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丹玲
河南省焦作市第二人民医院采血室,河南焦作454001
[摘要] 目的 探讨婴幼儿静脉采血穿刺技巧,提高婴幼儿静脉采血一针见血成功率,减少患儿及家属的身心痛苦。方法 选取该院需要进行静脉采血的患儿2 000例,根据采血的先后顺序,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1 000例,研究组患儿采用真空负压的方式进行取血,对照组采用常规静脉直接穿刺的方式取血。对2 000例患儿的穿刺成功率进行了统计总结。结果 对照组患儿首次取血成功人数为872例,成功率为87.2%;研究组患儿首次取血成功人数为989例,成功率为98.9%;两分组在首次取血成功率的比较上,真空负压组优于传统方式,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真空负压静脉穿刺采血法是一种既安全可靠又方便易行的采血技术,家长易接受,临床应用上首次穿刺成功率优于传统静脉采血的方式,适合在临床进行应用。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婴幼儿;静脉采血;穿刺技巧
[中图分类号] R47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4-0742(2014)04(c)-0093-02
[作者简介] 叶丹玲(1963.11-),女,河南焦作人,大专,主管护师,主要从事采血方面工作,ydl9071@126.com。
静脉采血是护理工作者最基本操作技能,一针见血又是护士一生付出实践而追求的目标,也是病人及家属对我们的期望和要求。婴幼儿由于年龄小身体差异大,血管粗细不同,在静脉采血过程中常无配合意识,采血难度较成人大,技术要求高,较难保证穿刺成功率和标本合格率[1],要达到一针见血对我们护理工作者很具有挑战性。为探讨婴幼儿静脉采血穿刺技巧,提高婴幼儿静脉采血一针见血成功率,减少患儿及家属的身心痛苦。以下利用真空负压管采血通过对2009年1月—2012年12月间该院收治的2 000例患儿的临床观察实践并积累总结了婴幼儿静脉采血的穿刺技巧。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该研究中2 000例患儿系该院采用静脉采血的患儿。其中男童1 182例,女童818例。年龄分布上:2岁以下患儿338例,2~6岁患儿1 662例。所有入选患儿无严重心脑疾病,健康状态良好,在进行静脉采血前由患儿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并通过伦理委员会的批准。2 000例患儿根据采血的先后顺序,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1 000例。
1.2 方法
研究组患儿采用真空负压的方式进行取血,对照组采用常规静脉直接穿刺的方式取血,具体如下。
1.2.1 采血部位选择 2~6岁小儿的采血选择上肢肘窝正中静脉、头静脉、贵要静脉,下肢踝部大隐静脉。2岁以下小儿选择颈外静脉穿刺成功率高[2]。1岁以下婴儿及新生儿选择采血部位以头皮静脉及颈外静脉为主[2]。
1.2.2 穿刺技巧
1.2.2.1 上肢穿刺技巧 要固定好小孩下肢及上肢肩关节后,使肘窝正中静脉头静脉及贵要静脉充分暴露,止血带应扎在肘窝上5 cm处,常规消毒皮肤,左手拇指在上,其它四指在下,在穿刺部位下方握住患儿前臂肌肉向穿刺部位方向用力挤压,右手持采血针针柄在穿刺部位血管远心端3~5 mm处,正对血管上方沿血管走形与皮肤成10~25°快速穿刺进针见回血停止并开始采集所需血液,采集完毕松开止血带,用无菌干棉签按压针眼拔出针头[3-5]。
1.2.2.2 下肢穿刺技巧 在下肢大隐静脉采血时固定好膝关节,在踝关节上5 cm处扎止血带,穿刺应在静脉暴露部位远心端3~5 mm处正对血管上方沿血管走形快速进针,针头进入皮下前行正好在血管暴露处见回血后停止,开始采集血液[6]。
1.2.2.3 颈部颈外静脉采血技巧 颈部颈外静脉采血时需要家长配合,家长固定好患儿上肢躯干及头部后,操作者左手按压头部使其向下同时固定远心端皮肤,使颈部伸展颈外静脉充分暴露,在孩子啼哭时右手持采血针正对颈外静脉上方沿血管走形与皮肤成20°迅速穿刺进针采血。
1.2.2.4 头皮静脉采血技巧 头皮静脉穿刺时要固定好头部,比较小的婴儿及新生儿头皮皮下脂肪少,头皮比较松弛,固定好头部不能让头骨在头皮下来回乱动,消毒皮肤,在小孩啼哭时静脉充盈可穿刺进针,进针时要正对血管以10~15°缓慢由浅到深沿血管走形前行见回血后开始采集血液,采集完毕用无菌干棉签按压针眼拔出针头,按压针眼5 min[7]。
1.2.2.5 股静脉采血技巧 患儿平躺于床上两腿伸直两脚分开向外伸展,固定好。在腹股沟处用左手食指指腹触摸股动脉搏动,找到股动脉搏动处,在搏动处消毒皮肤及左手食指指腹,右手持注射器针栓在搏动处针头垂直皮肤穿刺进针,暗红色回血后固定好针栓抽取所需血量。
