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
首页 医学护理儿科医学正文

中医中药治疗小儿顽固性哮喘的临床疗效

  • 投稿
  • 更新时间2021-08-27
  • 阅读量46次
  • 评分0

摘    要:目的 研究中医中药治疗小儿顽固性哮喘,对其临床效果等方面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8年3月至2019年3月本院收治的72例顽固性哮喘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36例)和观察组(36例)。照组患儿接受西医疗法(布地奈德+博利康尼);观察组患儿予以中医疗法(自制定喘汤)。对比两组患儿3个月后的短期疗效、2年内的复发情况,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咳嗽消失时间、呼吸困难消失时间、哮鸣音消失时间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7.22%)明显高于对照组(77.78%),不良反应发生率(5.56%)明显低于对照组(27.78%),P <0.05。2年内复发次数明显少于对照组(P <0.05)。结论 采用中医中药治疗小儿顽固性哮喘的临床效果非常理想,不仅短期内能够有效缓解各种症状,不良反应较少,且不易复发。
关键词:小儿顽固性哮喘 中医中药 定喘汤 治疗效果 复发

小儿哮喘是一种较为严重的慢性呼吸道疾病,典型临床症状有咳嗽、呼吸困难、胸闷等。该病对患儿的身体健康及成长发育均有较大危害,即使短期内治疗效果较好,后期在感冒等因素影响下仍极易反复发作,严重影响患儿日常学习、生活,甚至有部分患儿由于治疗不及时或效果不佳,成年后仍迁延不愈,因肺部功能不健全无法进行正常体力活动[1-2]。另外,由于该病治疗期较长,患儿在治疗过程还可能出现心理问题,尤其是性格较为内向的患儿,易产生各种负面情绪,因此该病对患儿的身心健康均会造成负面影响,必须予以重视[3-4]。因此,若发现小儿有疑似哮喘症状,应及时送医诊断,尽早接受规范、有效的治疗措施。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3月至2019年3月本院收治的72例顽固性哮喘患儿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符合相关疾病诊断标准;自愿配合本次研究,签署知情同意书;全程配合治疗。排除标准:药物过敏;合并其他重大疾病;临床资料不完整;中途退出。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各36例。对照组男21例,女15例,年龄0.5~9岁,平均年龄(4.12±2.35)岁,病程3 d~2个月,平均病程(14.38±3.24)d;观察组男20例,女16例,年龄0.7~11岁,平均年龄(4.46±2.28)岁,病程4 d~2个月,平均病程(14.51±3.37)d。两组患儿基本情况接近,P>0.05,可进行对比。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西医疗法:选用药物为布地奈德及博利康尼;布地奈德(由Astra Zeneca Pty Ltd生产,国药准字H20140475)每日剂量0.5~1 mg,分2次吸入。博利康尼(Astra Zeneca AB生产,国药准字H20140108)对于体质量>20 kg的患儿每日吸入2 m L,分3次吸入;对于体质量<20 kg的患儿每日吸入量减半,最多可分4次吸入。观察组实施中医疗法:36例患儿均服用本院自制定喘汤治疗;定喘汤成分包括蛤蚧、麻黄、瓜蒌、黄芩、苦杏仁、黄连、紫苏、百合、甘草、麦冬、前胡、白术;清水煎煮,每日1剂,分3次服用,每次约50 m L,连续服用3个月。
1.3 观察指标
记录两组各种临床症状的消失时间、不良反应情况、治疗效果及2年内复发次数。治疗效果判断标准为:临床控制(临床症状消失,2年内无复发)、显效(症状明显缓解,2年内发作次数≤3次)、有效(症状有所缓解,3次<2年内发作次数≤5次),不符合以上情况则归为无效,治疗总有效率=(总例数-无效例数)/总例数×100%。不良反应包括恶心、头痛、声嘶、皮疹等。
1.4 统计学方法
处理数据使用统计学软件SPSS22.0,资料描述: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计量资料采用表示;差异检验:计数资料应用χ2值检验,计量资料为t值检验;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用P<0.05进行表示。

2 结果

2.1 患儿各种临床症状消失时间组间差异比较
对照组咳嗽消失时间为(4.48±1.02)d、呼吸困难消失时间为(3.12±0.67)d、肺部哮鸣音消失时间为(5.13±1.23)d;观察组以上指标分别为(3.24±0.75)d、(2.38±0.46)d、(3.82±0.79)d。可见,观察组咳嗽消失时间、呼吸困难消失时间、肺部哮鸣音消失时间均短于对照组(t=5.876、5.463、5.376,P=0.000、0.000、0.000)。
2.2 患儿短期治疗效果组间差异比较
观察组临床控制16例、显效13例、有效6例、无效1例;对照组以上指标分别为10例、11例、有效7例、无效8例。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97.22%、77.78%,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χ2=6.222,P=0.012)。
2.3 患儿2年内复发次数组间差异比较
对照组复发次数(3.42±0.69)次;观察组复发次数(1.37±0.58)次。可见,观察组复发次数明显少于对照组(t=13.645,P=0.000)。
2.4 患儿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组间差异比较
观察组2例恶心;对照组恶心4例,声嘶3例,头痛2例,皮疹1例。两组患儿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5.56%、27.78%,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χ2=6.400,P=0.011)。

