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
首页 医学护理儿科医学正文

儿科医学教育改革比较与分析论文(共2篇)

  • 投稿
  • 更新时间2019-12-30
  • 阅读量96次
  • 评分0
  • 0
  • 0

  儿科学可以说是当下医学当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了,而且它也是一门及其特殊的学科,对于很多儿童来说他们的表达能力还是有限的,所以儿科医学培养难度更大。本文就整理了关于儿科医学相关论文范文,一起来看看吧。


  第1篇:运用多媒体技术改革儿科医学教育研究


  令狐昌洋(遵义医学院附属医院新生儿科贵州遵义563000)


  摘要:儿科医学是一门理论性与实践性紧密结合的科学,如何通过现代教育技术促使其脱离传统医学教育的经验主义范式,提升现代儿科教育的实效性是该文研究的主要问题。对此,多媒体图、文、声并茂的影像化特点可为现代儿科医学创造全新的信息组织方式,强化教师对教学过程的集成化控制,并提供师生人际交互体例,改善传统儿科教育信息容量的有限性与实践操作缺憾。该文通过分析多媒体技术与儿科现代化教育进程的关系,论述了其在儿科医学中发挥的优势作用,并提出了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在儿科教学方面的理论与实践探索途径。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儿科医学物化形态学科资源


  1多媒体技术融入儿科医学教育的必要


  1.1多媒体技术与儿科教育的现代化进程


  多媒体技术融入儿科医学教育是教育技术变革与儿科教育现代化的体现。首先,多媒体代表的全新教育技术不仅仅是现代信息材料所属的工具性系统,更是一种手段一种方法,多媒体技术纳入儿科医学体系意味着从儿科教师课程编制到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改变,宽泛的多媒体技术融入是指儿科教育过程中的技术手段应用,一般包括以下不可分割的三部分:第一是儿科医学硬件部分,例如儿科教育中的技术设备、视听传输工具;第二是儿科医学软件部分,例如儿科教学与管理过程中涉及的配套软件;第三是潜件,即能够运用多媒体技术提供儿科医学教育的一切可利用性成果的统称,例如对学科资源的开发,信息学习平台的建构等等。可见,多媒体技术改革了传统儿科教育教具,将黑板、粉笔等物化形态的教育工具转变为了追求效率最大化的信息技术,打破了传统儿科教育凭借教师体态、口头语言方式进行知识传授的教育体例,具备了视听化特征。因此,多媒体技术是教育技术媒体化的必然选择,满足了信息社会对教育的全新需要,为儿科教育现代化进程奠定了新型物质条件。


  1.2多媒体技术在儿科医学教育中的功能


  多媒体技术运用到儿科教育中去的根本宗旨是实现儿科教育效率的最优化。首先,多媒体环境下的儿科教学与传统儿科教学比较优势明显。儿科教学分基础教学与临床教学,基础儿科教学的知识系统性与抽象性强,记忆内容繁多,信息处理量巨大,学生花费大量时间记笔记,教学进度太慢;临床儿科教学的实践性强,传统板书、粉笔、教案等教学体例比不上图片、实体标本与实例展示的成效,亦不利于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与逻辑推理能力。儿科教育引入多媒体技术可极大地改善传统教学方式的不足:一方面,多媒体的直观性可以帮助儿科教学突破视觉限制,教师能从不同角度表现观察对象,图文声像并茂的教学画面起到了对学生情绪、注意力与兴趣的吸引作用。另一方面,多媒体技术有利于动态地反映儿科知识概念与行为过程,特别是其对真实情境的再现与模拟效果为儿科医学节省了大量实验经费,不仅解决了困扰传统医学教育的示范难题,还为学生提供了操作的规范性,提升了教学成效。值得注意的是,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并不是对立的关系,儿科教育运用多媒体技术革新教学方法并不等于全然抛弃传统教学手段,正确的做法是将多媒体技术主导下的儿科操作性教学时间与适时的课堂板书讲解交互进行。