1.2.3 注意事项 在小孩四肢采血时,扎止血带不能距采血部位太近,不能少于3 cm,太近会由于止血带的牵拉肌肉聚集掩盖了血管,不容易选择和找到血管,造成穿刺失败对于血管在表皮下很表浅,进针时针头和皮肤角度要小,对于血管较深不易看到但是可以摸到血管弹性及走形,进针时针头与皮肤角度要稍大。颈部颈外静脉采血时,脖子下方不能垫东西,这样会使头部向上,颈部不能伸展,颈外静脉不能充分暴露造成无法进行采血。小儿颈外静脉表浅,针头进针角度不易太大和太深,以免刺穿对侧血管壁损伤颈部其他组织。
1.3 效果比较
对两分组患儿的首次穿刺成功率进行了统计。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对照组患儿首次取血成功人数为872例,成功率为87.2%;研究组患儿首次取血成功人数为989例,成功率为98.9%;两分组在首次取血成功率的比较上,真空负压组优于传统方式,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真空负压组患儿采血后,无一例感染及溶血发生;传统组采血后8例出现溶血,6例采血口感染,经对症处理均恢复正常。
3 讨论
小儿静脉采血的主要困难:①患儿不配合、躁动,操作时不易固定;②四肢头皮浅表静脉细小。在临床工作中,家长对患儿的疼痛敏感,对颈、股静脉穿刺不易接受,反复穿刺更会造成血管的损坏。传统的注射器采血,需要操作者抽吸,压力大小难以把握,压力过小吸不出血,压力过大会导致血管塌陷,血液不易吸出,而且抽吸血液中易混有气泡产生溶血,影响化验结果。另外采血过程相对较长容易产生凝血。该研究中研究组采用真空负压管进行小儿静脉采血,其原理是通过负压使血液自行流入真空管,真空负压管内是稳定均衡的负压,具有自动抽吸作用,回血非常快。研究中真空负压组患儿无一例溶血发生,少于传统组8例出现溶血的情况,这说明真空负压采血不容易发生溶血现象。
该研究中,传统注射组患儿首次取血成功率为87.2%;真空负压组患儿首次取血成功率为98.9%。真空负压组在首次取血成功率的比较上优于传统方式,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真空负压组在进行取血的过程中无一例感染发生,传统组6例采血口感染,真空负压组感染例数要少于传统组,临床应用效果较好。谢秀珍等[8]在对400例患者的穿刺抽血研究中发现,真空负压静脉穿刺方法成功率较高且患者疼痛和局部反应较少。卢杰云等[9]在针对14岁以下患者采血的研究中发现,传统直刺法采血难度较高,且患者满意度低于股静脉负压穿刺法。叶丹玲等[10]在婴幼儿静脉采血中研究发现传统穿刺组的一针见血成功率及穿刺成功率均低于真空负压静脉穿刺法。这说明,真空负压静脉穿刺采血法是方便易行的,这与该研究的结果是相一致的。
综上,在静脉采血技术中,小儿静脉采血技术比较难掌握,成功率较低。在护理操作上,断的改进和提高操作凡是,采用真空负压管连接留置针用于小儿静脉采血能减轻患儿痛苦,穿刺成功率高,家长易接受,临床应用上首次穿刺成功率优于传统静脉采血的方式,适合在临床进行应用。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 邵高丽,章晓军,冯意红.真空采血法与注射器采血法采集婴幼儿静脉血的比较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2011,21(7):145.
[2] 谭连,吴雪坚.四种静脉路径在婴幼儿采血的应用比较[J].吉林医学,2013,34(3):551-551.
[3] 李慧荣,曹艳丽,张艳.临床股静脉采血定位方法在新生儿,婴幼儿中的应用研究[J].吉林医学,2011,32(13):2680-2681.
[4] 黄旦珠,史建琴,陈温柔.谈留置针连接采血针及真空负压管在儿科抽血的优点[J].中国保健营养,2012,22(8):72-73.
[5] 朱正莲.静脉抽血的观察及注意事项[J].健康大视野,2013,21(5):92-93.
[6] 赵立华,丹丹.真空负压静脉采血中5 ml 注射器的妙用[J].按摩与康复医学,2012,3(5下旬刊):56-57.
[7] 廖雪艳,高章萍.静脉采血时真空采血试管负压不足时的应急措施[J].护理研究,2012(8):66.
[8] 谢秀珍,姚爱棠,陈小灵,等.负压穿刺法在高难度静脉采血患儿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3,10(12):108-109.
[9] 卢杰云.股静脉负压穿刺法与直刺法在新生儿采血中的效果比较[J]. 齐鲁护理杂志,2011,17(3):101-102.
[10] 叶丹玲.真空负压采血在婴幼儿静脉采血中的运用[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3,7(19):230.
(收稿日期:2014-01-23)
综述的写作格式
综述的写作格式一般包括四部分,即前言、正文、小结、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前言,要用简明扼要的文字说明写作的目的、必要性、有关概念的定义、综述的范围、阐述有关问题的现状和动态以及目前对主要问题争论的焦点等。正文,是综述的重点,主要包括论据和论证两个部分,正文部分根据内容的多少可分为若干个小标题分别论述。小结,是在综述正文部分作扼要的总结,作者应对各种观点进行综合评价,提出自己的看法,指出存在的问题及今后发展的方向和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