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新金 张丽梅
【摘要】目的探讨分析心理行为疗法治疗学龄前儿童多动症的效果。方法选取2011年5月~2013年5月我院诊治的48例学龄前儿童多动症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采用心理行为疗法进行治疗,对照组患儿给予常规健康教育、营养支持治疗。结果观察组患儿与对照组患儿临床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87.5%和58.3%;经Cornners父母评定量表进行评分,观察组患儿与对照组患儿冲动易怒、焦虑急躁、身心障碍、多动指数分别为(2.2±1.2)分、(1.0±0.2)分、(0.5±0.1)分、(4.7±1.3)分和(5.8±1.8)分、(2.6±0.9)分、(1.4±0.4)分、(9.3±1.8)分;观察组与对照组患儿家长对治疗方法的总满意度分别为91.7%和62.5%,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理行为疗法治疗学龄前期多动症患儿,提高患儿的临床治疗效果,改善临床症状,受到患儿家长的广泛认可,值得应用与推广。
【关键词】儿童多动症 心理行为疗法 Cornners父母评定量表 多动指数
doi:10.3969/j.issn.1671-332X.2014.11.039
儿童多动症(Childhood Hyperkinetic Syndrome,CHS),又称为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Attention Deficit/hyperactivity Disorder,ADHD),主要表现为注意力经常不集中、活动过多,情绪较为冲动等,是儿童青少年人群中最常见的精神神经系统疾病[1-2]。ADHD是一种慢性疾病,其发病率为 5%~10%,且目前发病率逐渐增高,学龄前儿童占有较大的比例,对患儿的学习、生活、社交、亲子关系等方面产生巨大的负面效应,严重影响着儿童身心的健康发展[3-4]。为改良治疗方法,提高治疗效果,本文选取2011年5月~2013年5月我院诊治的48例学龄前儿童多动症患者为研究对象,就心理行为疗法治疗疗效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文研究对象为我院2011年5月~2013年5月诊治的48例学龄前儿童多动症患者,所有患者经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5版(DSM-5)标准确诊[5],排除智商评分较低、重症疾病、精神发育迟缓、癫痫等疾病,由家长签署知情同意书。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24例。观察组男14例,女10例;年龄3~6岁,平均(4.5±0.5)岁;病程7~18个月,平均(10.6±0.5)个月。对照组男15例,女9例;年龄3~6岁,平均(4.3±0.6)岁;病程6~19个月,平均(10.3±0.8)个月。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研究方法所有患儿就诊后,由每位家长根据患儿的实际情况,对患儿符合DSM-5中18项症状的项目进行标出。观察组患儿予以心理行为疗法进行治疗,首先结合患儿具体情况,与家长一起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主要包括:①改善家庭环境:由主治医师及主管护师向家长讲解儿童多动症的病因、诱发因素、处理措施等相关知识,指导家长正确认识患儿疾病,以提供适宜患儿治疗开展的良好家庭环境。②培养患儿习惯:采用行为治疗的方法,逐步培养多动症患儿静坐集中注意力的习惯,从静坐、看图书、听故事做起,从静坐半小时起逐渐延长其集中注意力时间,对于完成要求的患儿进行精神奖赏、物质奖赏、活动奖赏等,对不能很好完成要求的患儿予取消或延迟承诺或奖励等,促进其注意力集中。③游戏活动治疗:利用角色扮演、沙盘游戏、音乐、放松训练、运动锻炼等多种形式的活动,对患儿进行注意力集中锻炼,增强患儿神经肌肉耐受性和心理稳定性。按照具体治疗方案由家长配合实施治疗,同时每月进行随访,根据患儿病情的进展及问题对治疗方案进行相应调整。对照组患儿及家长给予常规健康教育、营养支持治疗。治疗疗程为1年。疗程结束后,再次由每位家长根据患儿实际情况,对患儿符合DSM-5中18项症状的项目进行复核标记。
1.3研究指标比较两组患儿临床治疗疗效、Cornners父母评定量表[6]评分情况及家长对治疗方法的满意率。疗效判定:治疗总有效为显效与有效的总和。显效:DSM-5中症状基本消失者或症状减少5项及以上者;有效:DSM-5中症状减少5项及以上者;无效:症状无改善者,甚至症状项增多者。
1.4统计方法
采用Epidata 3.0软件录入数据,运用SPSS 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分析方法包括描述性分析、X2检验、t检验等,α=0.05。
2结果
2.1两组患儿治疗临床疗效比较