  2多媒体技术在儿科医学教育中的应用


  2.1创设直观形象、多样化的儿科教育情景


  多媒体技术在儿科医学教育中的应用之一是创设直观形象、多样化的儿科教育情景,医学是一门抽象的学科,教师通过讲解儿科知识学生往往很难理解,多媒体计算机控制下的各种媒体信息能够帮助教师将儿科知识转变为直观形象的感性化材料,从而增强学生的认知情趣,调动学生感官功能体验,而“多样化”的关键不仅仅在于其丰富的表现力,还指信息合成所呈现出来的“人性化”效果,例如文本、图像、声音、动画等等,它们使得学生更加乐于接收知识,愿意主动投入学习,情景交融的知识背景亦能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例如针对一些儿科医学病例建立计算机辅助教程系统,教师在讲述儿科疾病特征、病因及诊断时可以随机播放解剖图像、X片、CT图片等等,还可通过预先编制程序将重点部分作放大处理,对于治疗手段则可运用动画技术进行动态展示,使学生一目了然。


  2.2创设全面综合、集成化的儿科教育平台


  儿科医学教育可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全面综合、集成化的儿科教育平台。多媒体的集成性主要表现为能够从多通道获取与组织信息,可以将多种媒体信息集成起来共同表达教学内容。从认知心理学来看,信息处理能力越高效,提供的教学资源越开阔,教学过程越开放。教师创设全面综合、集成化的儿科教育平台是指为学生搭建专门性的儿科医学学习网站,建设儿科教育的协作学习平台,用于教学管理。多媒体技术革新下的现代儿科教育应是一个集妇产科、新生儿学、营养学、教育学、儿童心理学、儿科医学在内的综合性科学,信息网络的共享性、超媒体化、大容量优势使其具备涵盖儿科医学的交叉发展领域的可能。除此,组织儿科教育的专题学习网站不仅仅是为学生打造资源型学习网站,还为专题教育、集体协作学习、个人自由学习、系统培训、网络考核等一系列教学主张的实施奠定了基础。


  2.3创设灵活方便、交互化的儿科教育手段


  多媒体技术在儿科医学教育中的应用还在于创设灵活方便,交互化的儿科教育手段。多媒体的交互性是它有别于传统教学的重要特点,即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控制与选择信息处理手段,儿科医学的传统教学过程由教材、理解教材、知识点巩固与应用等固定教学环节组成,多媒体技术可以促使教材理解、知识点巩固与应用不再是单独被切分开来,而是有机地融为一体,实现教学手段的灵活多变。在此过程中,多媒体技术的交互性能帮助教师与学生平等对话,促成学生之间互助学习,例如儿科实验教学中的多媒体课件,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情况自由回顾其中的某一教学环节,教师也可组织学生通过多媒体软件完成交互式操作学习,基于人机互动来模拟训练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第2篇:中美儿科医学教育比较与分析


  范静怡,熊英,赵东赤,章军建(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湖北武汉430071)


  [摘要]中美两国儿科医学教育差异明显;相对来说美国校内教育与毕业后教育衔接紧密,儿科教学体系完善,目标更明确。文章试从课程设置、教学内容与形式、教学评估等多方面比较分析两国儿科医学教育差异,为我国儿科医学教育改革提供借鉴与参考。


  [关键词]医学教育;儿科教学;特点;WUMER(武汉大学医学教育改革)


  我国高等医学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战[1]。2008年武汉大学医学部在美国芝加哥大学Pritzker医学院的指导与帮助下开始实施医学教育改革,合作项目称为武汉大学医学教育改革(WuhanUniversityMedicalEducationReform)。其特点是起点较高,涉及面广,特别强调课程整合。新课程体系在前期改革中实行课程间横向整合,也注重基础临床之间的纵向整合,突出强调小组讨论,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已经取得了初步成绩[2-3]。后期临床课程如内外妇儿,由于国内外差距大,一直是教改中的难点。本文分析儿科校内教育在中美两国的差异,为我国医学教育改革提供参考。


