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夜班护士;心理体验;质性研究
心血管内科是医院的高风险科室之一,患者病情复杂、变化快、急诊多,护士无论是身体上还是心理上都承受着极大的压力,尤其是夜班护士,因工作压力大、精神紧张、睡眠障碍等易导致工作质量降低,护理差错增加[1],已成为护士离职的重要因素之一[2]。因此,了解夜班护士的经历和感受,采取措施以最大限度地改善夜班护士的心理体验,从而达到稳定护士队伍、促进专业发展的目的。
1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选取2019年10—12月本院心血管内科6个病区的护士。纳入标准:执业护士;有1年以上夜班经历且目前仍在轮值夜班者;年夜班量≥40个;自愿参加本研究者。排除标准:正在休假者;刚完成为期超过1周的休假人员。共纳入研究对象13名,均为女性;年龄25~35岁,平均(28.31±2.63)岁;文化程度:本科学历7人,大专6人;值夜班经历1~13年,平均(5.54±3.28)年;工龄:2~14年,平均(6.54±3.28)年;婚姻状况:未婚5人,已婚8名;生育情况:1人育有二孩,生育1个孩子和未生育者均为6人。研究对象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方法
1.2.1数据收集依据拟定的访谈提纲对研究对象进行半结构式访谈,访谈地点为安静的示教室,访谈时机的选择充分尊重研究对象意见,时间为30~60min,对访谈内容进行录音,同时记录采访对象的面部表情、表达方式和肢体语言等。使用沟通技巧鼓励研究对象细致全面的描述其夜班工作体验和感受。访谈提纲包括以下问题:(1)请问你喜欢上夜班吗?值夜班的感受是什么?(2)值夜班时最担心什么?(3)当你值夜班时,遇到的困难有哪些?都是如何怎样解决的?(4)夜班对您身体和生活什么样的影响?
1.2.2资料分析采访完一名研究对象,于24h内对记录数据进行解读,分析。具体为两名具有丰富研究经验的硕士学历、主管护师职称的研究人员通过单独反复听取录音、阅读现场记录,转载访谈数据并核对,有异议的情况请资质更高的第3名研究者-博士学历兼主任护师进行确认。然后对转译数据进行分析、反思、编码、分类和提炼主题的方法进行分析。
2结果
2.1主题分析
护士对夜班的体验多为负性的,具体表现为3个方面,即本研究得出的3个主题,分别是:对自身的影响;对家庭的影响;社会节奏的不同步。
2.2对自身的影响
上夜班是护士本人参与的,需承担固定的工作任务和不确定的突发情况,对护士的影响可表现为紧张感,疲惫感,受挫感,对身体的消极影响以及积极的体验—价值感。(1)紧张感。不确定因素如突发事件/急诊/病情变化,确定因素如繁重的工作任务和相对不足的业务水平,使夜班护士总被紧张感困扰,紧张感来源于多方面:①患者病情重,担心随时发生病情变化需要采取抢救措施;②担心意外情况发生;③操作技术不熟练,例如急救仪器操作不熟练,特别是除颤仪、心肺复苏仪;④担心夜班急诊入院患者多;⑤交班时的紧张感。(2)疲惫感。①身体上的疲惫:夜班打乱了作息规律,使身体处于高度应激状态;②心理上的疲惫:所有护士都对夜班后的各种会议表达了不满。(3)受挫感。部分护士因不善于沟通,在遇到沟通不畅的情况时会产生强烈的受挫感。(4)对身体的影响。夜班扰乱了人体生物钟,影响睡眠质量,也影响内分泌系统。(5)价值感。“健康所系,性命相托”,夜间的护理任务虽然让护士感受到不堪重负,但护理工作带来的积极体验却不可忽视。
2.3对家庭的影响
夜班造成了和家庭其他成员的节奏不同步,陪伴减少;对于单身护士来说,影响找对象。
2.4社会节奏的不同
步因轮值夜班导致和社会其他行业节奏不一致,影响社交和个人发展。
3讨论
虽然研究者已悉知轮值夜班违背人类正常生物钟,会对人类的生理及心理健康造成不良影响,但是医疗卫生行业因其特殊性一直不能避免夜班[2]。护士对夜班消极的工作经历及情感体验除了不规律作息带来的不良影响外,主要来源于以下确定因素和不确定因素。确定因素如工作量较大、工作节奏快,而人力资源相对短缺,业务水平不能满足需求;不可预测因素如突发事件、患者病情变化、急诊量增多等。另外,护士本身沟通能力欠缺、受舆论影响的医患关系出现不和谐因素等都给夜班护士增加了额外的心理压力。不可忽视的是,为提高患者就医体验,医院管理者过于依赖患者满意度及看重投诉率,发生冲突时,夜班护士并未得到管理层的支持和理解,影响夜班护士的工作热情,增加了职业倦怠的可能性。在了解夜班护士心理体验的前提下,理解夜班护士的感受,给管理者有效提示以及时采取可能有效的措施,例如:补充人力资源,实施弹性排班;改善护士值班室环境,建立良好休息氛围;调整培训时机,修改参会制度,保证夜班护士休息时间;提高护士职业素养(业务水平及沟通能力),提升夜班护士待遇等。此外,研究者也对改善夜班护士的睡眠质量进行了积极尝试,有许多可供选择的改善夜班护士睡眠质量的途径,如常规药物助眠、耳穴压豆疗法[3]、耳穴贴压联合神阙穴贴敷[4],无创伤,无副作用,干预效果显著。总之,本研究采用了现象学研究方法,以半结构访谈的方式探究心内科夜班护士的心理体验,揭示了夜班护士以消极为主伴有积极经历的心理过程,加深了对这一群体的理解,为管理者做好这一群体乃至科室整体的管理提供了参考,为修改并制定合理、科学的夜班制度进行了积极有益的探索。
参考文献
[3]唐建华,唐荣德,莫桂英,等.耳穴压豆疗法改善夜班护士睡眠障碍的疗效探讨[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6,27(11):1983-1984.
[4]陈晓洁,叶佩芝,黄瑾,等.不同干预方法对夜班护士睡眠障碍的改善作用[J].解放军护理杂志,2017,34(24):36-38.