3 讨论

支气管哮喘是一种以气道慢性炎症为典型特征、不易根治、且易反复发作的慢性气道疾病;该病的许多症状在夜间或凌晨更易发作或情况更为严重。该病在我国成人群体的发病率约为1.24%,而在儿童群体的发病率则相对较高,早在2010年就已经超过3%,且呈逐年递增的趋势[5-6]。有调查显示,越是经济发达地区,该病的发病率越高,这可能与饲养宠物、花粉、螨虫、雾霾等因素相关,且现在城市儿童户外活动较少,机体免疫力较低,也是导致哮喘高发的重要因素之一[7]。该病对患儿的身体健康影响极大,可能导致患儿发育缺陷、胸廓畸形、肋骨骨折等情况,还可能引发肺气肿、心力衰竭等严重合并症,甚至造成患儿死亡[8-10]。
目前临床上治疗小儿哮喘多用西医疗法,一般以激素类药物结合免疫调节治疗,短期疗效较好,但后期易复发,且药物不良反应较多,给治疗效果带来负面影响[11-12]。中医认为引发患儿出现的哮喘的原因主要是先天不足、后天失和、营卫不固,引致外邪入侵,若反复发作,则使肺、脾、肾“正虚”加剧,进而加重病情,形成恶性循环[13-15]。基于此,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咳嗽消失时间、呼吸困难消失时间、肺部哮鸣音消失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说明观察组治疗方案能够更快改善患儿各种临床症状,从而缩短治疗进程,提高短期治疗效果。同时,观察组患儿经过治疗后,2年内复发次数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代表中医中药治疗方案能够有效减少哮喘复发次数,远期疗效更具优势。另外,2例患儿出现轻微不良反应(恶心),而对照组有多达10例患儿出现各种不良反应,说明定喘汤作为中药应用于顽固性哮喘,患儿的耐受性较好,其用药安全性更符合小儿患者的特殊性。
综上所述,小儿顽固性哮喘采用中医中药(定喘汤)治疗,在短期、远期疗效、用药安全性方面均优于西医疗法,建议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胡旭升,姚雪红,史军.定喘汤联合氯雷他定治疗小儿哮喘合并变应性鼻炎疗效及对血清白细胞介素13、C反应蛋白和干扰素γ的影响[J].四川中医,2019,37(1):104-108.
[2]张峰,王雨墨,沈爱娟,等.定喘汤加减为主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31例观察[J].浙江中医杂志,2019,54(5):21.
[3]江南芳.定喘汤加减联合孟鲁司特钠治疗小儿咳嗽变异性哮喘的临床疗效[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20,13(25):96-97.
[4]吴欢欢.定喘汤加减联合辅舒酮治疗小儿哮喘合并变应性鼻炎的临床效果[J].内蒙古中医药,2020,39(9):34-35.
[5]李有志,刘畅,张守涛.定喘汤加减联合孟鲁司特钠治疗小儿咳嗽变异性哮喘的体会[J].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20,20(15):33-34.
[6]宋汉卿.中药方剂与西药联用治疗小儿哮喘的临床效果观察[J].黑龙江科学,2020,11(18):36-37.
[7]吕登雷.定喘汤加减联合孟鲁司特钠治疗咳嗽变异性哮喘患儿的疗效及对其肺功能指标的影响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21,15(3):222-224.
[8]石义兵,郭小龙.活血定喘汤对支气管哮喘患儿气道炎症及炎性因子水平的影响[J].陕西中医,2020,41(11):1602-1606.
[9]李雅茜,钟汉林,周晓燕.散结定喘汤联合布地奈德福莫特罗粉吸入剂治疗咳嗽变异型哮喘的临床观察[J].中国民间疗法,2020,28(16):67-69.
[10]杨一民,洪菲萍,曾谷兰,等.加味定喘汤对儿童哮喘临床效果及炎性介质水平的影响[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20,40(6):691-695.
[11]蔺呈祥.宣肺通络平喘汤联合穴位贴敷对小儿哮喘发作期外周血肥大细胞TLRs的影响[J].中国处方药,2021,19(3):134-136.
[12]邹珍秀,陈伟斌.于中医传承辅助系统分析王霞芳治疗小儿哮喘稳定期用药经验[J].中医文献杂志,2021,39(2):63-65,69.
[13]蔡超丽,林成雷,林婷婷,等.自拟咳喘口服液治疗小儿热性哮喘临床疗效及对外周血细胞因子的影响[J].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21,31(4):347-349.
[14]许洪义.中医中药治疗小儿顽固性哮喘30例临床研究[J].中国农村卫生,2019,11(14):31.
[15]姚宇.益气固表防感汤治疗小儿支气管哮喘合并反复呼吸道感染的效果研究[J].当代医药论丛,2021,19(6):149-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