  一、教学目标和要求的比较


  美国儿科医学校内教育与住院医师培训的毕业后教育侧重点各不相同。校内是儿科基础知识,强调学生必需要掌握儿童的发育特点。在儿科轮转期间完成理论与实践教学,重在儿童生长发育特点。2005年芝加哥大学Pritzker医学院对儿科学大纲进行修订,针对ACGME所要求的医学毕业生必须具备的六大核心能力及LCME标准对医学生提出具体实习要求。实习的目标详细规定每个医学生在实习时需要看到的疾病种类、患者数量,规定在各亚专科的实习轮转时间,有完善详细的双向反馈,有对教学质量的评估,又有对教师加以系统性管理与督促,确保教学目标实现。大纲对知识和技能属性,掌握程度要求清楚,学生在学习中可有的放矢。


  我国五年制临床医学本科教育,儿科大纲要求病种多,程度也按照掌握、熟悉、了解进行区分,列出重点掌握与一般掌握疾病种类等。近年来儿科临床疾病谱变化较大,例如感染性疾病大幅减少,城市地区腹泻脱水患儿很少,但这种变化并未及时体现在教科书中。借鉴美国经验,首先要细化教学大纲,明确教学具体目标,且要考虑可执行性。


  二、教学安排的比较与分析


  美国儿科教学目的之一是激发学习兴趣,正常儿童生长发育是主要内容,疾病方面则强调了解即可,儿科医师培养主要在住院医师培训期间。然而目前我国儿科系大部分取消,且住院医师培训尚未完善,实习要完成很多内容。


  *通讯作者


  我国内外妇儿是临床核心课程,临床医学的教学主要由理论课和临床实习两部分组成,不同学制课时和时间安排略有不同。以我院五年制本科生为例,理论教学安排在第七学期,共54学时,大课教学,内容涵盖总论到各大系统常见病,课程结束后一次笔试,记为儿科学理论学习成绩。临床实习安排在第九学期和第十学期,与内、外、妇产科学等学科统一轮转,时间为4周。实习结束后评估,主要为专业技能及综合运用能力。


  芝大在第三年临床实习中共8周儿科。理论在实习中以小课分专题讲,病房门诊各一月,实习期间理论与实践结合式学习。第四年毕业前如果对儿科有兴趣,可再次选科实习。安排紧凑,内容多,自主学习比重大,实习时间也较长。芝加哥大学Comer儿童医院各亚专科齐全,学生实习机会多,师生互动特别多。8周学习结束,学生多已能了解儿童发育特点,会与孩子打交道,因此喜爱儿科的多。


  相比我国,强调儿科特点不足,或课堂讲后无实践,学生很快遗忘。由于我儿科医师不看正常儿童只有患儿,且儿科病种集中,季节性强,学生实习所见疾病有限。例如,冬季实习的四周里只看到肺炎哮喘。特别是没有见过相对年龄阶段的正常儿童,许多学生不会判断发育的正常与否,导致对儿科有畏惧感。


  三、教学内容的比较


  在美国儿童健康随访是儿科门诊工作重点,医生责任有儿童福利和权利维护等。教学内容按专题编排,如保健、生长、发育、行为、营养、防护、青春期问题、新生儿问题、常见急慢性疾病、儿科急症等,涉及到儿童医疗服务多方面。


  我国教学重点是儿科常见多发病。对儿童特有的生长发育、保健等所占比例小。另外我国目前儿科教学多只有内科部分,其他均属专科。而美国儿科教学则有外科如矫形,急腹症,还有眼耳鼻的体检、儿童常见急症皮肤疾病等。这些也与我医疗服务体系实际状况分不开。由于是发展中国家,各地医疗资源差别悬殊,多仅为满足基本医疗服务。随着医疗体制改革的深入,健康意识增强,儿科医师职责也必需改变。


