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颖王春花
新疆阿克苏地区第一人民医院眼科,新疆阿克苏843000
[摘要]目的 了解儿童先天性泪道阻塞临床分型对泪道探通疗效的影响。方法 对我院2011年12月—2013年12月收治的78例(86眼)先天性泪道阻塞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予以患者泪道探通术,首次探通失败患者于术后4周进行再次探通,按照患者泪道阻塞状况分为复杂型与单纯型,依据泪道探通年龄将其分为幼龄组与大龄组。观察患者临床分型、首次与再次泪道探通治愈率。结果 不同月龄组患者予以泪道探通术后,效果很好。单纯性幼龄组总治愈率(91.31%)明显高于大龄组(86.37%),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复杂性幼龄组总治愈率(90.00%)明显高于大龄组(81.81%),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泪道探通痊愈患者予以6~18个月的随访,均无复发现象,无皮下水肿、假道、泪小点撕裂、感染等后遗症。结论 大龄复杂型先天性泪道阻塞患者泪道探通治愈率低,泪道探通治疗单纯型患者疗效颇佳,首次探通失败患者于术后4周予以再次探通,复杂型患者给予气囊导管扩张或者硅胶管植入,治疗效果显著。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 儿童先天性泪道阻塞;临床分型;泪道探通
[中图分类号] R77[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2-5654(2014)05(c)-0108-02
先天性泪道阻塞是临床上儿童眼科的一种常见疾病,主要是由于患者出现先天性泪道发育障碍,导致先天性残膜阻塞了鼻泪管下端,或者上皮细胞残屑封闭了鼻泪管管腔,其临床多表现为黏性或脓性分泌物相对较多、流泪,严重情况下会合并急性泪囊炎,形成泪囊瘘[1]。一般临床治疗原则主要针对泪囊炎症的控制,一定程度上促使泪道泪囊与鼻腔引流通道的恢复。本文主要回顾性分析我院2011年12月—2013年12月收治的78例(86眼)先天性泪道阻塞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泪道探通患者年龄进行分组,观察不同临床分型与不同组别患者的首次与再次泪道探通治愈率,旨在探究儿童先天性泪道阻塞临床分型对泪道探通疗效的影响,相关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选择我院2011年12月—2013年12月收治的先天性泪道阻塞患者78例(86眼)为研究对象,同时每位患者均出现粘液脓性分泌物或者溢泪,当挤压患者的侧泪囊时,出现脓性分泌物或者粘液。在这78例患者中,男性占有44例(52眼),女性有34例(34眼),单眼64例,双眼患者12例(22眼);年龄12个月以内53例,12个月以上33例。术前所有患儿均予以局部滴抗生素滴眼液,实行泪囊按摩,于1周后效果不佳选择泪道冲洗,行2~3次后未愈患者给予泪道探通术。依据首次泪道探通术年龄将其分为两组,即幼龄组(12个月以内)53眼与大龄组(12个月以上)33眼,再按照泪道阻塞状况分为单纯型以及复杂型:单纯型幼龄组患儿23眼,复杂型幼龄组患儿30眼;单纯型大龄组患儿22眼,复杂型大龄组患儿11眼。分别观察并记录观察不同临床分型以及不同组别患者首次泪道探通及再次泪道探通的治愈率。
1.2 一般方法
1.2.1 泪道探通方法首先,使所有患者的口腔以及呼吸道保持通畅状态,取患者仰卧位,将患儿头部与四肢进行固定,予以患者浓度为1%的丁卡因进行表面麻醉,泪道冲洗液体采用经稀释过的抗生素,给予所有患者泪道冲洗,并挤压泪道,从而促使患者泪道内的脓液能够得到有效排除,避免发生感染。手术操作者取左手大拇指以及食指,予以患者下睑处出露的下泪小点牵引处理,并采用泪小点扩张器,用右手将下泪小点以及下泪小管进行扩大予以,一般为30 s。术者应用6号泪道探针,沿着垂直方向将泪小点插入1 mm左右,将其旋转90°,使其与内眦方向一致,顺着睑缘平行方向,向内推动下泪小管,发挥左手拇指协助作用,指向颞侧,将下睑皮肤进行牵引。如果探针与骨壁相汇合,将会显示抵达骨壁。在此种状况下,要将探针头沿着向下方向做90°旋转处理,完成后使其保持垂直向下状态, 侧向后方,置入鼻泪管。
当无法正常进入时,必须要后退探针,予以探查,如果出现突空感,则立即暂停进针活动,应用注射器抽进患者鼻腔内的一些气体,予以患者一定量的生理盐水。在这个过程中,当患者产生吞咽动作或者伴有液体流出时,观察患者鼻腔流出的液体是否存在血丝,若出现,则代表探通成功。当探通阻力相对较小时,要及时将探针拔出;当阻力相对较大时,要将探针尾部用胶布进行固定,使其置入患儿前额部位,同时必须要留针,持续20 min后将其拔出。于术后,予以患者妥布霉素眼水,点患眼持续1周。在1周后进行门诊复查,施以泪道冲洗。当首次泪道探通术失败后,予以再次泪道探通术,于1个月后进行复查。
1.2.2 临床分型方法按照泪管阻塞状况,分为两种类型:一是单纯型。在鼻泪管内,探针前进阻力小,于鼻泪管下端开口处突破感明显;二是复杂型。在鼻泪管内,探针前进阻力大,粗糙感强,再次探通后仍存在。
1.3 观察指标
