、齿龈肿痛、面瘫、偏头痛、痛经、落枕等疾病。(5)中脘穴:多用于治疗胃痛、呕吐、腹胀、黄疸、失眠、癫痫等。
俞穴:俞穴是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部位,具有治疗本条表里经络疾病的作用。阴经的俞穴也是本经的原穴。(1)太冲:足厥阴肝经俞穴。主治头痛、眩晕、咽痛、耳鸣、月经不调、癫痫、中风、急躁易怒等。电针太冲穴能再不影响临近生殖器区的前提下提高针刺区大脑感觉皮层的兴奋性[25]。(2)神门穴:手少阴心经俞穴。治疗范围广泛,针刺治疗失眠、痴呆、健忘、心烦、心痛、惊悸有显著疗效。
八脉交会穴:内关穴:手厥阴心包经络穴,同时是八脉交会穴。实验研究发现,针刺内关可以使血液中原本水平较高的血细胞比容、全血黏度、血沉等下降。在急性心肌缺血的研究中发现,针刺内关可以提高维持心肌能量代谢平衡的Na+-K+-ATP蛋白酶活性,达到减轻心肌损伤的目的[26]。
部分头面部及胸腹部穴位:推测可能就近选穴取其近治作用。(1)攒竹穴:可与多个穴位配伍使用,治疗癫痫、惊风、头痛、目痛、暴盲、眩晕等病症[27]。(2)巨阙穴:任脉穴位之一。主治胃肠疾病、胸痛、心悸、癫狂痫等。因其位于胸部靠近心脏,取其近治作用,现代常用于治疗心悸、心律失常、心梗等心系疾病。(3)中枢穴:在背部第十胸椎棘突下。主治腰背痛、呕吐、胃病、黄疸等病症。(4)心俞:心经背俞穴,主治失眠、健忘、心悸等病症。(5)肾俞:肾经背俞穴,主要治疗耳聋、耳鸣、气喘、遗精等疾病。(6)大肠俞:主治腹泻、腹胀、痢疾、便秘等疾病。
有临床报道小儿夜啼辨证分型为心神不宁、心火过盛、惊吓、惊恐伤肾、脾虚中寒型,与传统脾寒气滞、惊恐伤神、心经积热分型略有不同。临床分型因患儿伴随症状不同而证型不同,总体病因仍以热、惊、寒为主。
针刺手法有针刺、浅刺、挑刺、点刺、叩刺、循经飞刺,治疗或用单一针法,或几种针法合用,总体分为治疗出血和不出血。其中浅刺、挑刺、点刺、叩刺放血多用于有热证或受惊患儿,虚寒征象患儿多直接浅刺不出血,体现实证多用泻法,虚证多补法或平补平泻。所选穴位、经脉遍布十二经脉及经外奇穴,选穴部位涉及头面、躯干、四肢,取其近治、远治、表里经协同作用,其中中冲穴和四缝穴是使用较多的穴位。针刺疗程有的每日连次,有的隔日再刺,有的共针刺1次,疗程无明显规律。
针刺治疗结果较好,但研究多以临床病例观察进行总结,针刺选穴、手法、疗程无统一标准,况且一个穴位治疗作用机制本就复杂,数个穴位协同治疗机制更不明确,且研究缺乏实验论证,客观证据不足,分型治疗的研究较少。小儿夜啼是儿童特有疾病,属于睡眠障碍的一种,与成人的失眠有显著区别,实验室研究及临床研究均有难度,目前仍无规范化诊疗方案,检查诊断多靠临床表现与医师经验。中医外治法种类繁多,但疗效无客观指标衡量。该疾病患儿发病年龄小,家长易将患儿生理性啼哭与夜啼混淆,病例收集困难。若将该疾病的发病机制深入研究,分析不同针法及不同穴位治疗该疾病的作用机理,制定出针刺治疗夜啼的规范化诊疗方案,或可提高该疾病的诊断率及治疗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