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
首页 医学护理儿科医学正文

儿科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索

  • 投稿
  • 更新时间2020-03-30
  • 阅读量132次
  • 评分0
  • 0
  • 0

  摘要:为满足山西医科大学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需要,儿科医学系经过积极探索和实践,广泛征集学生的意见,从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出发,以第二课堂的形式开设了儿科专业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论坛课程,着重向儿科专业研究生介绍各学科及儿科学前沿知识和最新研究进展、学科间知识的相互交叉和渗透,培养其科研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关键词:儿科医学;研究生培养;教学改革


  医学研究生是目前卫生事业的主力军,其素质和能力直接决定了国家和社会卫生事业的发展。21世纪的医学发展日新月异,对医学研究生的能力和教育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重视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更要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以充分发挥其潜力和创造价值。因此,创新能力的培养成为医学院校研究生尤其是学术型研究生教育的重点培养目标之一。随着医学研究生教育培养目标的改变,教育模式也需要做出相应的调整。如何将以重视知识传授的灌输式传统教育模式向以培养创新能力为中心的新型教育模式转变,对于医学高等院校是一个较大的挑战[1]。目前国内各医学院校都掀起了教学改革的高潮。


  山西医科大学儿科医学系自1979年开始面向社会招收第一批五年制儿科专业本科生,同年儿科专业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硕士学位授予学科,对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育和培养有着丰富的经验。我们充分分析了国内医学研究生教育模式的缺陷和不足后,在虚心学习国内外教学改革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办学条件,经过积极探索和实践,以第二课堂的形式开设了儿科专业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论坛课程,着重介绍各学科及儿科学前沿知识和最新研究进展、学科间知识的相互交叉和渗透,培养其科研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以提高儿科医学专业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1国内医学研究生教育培养模式的缺陷


  目前,国内医学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不合理,存在较多的缺陷,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1教育理念陈旧,授课方式单一,重理论轻实践创新思维是创新能力的核心和灵魂,创新能力的培养本质上就是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目前,国内多数医学高校的研究生教育仍然沿用传统的以传授知识和经验为主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基本上是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课程安排及知识传授方式基本上是本科教育的延续,注重现有书本知识的学习,而缺乏对交叉学科知识和前沿学科的认识。此外,考试和考核也多注重理论知识,而忽略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这远远不能满足研究生对知识容量、知识结构和知识层次的要求,影响了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使其缺乏独立的个性和独特的见解[1-4]。


  1.2导师队伍建设薄弱传统的单一导师负责制已经不能满足目前的研究生教育需要,国内各院校均已开展导师小组负责制。但导师小组负责制的施行过程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比如,有些学校换汤不换药,实质上还是单一导师负责制。有的学校虽然有导师小组成员,但组成不合理,导师队伍建设比较薄弱,不能有效发挥导师小组的作用。比如有的导师组成员学历层次偏低,自身科研素质和创新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有的没有国家课题,经费不充足,缺少国际学术研究背景和经验,与国内、国际学术交流不活跃;有的扩招太多,或忙于临床工作,或兼职太多,与学生的交流和沟通少。这些方面均影响到研究生选题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1-4]。


  1.3信息资源不丰富,学术交流不活跃,实践机会少,缺少创新的动力和平台大多数研究生的理解能力和记忆能力较强,但缺乏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主要的原因是学科之间的交流和渗透很少,限制了学生的视野,缩小了研究生想象的空间和相互借鉴的机会,使研究生缺乏创新的动力。其次,普通医学院校在教学条件、培养经费、科研水平和条件等方面,均与综合大学及重点院校存在较大的差距,与国内外著名大学、顶尖大学及科研院所的科研合作和交流、研究生的联合培养方面均受到制约,无法提供一个良好的科研平台、交流平台和创新平台,研究生动手实践机会少,加上建设经费有限,图书馆馆藏资源不足,信息沟通体制不畅,学术交流不活跃,也影响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1-4]。


  1.4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难以调动研究生学习和创新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由于以上三方面原因,多数研究生修满基础学分后,无法找到自己的兴趣点和研究方向,或依靠导师指定论题、给出思路,甚至提供文献和前期成果,学生只要被动接受和完成实验就可以;或者重复国外的实验,只要国内没人做过即可,不从医学迫切要解决的问题入手,而是根据能否完成课题、发表文章、顺利毕业、拿到学位考虑,害怕实验失败,不敢创新。学校也没有相应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对做出创新工作的研究生缺乏相应的奖励和激励措施,制约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创新性[1-4]。