观察所有患者是否存在泪溢以及异常分泌物,分析患者的泪道冲洗是否处于通畅状态。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6.0统计学软件对上述资料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P<0.05时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单纯型幼龄组首次治愈率86.96%)明显高于大龄组(72.73%),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单纯型幼龄组再通治愈率(4.35%)与大龄组(13.64%)比较,差异无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复杂型幼龄组首次治愈率(83.33%)优于大龄组(72.7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复杂型幼龄组再通治愈率较大龄组无明显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从总体上来看,单纯型首次治愈率均优于复杂型首次治愈率,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泪道探通治愈患者均予以6~18个月随访活动,均无复发状况发生,无假道、泪小点撕裂、皮下水肿以及感染等并发症,如表1。
3 结论
儿童先天性泪道阻塞作为一种泪道先天性发育障碍,大部分患者主要是由于鼻泪管的下端开口存在先天性残存膜阻塞或者封闭等现象,同时少数患者也存在鼻部畸形,患者的鼻泪管骨性腔产生狭窄状况,从而出现泪道阻塞[2-4]。立足于其临床表现,主要有粘液脓性分泌物或者溢泪。在婴儿出生3~4周左右,先天性残存膜将会自动破裂,当被泪道阻塞后, 则无法自然破裂,致使泪液引流失败,导致泪囊产生潴留现象,大量细菌将聚集在此并进行繁殖。面对这种状况,如果治疗时机选择不当,将会产生泪囊炎以及角结膜炎等后遗症,严重者眼球出现感染[5]。
针对先天性鼻泪管阻塞治疗而言,传统保守治疗主要采取按摩以及冲洗方式,予以患者泪囊区按摩,冲洗加压泪道,疗程相对较长,同时治愈效果不佳。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泪道探通术作为临床上先天性泪道阻塞治疗的一种有效手段与方法,根据相关的研究显示,其治愈率在95%左右。在本文研究中,以泪道探通患者年龄为分组标准,幼龄组<12个月,大龄组≥12个月,为探究先天性泪道阻塞临床分型对泪道探通患者疗效的影响,按照泪管阻塞状况分为复杂型与单纯型,研究结果显示,单纯型幼龄组泪道探通治愈率高于大龄组(P<0.05),复杂型幼龄组泪道探通治愈率优于大龄组(P<0.05),结论证实复杂型大龄患者构成比例高,其泪道探通治愈率低。因此,大龄患者总治愈率下降与先天性泪道阻塞病程无关联性,与复杂型患者构成比例增高存在联系。究其根源,大部分先天性鼻泪管阻塞于1岁内自愈,复杂型病例积累[6-7]。根据相关研究资料显示,首次泪道探通治疗失败患者行气囊导管扩张术,治愈率可达82.1%,无效后予以硅胶管植入术可痊愈。因此,本文对首次泪道探通失败患者行气囊导管扩张术与硅胶管植入术,发现单纯型幼龄组再通治愈率达4.35%,大龄组达13.64%,该结果与近期研究报道吻合。主要是由于单纯型幼龄组泪道阻塞部位残膜厚度较薄,不易产生泪道感染,首次探通成功率高,一定程度上避免了粘连现象的产生。而针对12个月以上患者而言,操作难度较大,其泪道阻塞发生的时间相对较长。基于慢性炎症刺激作用下,阻塞部位处的残膜厚度增加,予以探通术后,形成粘连几率较大[8]。
儿童先天性鼻泪管阻塞对眼部的发育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要及早治疗。伴随患者年龄的不断增加,阻塞残膜厚度也相应增加,泪道狭窄,泪道探通术难以进行,一般再次探通术需要联合泪囊鼻腔吻合术。而泪囊鼻腔吻合术损伤大、疗程长、危险性大,不利于面部与鼻梁发育。因此,要合理选择手术时机,提高泪道探通术成功率。行探通泪道时,要将下眼睑进行固定,探针尾紧贴骨壁旋转,保持动作轻柔,防治假道形成。
综上所述, 儿童先天性鼻泪管阻塞要合理选择治疗时机,予以泪道探通术,提高成功率。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孙新万.泪道探通术治疗先天性泪道阻塞89例临床分析[J].实用临床医学,2010(3):100.
[2]乔新玲,姬向东.新生儿泪囊炎的治疗体会[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0(20):128-129.
[3]郭承伟,路斌,吕璐.综合方法治疗睑缘炎相关性干眼症临床观察[J].实用中医药杂志,2011(3):178-179.
[4]曹文红,吴倩,樊云葳,等.Ritleng泪道插管术治疗儿童复杂性难治性泪道阻塞的效果观察[J].眼科,2011(5):234-236.
[5]张诚玥,于刚,吴倩,等.先天性鼻泪管阻塞CT泪囊造影及骨性鼻泪管测量初步研究[J].眼科,2011(5):307-310.
[6]吴倩,曹文红,全晓杰,等.儿童Crawford泪道置管术治疗先天性泪道阻塞临床观察[J].眼科,2010(5):327-330.
[7]张浩,陈婷,杨素红,等.泪道探通联合留置探针的方法治疗先天性复杂性鼻泪管阻塞[J].中国斜视与小儿眼科杂志,2010(4):182-185.
[8]刘莎利,王纹姬,田甜.先天性鼻泪管阻塞自愈率[J].中国斜视与小儿眼科杂志,2010(1):16-18.
(收稿日期:2014-0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