两组患儿临床治疗总有效率经X2检验,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两组患儿Cornners父母评定量表评分情况比较
由表2可见, 经Cornners父母评定量表进行评分,观察组患儿与对照组患儿冲动易怒、焦虑急躁、身心障碍、多动指数经t检验,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两组患儿家长对治疗方法总满意度比较
由表3可见,观察组与对照组患儿家长对治疗方法的总满意度经X2检验,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儿童多动症是儿童临床上最常见的心理行为问题之一,治疗不及时,甚至会持续终身,严重影响患儿的身心健康发展[7]。临床上治疗多动症常采用利他林等药物进行治疗,但常常会出现食欲减退、失眠、头晕、体重减轻,甚至影响儿童智力发育等多种副作用[8]。学龄前的儿童正处于形成性格和养成习惯的最重要阶段,在此期间进行有效的干预诊治,取得的效果将更加明显[9]。本研究采用心理行为疗法进行治疗,首先改善家庭环境,对患儿家长进行指导沟通,提高其对于儿童多动症的认识与正确应对方法,使其认识到父母对儿童的贴心关爱、耐心护理是治疗儿童多动症的基础,为心理行为治疗提供良好的基础;进行静坐的锻炼训练,予以相应奖惩措施,通过心理暗示与诱导,逐步提高患儿的静坐行为能力[10];同时与患儿进行游戏活动互动沟通,在角色扮演、沙盘游戏、音乐、放松训练、运动锻炼等活动过程中,换位思考患儿的想法,循着其喜欢的沟通方式进行感情培养,提高其活动积极性与参与度,从而在增强患儿神经肌肉耐受性的同时,也改善其心理稳定性,建立良好的正循环机制[11];随访监测患儿病情进展变化,及时进行相应的治疗方法方案调整,能更有针对性地满足不同性格、不同病情的患儿个性化需要,提高治疗的效果。
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儿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87.5%,高于对照组为58.3%(p<0.05),说明应用心理行为疗法治疗可以有效提高患儿的临床治疗效果,促进患儿健康恢复。观察组患儿Cornners父母评定量表评分情况均优于对照组(p<0.05),说明经过心理行为的干预治疗,患儿冲动易怒、焦虑急躁、身心障碍、多动等临床症状均有较大程度的改善,有效地控制患儿疾病的进展,这对于即将进入学校的患儿学习问题、生活困难、成绩情况、品行状态等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另外,研究结果还显示,观察组患儿家长对治疗方法的总满意度为91.7%,高于对照组为62.5% (p<0.05),说明患儿家长对于心理行为疗法的接受程度较高,提高了患儿家长治疗的依从性,从而有助于患儿疾病的治疗与健康恢复。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心理行为疗法治疗学龄前期多动症患儿,可提高患儿的临床治疗效果,改善临床症状,受到患儿家长的广泛认可,值得应用与推广。
参考文献
[1]阿斯木古丽·克力木,孔杜斯,卡迪丽亚·吾马尔,等.儿童多动症的病因和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妇幼保健,2012,27(34):5510-5512.
[2]梁海蓉,樊金荣.心理行为疗法治疗学龄前儿童多动症的效果[J].中国妇幼保健,2010,25(29):42--4220.
[3]陈力,汪玲华,林岚,等.广州市多动倾向儿童全血中六种微量元素分析[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09,15(1):8-12.
[4]石少连,苏高叶,邓学灵,等.使用ADHD软件开展注意力缺陷多动症普查[J].现代医院,2007,7(1):138-139.
[5]焦鹏涛,金恒善,付立晶,等.利他林和感觉统合训练对儿童多动症的远期疗效研究[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06,12(8):78-79.
[6]陈平.静灵口服液治疗小儿多动症40例临床分析[J].现代医院,2005,5(11):59.
[7]李亚平,马融,魏小维,等.儿童多动症临床辨证及证候分布规律的研究进展[J].天津中医药,2011,28(5):433-434.
[8]任华丽,王学艳,张曼,等.儿童多动症与食物特异性IgG关系研究[J].山东医药,2010,50(24):18-19.
[9]王炫,殷操.自伤性溃疡与儿童心理行为相关因素的临床分析[J].现代医院,2011,11(1):9-10.
[10]张荣武,郭燕.感觉统合训练结合心理干预治疗儿童抽动症[J].中国医药导报,2010,7(33):167-168.
[11]杨振宇.游戏治疗在儿童心理辅导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导报,2007,4(13):127-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