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东克
南阳医学高等学校第一附属医院儿科,河南南阳 473000
[摘要] 目的 研究小儿心律失常使用小剂量胺碘酮维持治疗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观察其对甲状腺激素水平的影响。方法 随机选取100例该院2012年8月—2014年8月期间收治的心律失常患儿。所有患儿按随机抽样法分为两组各50例。其中50例患儿口服盐酸普罗帕酮片进行治疗作为对照组,另50例患儿口服小剂量盐酸胺碘酮片进行治疗作为观察组。结果 观察组患儿治疗总有效率、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96%、6%,明显好于对照组患儿的82%、16%,P<0.05;而治疗前后对比甲状腺激素水平发现,观察组、对照组治疗后T3水平有所下降,T4、TSH水平有所上升,但均无差异,P>0.05;而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治疗前后T3、T4、TSH水平均无差异,P>0.05。 结论 小剂量胺碘酮对于小儿心律失常治疗效果显著,不良反应少,对甲状腺激素水平无影响,值得临床应用及推广。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 心律失常;小儿;胺碘酮;甲状腺激素;影响;效果
[中图分类号] R541.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5)04(c)-0127-03
[作者简介] 徐东克(1977.2-),男,河南唐河人,本科,住院医师,主要从事儿内科工作。
心律失常是一种由窦房结异常激动或窦房结外激动而导致心脏节律异常的疾病。多见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心肌炎、心肌病等,小儿以室性早搏多为常见。患儿常表现为头晕、胸闷、心悸等症状,严重者设置出现晕厥、猝死,严重威胁患儿生命[1]。临床上一般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进行治疗。但由于小儿身体状况差,发育不够完善,药物的选择尤为重要[2]。如何对小儿心律失常进行安全有效的治疗成为专家学者们研究的重点。该研究该院心律失常患儿,使用小剂量胺碘酮进行维持治疗,以普罗帕酮作对比,发现其效果显著,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该次随机选取100例研究对象均为该院2012年8月—2014年8月期间收治的心律失常患儿,所有患儿经检查和诊断符合心律失常诊断标准[3]。患儿及家属同意参加该次研究,该研究经该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通过。对照组中男性患儿25例,女性患儿25例,年龄在1~11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8±2.4)岁。观察组中男性患儿24例,女性患儿26例,年龄在1~12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9±2.5)岁。排除标准:①排除对该研究用药过敏的患儿;②排除合并心力衰竭等严重并发症的患儿;③排除入院前接受其他抗心律失常药治疗的患儿;④排除有其他严重疾病影响研究的患儿等。两组患儿上述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患儿口服由AbbVie Deutschland GmbH & Co. KG公司生产的盐酸普罗帕酮片(悦复隆 规格:150 mg/片 批号:JX20010159)进行治疗,15 mg/kg/d,分3次口服;待患儿病情好转后,5 mg/kg/d,分2次口服。维持治疗3个月。
观察组患儿口服由赛诺菲(杭州)制药有限公司生产的盐酸胺碘酮片(可达龙 规格:0.2g/片 批号:国药准字H19993254)进行治疗,第一周15 mg/kg/d,分3次口服;第二周10 mg/kg/d,分2次口服;第三周5 mg/kg/d,1次口服。维持治疗3个月。
1.3 疗效评价标准
观察两组患儿治疗效果、不良反应以及对甲状腺激素水平的影响等。甲状腺激素检测包括三碘甲状原氨酸(T3)、甲状腺素(T4)以及促甲状腺激素(TSH)。根据治疗标准[4],显效:治疗后心电图恢复正常,临床症状消失;有效:治疗后心电图及临床症状有所好转;无效:治疗后心电图及临床症状无好转甚至加重。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8.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治疗情况
治疗后观察组、对照组患儿总有效率分别为96%、82%,观察组患儿有效率明显较高,P<0.05。见表1。
2.2 不良反应
治疗期间两组患儿不良反应有恶心、呕吐、头晕、甲状腺肿大等,其中观察组患儿发生率仅为6%,对照组患儿高达16%,观察组明显较低,P<0.05。见表2。
2.3 甲状腺激素
治疗前后检查甲状腺激素水平发现,对照组、观察组患儿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T3水平有所下降,T4、TSH水平有所上升,但均无差异,P>0.05;而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治疗前后T3、T4、TSH水平均无差异,P>0.05。见表3:
3 讨论