  2我校目前研究生培养现状


  山西医科大学属于普通地方医学院校,与国内、国际其他重点医学院校比较,以上四个方面的问题更为严重且临床专业尤为突出。笔者在2005年9月-2008年7月期间曾就读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攻读儿科学学术型硕士学位,参与上海市科委、教委资助项目和两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研究;在2011年9月-2015年7月期间攻读我校内科学学术型博士学位,参与三项省级课题。在两所学校就读的经历使笔者对普通地方医学院校和国内重点医学院校的差别有着深刻的感受。我校从导师能力、科研经费、实验室条件、学术交流、课程设置等方面都亟待提高和改进。


  3儿科专业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课程平台建设的实践


  我校医学研究生课程体系包括公共必修课、专业必修课、选修课等。但是这些课程更多还是课堂讲授,注重现有理论知识的学习,而不是学术信息的交流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研究生教育需要更开放的教学方式和交流平台,需要更积极主动的学习、讨论和交流。此外多数导师注重本专业内某个研究点,本身就缺少学科渗透和交叉,导致研究生教育缺乏学科前沿和学科间交叉渗透的课程,而这两个方面恰恰是培养研究生创新的两大方向。当今医学界,有研究前途却仍然疑难的医学现象往往处于各个学科的交叉和边缘,在过去常常被忽略,而这恰恰是创新点所在[5]。因此,使研究生充分了解当前各个学科发展的前沿动态,才可能去发现和提出有创新性的问题,为传统固有的专业内部研究带来新思路,提供新角度,从而推动学科的发展。


  基于以上设想,我们经过积极探索和实践,广泛征集学生的意见,从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出发,以第二课堂的形式开设了儿科专业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论坛的课程,以补充学校研究生课程内容的不足,着重向儿科专业研究生介绍各学科及儿科学前沿知识和研究进展、学科间知识的交叉和渗透。通过各种形式培养其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3.1因儿科临床工作繁重,多数导师与研究生交流和沟通较少,为加强导师与研究生的联系,院系要求导师与研究生每月至少谈话交流一次。研究生向导师汇报近一个月的学习、生活情况;导师向研究生传达近期专业相关的新进展、安排下个月的任务并对上个月的任务做出评价;最后,由学生填写《导师谈话表》,导师签字确认后,将谈话内容以书面形式上交院系存档保存。此外,我们将全系研究生分为若干小组,由系里青年骨干教师(均为具有博士学位或在读博士的高年资讲师及副高)担任组长及带教老师,协助其导师小组共同指导,既能促进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又能协助导师针对性地解决研究生学习和科研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达到教学相长的互赢。


  3.2针对学生的科研兴趣点和需要,定期(每两周)邀请临床专业相关学科带头人或国内外校友以讲座或在线视频交流的形式,介绍自己的研究内容、相关或热门领域最新研究动态,鼓励学生大胆和积极提出问题,与讲者面对面交流;并与国内外校友建立长期合作交流关系,鼓励和推荐有能力的学生参与他们的研究。


  3.3每月选择一个主题和关键词(可由每组学生根据兴趣自己提前选择并和组长商定),鼓励并指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检索文献资料,充分而深入地阅读文献,准备上台发言和讨论材料,通过“头脑风暴”发现问题及有研究价值的点,为其研究生课题做准备。带教老师给予指导和点评。由学生和老师给予发言学生课堂表现分数,计入课程考核分数,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通过这些过程,开阔研究生的视野,培养其文献检索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善于思考、善于总结和发现问题的能力。


  3.4要求每位学生根据自己的专业和课题方向选择一个主题和关键词撰写综述作为课程考核内容,一方面让研究生掌握该学科前沿动态和研究进展,了解他们的同行如何发现和提出新问题,如何解决和论证这些科学问题;另一方面,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问题和见解,并提高专业论文写作能力。


  3.5鼓励并指导学生积极申请学校和国家针对研究生创新的资助项目。鼓励学生与其他学科学生一起合作申请,共同讨论,培养学生的学科交叉意识、问题讨论习惯和科研协作的能力,并初步学会撰写标书。各小组带教老师将全程参与并指导。


  3.6对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及其他创新性成果的研究生进行物质和精神鼓励、嘉奖,提高其积极性。


  我们通过一学期的初期试讲,获得了研究生的普遍好评。通过课程学习,他们收获很大,不但开阔了学术视野,了解了目前各专业研究热点和前沿进展,而且掌握了科研相关知识和技能,初步具备了科研思维,有一定的创新能力,并学会了如何撰写科研论文和申请科研项目。带教老师在对课程内容的准备和研究生指导过程中也掌握了较新的科研动态,促进自身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提高,提高了教学水平,达到教学相长、教研相长的良好效果。我们计划下一步继续推进该课程的建设,争取将其做成校级甚至省级精品课程,为儿科专业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添砖加瓦。


  作者简介:蔚京京,女,1982-01生,博士,副教授,E-mail:weijj82@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