  四、教学形式的借鉴


  (一)教学资源。


  美国无指定统一教材,但教学资源丰富,除教科书之外有网络资源等。专业书籍,例如《尼尔逊儿科学》专业书籍外,提供多个网址供学生自学。此外还有网上模拟病人案例。在Pritzker医学院两个月的儿科轮转实习中,大小查房,病例讨论,读书报告,老师个别辅导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确保教学目标实现。


  我国目前儿科学教材是人民卫生出版社统编教材,五年制与七八年制稍有不同,此外学生可以找到的资料较少,也缺乏权威性。


  (二)教学安排。


  在美国有一定时间的理论教学,但更多是学生自学。芝大每周有一次讲座(1小时),一个主题。如心脏病学,皮肤病学,儿科急症,新生儿问题等。PPT形式,老师主讲,相关主题会涉及多个疾病,但点到为止,老师课上引导,提供参考文献及网址,学生课后自学。一个小时的讲座内容,学生至少要花4个小时的课后时间消化吸收。


  相比我国儿科理论课时看来多,但病种少,且多与内科重复。好老师能帮助学生记忆与理解,但学生被动学习,一到临床则不知所措,且逐渐失去自主探索能力。


  (三)小组讨论式学习。


  芝大每周一次、每次一小时小组讨论学习。每组10人左右,每次一个主题,10个左右的病例形式的相关临床问题。如健康指导专题涉及内容包括新生儿日常护理、儿童安全防护、预防接种、新生儿筛查、铅中毒等。课前问题提供给学生,课上每人轮流解答问题,老师只是组织者和倾听者。讨论气氛活跃,学生积极主动,知识共享,极大地提高了学习效率。


  (四)病房晨会学习。


  每天一小时晨会,着重临床思维训练。主要是由医生和医学生参加,也有为住院医师培训设计的,实习生自由旁听。住院医提供病例,学生提出鉴别诊断,初步处理意见;住院医列出检查结果,用药后反应;学生提出进一步诊断处理,教师点评。步步引导学生临床思维,最后住院医用准备好的幻灯介绍这一疾病。这是疾病的学习,更是基于临床的思维训练。


  (五)病房查房学习。


  每日上午查房学习。由主治医及不同年资住院医,实习医学生,社工组成团队,查房形式和我国相似:夜班住院医汇报病情,上级医生指导治疗,提出检查措施,出院计划等。学生同时在病房接触病人,与病人及家长沟通交流,学习对病人的关爱和保护、与同事协作等。住院患儿多为病情危重患儿,往往涉及多专科合作,学生在查房中受益匪浅。


  (六)门诊教学。


  芝大儿科实习一半时间在门诊,包括急诊科、专科诊室、社区服务中心,还有健康新生儿护理中心等,这是完成大纲所要求学习内容的主要场所。在急诊室,病人按照病情严重程度分级,学生可单独对轻症患儿进行病史采集和体检,之后向带教住院医师汇报,再由老师看进行处置。重症患儿则由住院医处置,学生在旁学习。我国门诊流量大,看病时间短,学生参与困难,所以只能安排了解。


  此外还有读书俱乐部(JournalClub)等,住院医师与亚专科医师的培训活动都向医学生开放,学生在8周内可集中精力学习儿科,并有考核(ShelfExam)类似于我出科考试。


  按美国模式,要成为儿科医生,毕业后需经4年住院医培训(ResidencyTraining),毕业后方可担任普通儿科医生;要成为儿科亚专科医生,需要2-3年专科医师培训(FellowshipTraining)。从高中毕业之后算起,成为儿科医师需14年时间。而我国目前儿科教育模式,是学院内教育为主,除北京上海外,住院医师培训尚未深入开展[4]。目前五年本科毕业后,只要有志于儿科专业,就可在综合性医院或专科医院做儿科医生。显然,从医师培养角度来说缺乏系统性。随着住培制度落实,儿科医师毕业后教育有望提高[5]。在医学院教育阶段的教学形式、内容上也要调整,积极借鉴美国医学教育模式和改革经验,促进我国儿科教育发展,培养出具有高水平的儿科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