心律失常在儿科中较为常见,小儿心律失常多由于患儿植物神经功能失调、哭闹以及精神情绪紧张导致。其临床表现为脑动脉、肾动脉、冠状动脉供血不足所引发的一系列临床反应,严重者甚至有生命危险。临床上对于心律失常主要以抗心律失常药物进行治疗。
普罗帕酮是公认效果良好的抗心律失常药,属于第一类抗心律失常药物,具有竞争性β受体阻滞作用。作用机制可稳定细胞膜,降低心肌细胞兴奋的传导,延长动作电位的有效不应期,起到抗心律失常效果[5]。但有研究表明[6],临床上第一类抗心律失常药物的不良反应较多,在应用过程中容易出现各种不良反应,包括病情反复、心脏停搏等严重现象。而对于体质较弱、发育不完善的小儿来说,第一类抗心律失常药物的严重不良反应足以致命。所以临床上对于小儿心律失常的治疗尤为重视,普罗帕酮等第一类抗心律药物并不适用于对小儿心律失常的治疗。
胺碘酮是第三类抗心律失常药,具有非竞争性α及β肾上腺素受体阻滞效果。其作用机制是延长心肌组织动作电位的有效不应期,抑制心房和心肌钠离子的内流,减缓电位传导速度,降低窦房结的自律性,达到抗心律失常效果[7]。其还有扩张冠状动脉和周围血管的作用。在李筠等人[8]的研究中发现,使用胺碘酮治疗小儿心律失常效果显著,由于其属于第三类抗心律失常药物,比普罗帕酮等第一类抗心律失常药物不良反应更少,更适合小儿心律失常的治疗,且效果更好。在本文中以该院心律失常患儿为研究对象,探讨胺碘酮的治疗效果,以普罗帕酮治疗为对照,结果发现观察组患儿治疗总有效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96%、6%,明显好于对照组的82%、16%,P<0.05。研究提示胺碘酮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确实优于普罗帕酮,与李筠等人[8]研究相符。
但有学者在研究胺碘酮治疗小儿心律失常的研究中提到,胺碘酮虽然对于小儿心律失常的治疗效果显著,不良反应较少,但有甲状腺肿大的病例出现,提示胺碘酮对于小儿甲状腺激素的分泌有所影响。在武彦秋等人[9]的研究中也有报道,胺碘酮长期使用会导致小儿出现甲状腺激素紊乱的现象。而随着医学的发展,袁李艳[10]研究指出,小剂量使用胺碘酮长期疗效较为安全,对甲状腺激素水平的影响较小。本文研究以小剂量胺碘酮治疗为主,表3中可发现,观察组患儿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虽然T3水平有所下降,T4、TSH水平有所上升,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结果提示,小剂量胺碘酮对甲状腺激素水平影响较小,且均在正常值范围内,治疗过程较为安全且有效,与袁李艳[10]研究结果一致。
综上所述,小剂量胺碘酮对于小儿心律失常治疗效果显著,不良反应少,对甲状腺激素水平无影响,值得临床应用及推广。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 吕祖芳,孙春蕾,张秀芬,等.胺碘酮转复小儿持续心室扑动的疗效及安全性(附1例报告)[J].山东医药,2011,51(41):51-52.
[2] 王树水,张智伟,徐衍梅,等.小儿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诊断及治疗分析[J].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10,12(3):165-168.
[3] Kovacikova L,Hakacova N,Dobos D.et al.Amiodarone as a first-line therapy for postoperative junctional ectopic tachycardia[J].The Annals of Thoracic Surgery,2009,88(2):616-622.
[4] 王梅琴.小儿病毒性心肌炎并发心律失常68例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J].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2012,4(1):80-83.
[5] 卢达伟,李巧玲,杨顺海,等.普罗帕酮治疗小儿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55例疗效观察[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4,7(11):129.
[6] 张乾忠.小儿严重心律失常急救用药的若干临床问题[J].中国小儿急救医学,2013,20(5):447-451.
[7] Ramusovic S,Ler S,Meibohm B.et al.Pharmacokinetics of intravenous amiodarone in children[J].Archives of disease in childhood,2013,98(12):989-993.
[8] 李筠,周爱卿,杨健萍,等.盐酸胺碘酮治疗儿童难治性持续性心动过速[J].临床儿科杂志,2009,27(11):1083-1084,1097.
[9] 武彦秋,王燕,孙鹏,等.胺碘酮急诊治疗快速性心律失常的疗效观察[J].现代预防医学,2011,38(3):599.
[10] 袁李艳.小剂量胺碘酮维持治疗小儿心律失常的疗效观察[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3,21(11):72-73.
(收稿日期:2015-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